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无双,后悔无门
20多年前,韩信带着胯下之辱和一把宝剑,投奔当时气势正盛的项梁。 他一定在第一时间见到了那位和他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天生神力、豪气干云的项籍。 但他一定想不到,他的人生巅峰,始于此人;他的人生落寞,也始于此人。 韩信 韩信是幸运的,经过了项营中短暂的籍籍无名,他由那个叫萧何的中年人推荐,认识了另一个中年人——刘邦。拜将,开启辉煌:
一国之大,四分五裂,韩信几乎凭一己之谋,吞吐山河、定于一统。中国何其幸运,拥有这位国士无双的兵仙。 然而,事情到这里,起了变化。
韩信 我们不知道,当韩信围困项羽,奏响楚歌:“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之时,他是否想到,霸王头落之时,他自己的人头,又能维持多久呢?但当昔日项羽麾下的钟离昧发自肺腑陈说利害时,韩信一定是心惊肉跳的。 然而,历史没有给韩信机会,或者说韩信自己没有给自己机会。他选择了将钟离昧的首级亲自交给刘邦,而钟离昧的预言便不幸命中。
耿少爷的两段人生公元75年,东汉征西将军耿秉坐镇指挥,七千人大军直奔柳中城,此行目的只有一个:解救在那里被匈奴人围困了数月之久的一个人——耿秉的堂兄弟耿恭。这段故事,被后人称为东汉版的拯救大兵耿恭。 当耿恭最终成功突围,抵达玉门关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他一定在某个时候,见到了他的堂兄耿秉。而我们后人得以了解这段故事,要感谢耿秉、耿恭的伯父:东汉开国元勋——耿弇。 耿弇 公元23年,王莽的统治崩溃,天下大乱。上古太守耿况之子,20岁的少年耿弇,做出了一个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决定——晋见刘秀,说服父亲发兵邯郸。
即使跨过2000多年的岁月,我们还能感受到,年长8岁的刘秀,在第一次见到智勇双全的青年耿弇时的欣赏与赞叹。 从此,耿弇加入了那个后来被称为“云台二十八将”的开国群体,充分施展才华,在穰县败延岑、围点打援横扫山东、西抗隗嚣攻打陇右,平定天下,成为刘秀一统江山,建立东汉最为倚重的将领之一。 耿弇像 正当我们期待耿弇在东汉建国后有更大作为的时候,历史在公元37年,耿弇34岁时,画了一个长长的逗号,明智的耿弇,再次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上交大将军印,以列侯身份供刘秀垂询。
然后,一代军事家耿弇在史书中沉寂了21年之久,病逝,年56岁。 我们已无从知晓,在沉寂的21年里,这位起于少年、横扫天下的东汉开国名将,经历了怎样的人生下半场。但我们知道,也许正是这份沉寂,为他的后人带来了无限荣耀,东汉的六大家族中,有了一个名将辈出的耿氏家族,东汉一朝,耿家涌现大将军两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更出现了耿秉、耿恭、耿夔等一代名将,与东汉存亡相始终。 灰烬伟大一念间隋炀帝大业末年,又是一个乱世。一位三十多岁,身出名门的官员,此时经历内心的挣扎。 最终,他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自己化装成囚犯,前往皇帝所在的江都,告发太原留守李渊的谋反行为。事情败露,于是,《旧唐书》中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片段。
这位失败的告密者,应该感谢自己在最危急时刻的反应,也应该感谢对面的两位大人物——正值用人之际,“壮其言”的李渊,和同样爱才,“固请”保全他的李世民。 而李渊和李世民,也应该感谢自己的明智。因为正是这一念之间,他们差点错过的,不只是一个协助他们统一天下的韩信,更是一位抵御外寇、开疆拓土的卫青、霍去病,一位伟大的军事奇才。 李靖像 这位在一念之间,险些化为灰烬的伟大的军事奇才,就是李靖。 几十年后,贞观23年(公元649年)夏天,病情恶化的李靖,面对亲自探望的李世民,涕泪俱下。回想过去,李靖平萧铣、定岭南、灭辅公祐、灭东突厥、破吐谷浑,出将入相,都得益于当年眼前这位雄主一念之间的“固请”,而这对风云际会时相识相知的君臣,共同开启了气势恢宏的大唐盛世。 唐攻东突厥形势图 历史应该感谢李靖,也应该感谢李渊、李世民。 兄弟自保与统一元勋公元954年,后周显德元年。踌躇满志的柴荣在高平击溃北汉、契丹联军,一举将自后晋以来中原王朝的颓势扭转。战后,账下一位青年军官,因功升为亲卫左第一军都指挥使。 石守信 他叫石守信。 此时的石守信做梦也不会,他的名字,将会以一种非武将应有的奇特方式,写入千年后学生的历史教科书里。 而此时,有一位小石守信3岁的年轻人,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在十年之后,开启人生中的辉煌时刻,最终成为一个新帝国的开国元勋。 这个年轻人,叫做曹彬。 曹彬 公元961年的一天,中国历史上知名度堪比鸿门宴的另一场饭局正在进行。饭局的结果,身为宋太祖赵匡胤“义社十兄弟”的石守信等人,在第二天自请去军职,开启他们混吃等死、颐养天年的人生豪华下半场。
