分享

CAFA讲座丨邵彦:“美院生如何写文章?”

 WQ_AI_LYS_999 2020-02-29

 美院生有两支笔:画笔是进入艺术世界的基础,文笔用更清晰的方式将作品推送到观众面前。在当下很难说一种专业技能就一生高枕无忧,人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始终拥有跨界的能力。2017年11月20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会主办的“直面名师系列讲座”之“美院生如何写文章?”在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开讲,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邵彦女士担任主讲。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邵彦女士主讲

邵彦从近些年的写作经历出发为大家介绍了写文章的意义和方法,并讲述如何进入写文章的状态。她认为,写文章是件精雕细琢的事,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讲座中她以具体文章为范例重点讲析了毕业论文和艺术评论这两类写作。

一、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是每一位学生最关注的问题,邵彦告诉大家首先要有全局战略观念,尽管创作与研究是一辈子的事情,但在校期间有限,对于论文进度要注意把握:第一年(研一或本二)要广泛涉足材料,寻找可写的论题,足够的积累之后也许就会触发灵感;第二年要准备开题报告(或拟定题目)、提纲与初稿;在项目可行性审核或者开题成功之后是用第三年来修改完善或准备出版。这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但同学们应该砥砺自己前行。

选题:好的问题是成功的一半

选题是论文研究的基础与核心。一般选题有两种,内生题目和外加题目。内生题目往往是跨时间、跨空间的,这需要长期积累的材料和知识发生质变,产生新的看法,研究过程中依然需要不断补充材料。外加题目由老师指定或者机缘触发需要为这个题目有意识地组织材料,完成任务,较能体现研究者围绕选题快速搜寻材料的功力,也离不开平时的积累。在专业研究者看来两者不是完全分开的。

如何快速寻找材料呢?邵彦告诉大家,通过一两部(篇)专业论著(文),可以迅速获得基本材料名单,再顺藤摸瓜扩大材料单子。但同时要注意,被动接受别人的材料单子很难产生新东西,要去阅读原材料才能发现现有材料的漏洞与失误之处。广义的美术史论类论文的材料一般包括两类:作品(图像)材料和文献材料,后者包括原始文献和学术文献原始文献还包括了同时代的材料或者只晚一点点的人的材料;学术文献包括后人以及现代人对作品和文献的研究,比如明代中期以后对元代画家的评论就可以看作是学术文献。最终是要在原始文献与学术文献的整理中产生对作品独特的理解。对于图像材料的判断与使用则是美院的专业优势,可以通过努力达到一些别人不能达到的状态,就像外行学者研究后发现使用的图像材料是伪作,这就可惜了。

其次要寻找话题、可谈的内容,这相当于研究生准备选题。这一点可能是最难的。在这个过程中要去了解关于对象的基本“行话”和标准,包括艺术语言和形式分析,审美判断和历史价值判断。呈现的情况往往是问题太多,经过初步分析提炼,然后才能到达选题程度。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因为材料有限,有些问题可能很有趣,但没办法研究。从上述呈现的问题中最后确认论题。进一步从“问题”中提炼出值得谈也可以谈的真正问题,梳理论点。这两步就形成了选题报告,要在其中体现出选题的意义,可行性以及资料准备,写作计划与进度。接着就可以像执行项目一样把论文写作进行下去了。

选题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艺术史的问题从哪里找?邵彦以美术史经典之作王蒙《青卞隐居图》为例来揭示怎样发现问题。这件作品的真伪和题跋都没有什么问题。美国学者文以诚《家庭财富:王蒙1366“青卞隐居图”中的个人家境与文化类型》一文就根据《青卞隐居图》的款识、钤印位置和文献著录情况等信息确认刮去的款应该是赵孟頫的孙子赵麟的。这其中隐藏了个人家境,赵麟是《青卞隐居图》的接受者,王蒙是赵孟頫的外孙,体现出赵家与王家的经济状况。文以诚还发现了作为地貌学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卞山并非写实之作,其文化意义与古代隐居图联系在了一起。这也启示同学们要注意选择问题含量多的作品。

元 王蒙 青卞隐居图轴 纸本墨笔 140.6x42.2cm 上海博物馆藏  图片来自网络

写作与完善:“写作是最好的写作训练”

