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背景】 这首七绝是姥姥去世后写的,因为宅院久不住人,砖铺的地面爬满了青苔,那棵老槐树叶零星地飘落到身上……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冷清悲凉,尤其看到院角那簇鸡冠菊,想起跟姥姥拿着菊花,互相给对方头上插的情景泪水不觉迷糊了双眼。 创作构思:前两句刻意铺陈渲染气氛,转结是温馨的镜头,前后对比,更体现心胸的思念与哀伤。陈述完毕,请师友们赐教。 【可可原作】 姥姥的旧宅院 可可 苔冷斜阳半院阴,飘零槐叶湿衣襟。 篱边一簇鸡冠菊,去岁爷孙相对簪。 【群友点评】 1.水城枫叶: 喜欢后两句,自然流露。 前两句似太用力了。 2.梦里花落知多少:感觉这个湿字无由,霜、露可以甚至清气都可以湿衣襟,但槐叶不可能湿衣襟,我们不能单单看到字面的好看,还要看到其逻辑性。个见 3.不党不孤:爷孙改祖孙,是不是适合一些? 4.花间客:姥姥的旧宅院 全诗以视觉为主线将斜阳庭院槐树篱菊串联起来,最后似怀旧电影出现爷孙嬉戏的场面。让人能感觉到“忆”字。自然恬淡。 前两句铺陈和后两句相比感觉比较厚重。“湿”我觉得还好,泪湿衣衫,对于身临其境的人来说泪眼所看,槐叶便有了水汽。从而感觉叶湿衣襟。第三句的篱句,还是画面,转的作用较弱,导致读者对第一二的感觉过于“秀”“工”。浅见。 5.木樨:前两句造景比较沉郁凄婉,转的笔力稍弱,上下递进不够。我也觉得湿字不够妥帖,我是北方人,槐叶小而薄,飘落的时候零落飞旋,湿字张力过猛。 6.李江山:斜阳。傍晚的槐叶应该是没有水汽的,也没有背景体现出雨后之类的天气。 7、夏日:总体不错!借物睹人,见物思人,体现了诗人真实情感。尤其首句,半院阴,交代的很好。我理解诗人本意,湿衣襟和飘零槐叶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是把情感融入了半院阴和槐叶飘零后,便有了泪撒衣襟。因此,多少有牵强的成分。第三句和结句,诗人本意是相互关联的。这一点诗人给出了解释。但关联的过于简单直白,没有吧情感体现出来。主要原因在于,第三句写的过直了。若把菊花拟人化处理,当更好些。如:庐旁冠菊隔篱问,今岁爷孙可对簪。个见。说的不对,请群主及各位诗友担待。 8、松雪斋:苔冷斜阳半院阴,点明时间已近傍晚,有斜阳的傍晚较难展现苔冷叶湿这样的自然场景,故接下来一句‘飘零槐叶湿衣襟’似有些粗疏。‘篱边一簇鸡冠菊与去岁爷孙相对簪’第三句、四句关联且互为助补。我也觉得三句转的略直,显的弱些。另‘爷孙’词待酌。总体意境还是不错的。 9、了了:可可此作标题过于口语化,绝句还以文言诗语为佳。从结构看视觉角度明显,由全到点,从高到低,最后由一点引发追思,合情合理,若用字再斟酌一下,会更佳。 【诸友习作】 1、回故宅怀祖母(改后) 可可 苔冷斜阳半院阴,飘零槐叶扑衣襟。 篱边一簇鸡冠菊,去岁爷孙相对簪。 2、重回故宅(折腰体) 了了 苔痕绿上斜阳壁,梧叶飘零欲满襟。 去年簪菊人何在,小院空牵客子心。 3、重回故宅 木樨 落叶萧萧菊径深,幽庭苔壁半成阴。 年光已换人何处,剩有追思泪满襟。 4、过故宅 花间客 半阴庭户锁苔深,叶落萦怀风满襟。 剩有年光凭记忆,簪花影对日初沉。 5、过故宅 李江山 槐叶疏离柳叶斜,秋苔似冷旧人家。 鸡冠一簇谁为主,却是去年头上花。 6、归故宅 不党不孤 老壁苍苔夕露滋,满庭萧瑟恨归迟。 旧年篱菊开无主,谁复鬓边籫一枝? 7、旧宅 水城枫叶 半是青苔半是林,年光小院那时心。 萦怀落叶成追忆,簮菊人从梦里寻。 8、老屋 夏日 枯藤蔓绕秋苔冷,小径青桐叶入尘。 斜影篱墙冠菊放,阶前不见插花人。 9、重回外祖旧宅 梦里花落 西风渐次卷囂尘,小启扉门叶满身。 丛菊幽庭今尚在,簪花不是去年人。 10、过外祖母旧宅睹物感怀 松雪斋 一 露冷苍苔半壁洇,槐阴渐老未相邻。 菊黄可忆栖霜鬓,无复簪花梦里人。 二 一抹斜阳照晚庭,槐阴疏老叶飘零, 经年那簇菊花蕊。曾识祖孙当眼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