也是在这一年,曹彬与赵匡胤也有过一段不那么著名的对话:
这一场对话,让曹彬有别于韩信、耿弇、徐达一众历代王朝统一的勋将,独具一格。他不靠超强的军事才能,而是靠一项将领们最难领悟的绝技——会做人、会治军。 宋灭南唐形势图 这一才能,也让曹彬脱颖而出,成为北宋第一开国军事功臣:平四川、伐北汉、定江南,协助北宋统一大部分江山; 又让大败于契丹的曹彬死后,仍不影响他的儿子曹玮单位列传,父子两代名将同列昭勋阁。 第一元勋的惨死
李善长 公元1390年,76岁高龄的李善长,与全家七十余口被杀。 死时,不知他内心作何感想。
他当然应该感谢那个人——朱元璋。 没有朱元璋,他大概一辈子只是个“习法家言,策事多中”的民间读书人,在乱世不仅没有用武之地,反而很可能死于其中。 正因有了朱元璋,他才得以摇身一变,成为另一个萧何。甚至,他的功绩远高于萧何之于刘邦,他既是帮助朱元璋稳定后方、制定法令、积累财富的大管家,也是为他运筹帷幄、谋划天下的谋主。 李善长像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位居首位。他,当然担得起。 然而,机智如李善长,清醒如李善长,一个乡人眼中“策事多中”的青年奇才、皇帝口中“功甚大”的开国第一元勋,最终,却落了个所有王朝第一功臣中,最惨的结局,没有之一。 为什么? 大历史观VS.小历史观人们观察历史,大概有两个角度:一个是大历史,一个是小历史。 大历史,这几十年格外流行,仿佛一切历史事件的发生、历史人物的浮沉,都是由一个背后看不见的手左右的。至于这只手到底是什么,或言生产力的发展,或言人口与资源的平衡,或言派系集团之争,莫衷一是。 而说到杀功臣,人们也乐于用大历史来解读。特别是刘邦、朱元璋,有人倾向于阴谋论与派系斗争,帝王精于心术,习惯在派系平衡间找到心理舒适区,刻意打压任何一只出头鸟;也有人说是皇帝想的长远,为子孙考虑,必然要杀尾大不掉的功臣,似乎这是注定的结局。 但这不是注定的。 历史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西汉、东汉、唐、宋、明五个大一统王朝(当然,北宋只能算较大部分统一),他们的开国功臣同功不同命,大历史的思维,似乎解释不通了。 所以,比起大历史观,我倒更愿意相信,历史是有趣的、生动的、多样的,更是由人演绎的。太强调客观规律的大历史态度,看起来无比客观,实际上又陷入了所谓宿命论的困境中。 历史,终究还是由活生生的人组成的。在讨论具体人物命运的时候,我更赞成微观的分析:个人的命运,受时代与局势的局限,但更是自己与关系人的个性特质的投射,无一例外。 判断开国功臣的命运,我更愿意用自己的标准。 “亲爱的学霸小鲜肉”标准决定一个开国功臣的密码到底是什么?我把它总结为“亲爱的学霸小鲜肉”标准。 1.“亲爱的”标准。 设想一个毛骨悚然的问题: 如果,分别有一个和你关系很好的同学和同事,你必须要杀一个人,你会杀掉谁? 我想多数的人,可能会选择保留同学。 为什么? 许多人说,同学时代的友情,是最纯洁的。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同学时代,彼此见证了各自最单纯的样子,那更接近我们更本真的自己; 步入社会以后,金钱、权力、面子,太多的东西把我们包住,连我们自己都很难拨开重雾去看清真实的自我,又如何知道接近你的人是看重单纯的你自己,还是你的那一大堆身外之物? 越后来加入的人,他们看重真实的你的可能性越低,看重你身外之物的可能性越高。于是,你除掉那些看重你身外之物的人,其实也就是一个去伪存真、寻找真正自我的过程。 功臣与君主的关系是否亲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善终还是以悲剧收场,这在杀开国功臣比例较多的王朝体现的尤为明显。 西汉君臣 以西汉为例,与刘邦一起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的萧何、曹参、周勃,结局美好;而半路加入的彭越、韩信、英布,拼尽一生,出人头地,又死无葬身之地。 我把“亲爱的”标准,称作基础标准,所谓基础,就是它相较后面要说的其他两个标准,更大概率的体现了功臣的结局。 当然,不绝对。 2.“学霸”标准。 所谓“学霸”标准,即君主与功臣各自的文化修养如果都高,双方日后关系融洽的机会越大;反之则越低。 以北宋为例。 五大王朝对待功臣的方式,许多人总结为:
我倒认为,至少赵匡胤并非如此。他是半养半用,而决定他这一做法的,正是“学霸”标准。 赵匡胤君臣 石守信作为“义社十兄弟”中与赵匡胤最亲近的人之一,最终被“养”了起来;而关系略远的曹彬,却最终被大胆启用。原因何在? 我们要从石守信与曹彬的不同特性来看。 石守信是标准的乱世武人,在五代那个混乱透顶的年代,石守信选择了风险最大(战死成为炮灰),却也是最可能出人头地的办法——做武将,从郭威账下的普通军官开始。 而曹彬不同,父亲是成德军节度都兵马使,姨母更是皇帝郭威的妃子,属于后周开国君主郭威的外甥。他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从日后的表现来看,他的修养远远不是普通的军士可比拟的。 而曹彬的优点,正符合赵匡胤的审美。赵匡胤的出身与曹彬类似,父亲赵弘殷出自官宦世家,担任过后周的护圣都指挥使,赵匡胤本人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少亲戎事,性好文艺”、“独喜观书,虽在军中,手不释卷。”可谓文武双全。 宋太祖像 后人只知赵匡胤出身行伍,但其实他青少年时期受过良好教育,这使他与刘邦、朱元璋区别开来,与刘裕这样的纯粹军人出身者更是有天壤之别。 曹彬、赵匡胤的学识,在和平时期自然算不上什么,但在五代那个乱世,他们已可算是“学霸”了。君臣的良好修养,是保证他们在创业时相互欣赏、成功后又较为平和的处理关系的一大保障。 东汉则更加明显。 刘秀作为君主,虽然出身贫寒,但因为是宗室,年轻时就获得了难得的太学学习的机会,“受尚书,略通大义”,崇尚儒学也让他建立的东汉带有浓重的儒学气质,“风华最美,儒学最盛”。
光武帝刘秀 而东汉开国群臣,清代赵翼曾评价:“东汉功臣多近儒”。云台二十八将,几乎个个是文武双全的人才,以几位最重要的功臣为例,邓禹与刘秀是太学的同学,寇恂“性好学”,最重要的名将耿弇和冯异,一个是“少好学,习父业(明经)”,一个是“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只有另一位名将吴汉贩马出身,差了一些。 可以说,刘秀与手下功臣的修养、气质是相契合的,都是乱世“学霸”型的复合人才,这样的君臣特性,决定了他们日后相对融洽和平的关系。 我讨厌血统论,那是中国文化最令人不齿的一部分,但仅从一个人获得风险的概率上来讲,越有修养的人,越能够自如的展现善的一面、回避恶的一面,被干掉的可能性越低。 我们把五位君主摆在一起,我们更能看出他们接受教育的程度与对待功臣的态度几乎是成完全正比的:
3.小鲜肉”标准 即君主的年岁。 “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这是中年危机的男人的宣言。 中年危机,男人的一道坎。人到中年,一方面肉眼可见的财富与地位的积累,另一方面又会肉眼可见的负面压力爆棚。这个时期的男人更容易走入极端,把本性中较负面的东西激发出来。 处于中年危机的君主,相比于处于蓬勃青年的君主,也往往更容易以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处理麻烦。 因为他们面临的问题更多、时间更少。 来看几位皇帝即位时的年龄,颇耐人寻味: 明太祖朱元璋像 处理功臣问题相对柔和的刘秀(登基时31岁)、赵匡胤(34岁)、李世民(29岁),他们在事业达到巅峰时,都是30左右岁的年龄,可谓:未来可期,余生有你; 而处理功臣问题较极端的刘邦、朱元璋,一个登基时已过45岁,另一个也已41岁,本身又出身草根,所受的教育缺乏,年龄还偏大,饱受中年危机的困扰,对于并不算多的未来充满了不安全感,在面对吵吵嚷嚷的平均修养较低的功臣们时,“耐心”,如青藏高原的空气一样,稀薄。 结语我并不赞同仅用所谓权谋眼光、派系斗争的思维去看待开国功臣与君主之间的关系。我总认为,历史是活生生的,它是由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演绎的。 能立下一统天下、开创基业之功的人,不论是运筹帷幄的张良、房玄龄、赵普,还是指挥千军的耿弇、李靖、徐达,不论是善始善终的曹参、邓禹、汤和,还是惨死的韩信、彭越、李善长,他们都是绝对的聪明人,比我这样的庸庸碌碌之辈,聪明的多。 而无论是吊儿郎当的刘邦、出身苦寒的朱元璋,还是一身贵气的李世民、风姿儒雅的刘文叔,抑或看似憨直的赵匡胤,更是聪明人。作为开创型君主(包括李世民),摆在他们面前的收拾江山、开启万代基业的使命,也都是类似的。 然而,他们所最终呈现的君臣关系,云泥之别。 都是乱世英杰、人中龙凤。谁比谁清醒?谁比谁洒脱? 再清醒的人,也难在命运转折关头,洒脱起来。 我想,最终决定他们人生走向的,其实是他们血液和骨子里的,那些东西,那是他们每个人的特质,独一无二。 决定你我每个人命运的,难道不也是这些东西么? |
|
来自: blackhappy >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