毕业论文的第二阶段是开题报告,是前一阶段思考和准备工作的总结。成熟的开题报告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题目,而是有了提纲甚至部分初稿。还包括今后的进度计划,甚至经费预算。经过开题报告会或与老师讨论,吸收修改意见,调整、补充提纲,写作出初稿。初稿的目的在于用现有的证据,一步步说明论题。这个过程中容易处于想到什么记下什么的状态,邵彦强调一定要动手写下来,写不仅是整理记录下脑中的思路,“写作也是最好的写作训练”。

二稿、三稿根据需要进行补充或调整,有时候甚至需要完全推翻。当然邵彦也提醒大家不要丢掉之前的存稿,注意多种方式保存。这个时候要注意修改几个方面:第一、调整结构,使叙述更有条理,主题和重点更为突出。第二、使叙述更清晰准确。第三、查核资料,消除硬伤(知识性错误),并补足和整理注解,使之符合学术规范。邵彦提醒大家,为了减轻最后阶段的工作量,在前期搜集和使用文献时,就养成记录完整版本和页码信息的习惯

参考书目和引用文献要涵盖本文论题的基本经典和前言新锐,美院藏书是远远不够的,要注意补充。面对这么多参考材料怎样判断一本书是不是值得读?邵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就是看它的学术规范是不是正确。因此自己写作的时候也必须格外注意标注格式要规范,文献要真实存在,要让他人可以重复审查。这相当于生物化学里的实验数据真实,实验结果要可以复查,写了假文章,学术生涯也就结束了。

学术性文章有四种表述方式:叙述、描写、分析和辩论。文章可以各有侧重,如果写比较复杂、比较长的文章也可以综合运用。叙述通常构成文物研究文章的一部分:介绍时代背景、作品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类似于所谓“讲故事”。描写通常用于描写作品和作者思想、技法等等。一些介绍古代技艺的文章,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分析用于提出新知,或补充前人看法。我们对于早期的鉴定文字已产生隔阂,很多美术作品和文献都需要现代人注释或重新讲解。邵彦从几个方面启发大家:一是版本的梳理,二是相关史实背景的清理或补充,三是知识的准确化,四是知识的深化。辩论用于纠正他人或者前人的看法。一般情况下个案研究文章须综合使用三到四种手段。

邵彦提醒大家要提前一周打印排版,最后修改要注意核查以下几点:一、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没有“硬伤”;二、结构清晰,分段适当;三、文句流畅,使用正式的书面语言,语法、用词和标点正确;四、引证正确,标明出处;五、起一个好标题,可以先以话题或论题待用,最后确定标题。

讲座现场

二、批评写作怎么写?

邵彦指出,首先要认识到评论追求的不是知识或新见,是学术界和市场的认可,评论的核心是找准艺术史定位。历史上有些评论提出了影响深远的重要主张,但在今天,评论主要是用于艺术家的推广。评论的核心在于艺术史的定位,艺术史基本定位有两种:文脉(承前)和创新(启后)。另有一种是跨界、跨文化交流作用,随着全球化条件下的信息公开,这一类创作的效用在急剧下降,很难获得长久的艺术史地位。“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徐冰艺术中就有中国传统元素:文字(方块字)、雕版印刷和书法;他的艺术中的现代艺术元素即符号、复制和跨文化交流。

徐冰 天书 图片来自凤凰艺术

还有一类评论是艺术家自己写的作品说明,类似于一个“微型评论”。邵彦建议大家根据文本(或史实、新闻资料)创作的作品,一定要先把文本搞清楚,进行提炼,最后才能把作品和文本的关系说清楚。切忌捕风捉影、似是而非。如果不能或不愿意搞清楚,不如直说就是根据模糊的综合印象创作的。

艺术家自己写的创作札记也是一种特殊的评论。创作札记重在叙述,如果希望供阅读或者发表,那么就不适合平铺直叙,而要围绕问题来写:你这件作品想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一地鸡毛的探索过程要简化,只留下一些关键环节记录即可。

评论的写作“功夫在诗外”,要找准定位点,一定要注意有主题。一篇短评只切入一个要点,长评可设计多个点,因此要特别注意有层级、有主次,条理清晰,而且要点只能有一个。客观理性的文章才有说服力,切忌声情并茂,堆砌美丽辞藻。

随后邵彦与在场学生进行了问答互动。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对毕业论文和批评的写作有了了解,也学习到一些具体的思维方式与构思方向。这场讲座提纲挈领,但写出好文章是平时的阅读积累与思考的成果。同时还要进行有意识的写作训练,正如邵彦所讲,写作是个熟练活儿。

讲座现场

文丨吴慧霞
图丨胡思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