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人说西汉毁于王莽,其实西汉灭于儒学

 xianfengdui111 2020-02-29

史料记载,自从扳倒淳于长后,王莽一路高歌猛进,其间官运亨通,无人能挡。虽然在汉哀帝期间,王莽被轰出了京城,强令退休。但是,伴随着汉哀帝的英年早逝(24岁病逝),王莽又回来了。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汉哀帝去世,王莽重新出山,被任命为大司马,录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

元始元年(公元1年),大臣们向王太后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庙”的功绩与霍光一样,应该享受与霍光相等的封赏。于是,王莽被册封为安汉公,成了汉朝最有权力的大臣。

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祷上天,请求代平帝去死,结果“未能如愿”。次年,公元6年,汉平帝驾崩。汉平帝死后,王莽立两岁的刘婴为帝,史称孺子婴。因为皇帝年幼,王莽代天子执政,称“摄皇帝”,他自称“予”,改年号“居摄”。

居摄元年(公元6年)开始,天下出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谶语,如“求贤让位”“汉历中衰,当更受命”“天告帝符,献者封侯”等。对于这些说辞,王莽一方面下令“严打”,一方面则大加利用,开始加快自己谋朝篡位的脚步。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在群臣的推荐下,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民选皇帝”。他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让孺子婴禅让帝位,改国号为“新”,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

一个“新”的王朝就此诞生。西汉这家百年老店也宣布破产。

如今,我们一提到这段“王莽篡汉”的历史,就会痛骂王莽多么卑鄙无耻。

其实,大家根本不知道,这一个权臣夺位、改朝换代的“陈桥兵变”似的历史,其实另有隐情。而这个隐情,也将超出大家的想象。

这个隐情就是——与其说是这个权臣王莽摧毁了汉朝,不如说是这个国家信奉的儒学,最终摧毁了这个王朝。

没错,就是儒学摧毁了这个西汉王朝。

现在,开始论证。

咱们都知道,西汉建国初年,统治这个国家的思想是道学。毕竟,道学里那些“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等思想,适合休养生息,能够让这个国家好好地休息,迅速恢复经济,走出战争的废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学思想越来越不符合汉朝的国情了。特别是道学思想的对外政策,已经无法让汉武帝满意了。

道学的对外思想,有二。

第一,黄老道学提出和平外交,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学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和平共处,而不是武力征服。统治者应重视内部建设,做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让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而不是一味扩张,跟敌国拼个你死我活。

第二,黄老道学认为,身为大国,就应该“下流”。

这里的“下流”,不是那个道德品质败坏的“下流”,而是身为大国,应该像水一样,甘愿向“下流”的位置流。这样一来,国家身处下流,以德服人,用“谦柔处下”的办法对待小国,就能把它们争取过来了。至此,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了自己的手中,国家也就繁荣富强了。

相反,国家处于“上游”,天天耀武扬威,就没有人会服它,也不会汇集到它那里,国家也就无法做大做强了,这就是“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的道理。

综上所述,按照道学的思想,和亲政策就不是一个丢人的事情了。毕竟,我们要以德服人,我们要身处“下流”,用自己的柔软,去把这些匈奴征服。

很显然,道学的这些思想根本得不到汉武大帝的认可。于是,这位皇帝迫切地需要一种崭新的思想,来取而代之。

这个时候,董仲舒的新儒学应运而生。

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景县广川镇)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史料记载,董仲舒是中国第一个书呆子,也是最著名的一个书呆子。当时,为了读书,他天天钻在书房内,从不去后花园一步,为此留下了一个“三年不窥园”或“目不窥园”的历史典故。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也就是汉武帝即位的当年,为了得到一个全新的治国思想,汉武帝下令进行“海选”,他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结果,在这次海选中,董仲舒不负众望,考得第一。后来,在与汉武帝平台对策时,董仲舒就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即那篇永载史册的《天人三策》。

虽然这篇文章叫作《天人三策》,但它的内容很多,总结起来,董仲舒一共提出了四条具有实质性作用的建议,希望皇帝采纳,改变这个国家。

这四条建议,如下:

第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第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第三,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

第四,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

总体上,汉武帝对于董仲舒这套《天人三策》的思想还是很认可的。只是有一点让他很不爽。这就是:董仲舒认为,皇帝若干得好,就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反之,皇帝干得不好,上天就会示警、天降灾难;若皇帝继续执迷不悟,就会天命改变,导致王朝覆灭。

这就是儒学“天人感应”的思想。

如今,我们一看见这套思想,就认为这是封建迷信,必须废除,等等。其实,我们不能把这些思想归咎于迷信或者是忽悠。因为,儒学建立的这套理论可是有政治意义在里面的。

这个政治意义就是——必须让皇帝有所畏惧,他才能不胡作非为。

要知道,在那个君权至上的时代,皇帝就是一切生灵的主宰,没有人能够忤逆皇帝的话,也绝不敢忤逆。因此,若没有一个东西来管束皇帝,皇帝就真的没人管了。

这种管束皇帝的东西,就是上天示警,就是天降灾难。

在儒学眼中,只要皇帝还怕“天”,他的行为就还有底线,即使他的行为很坏,也坏不到哪儿去。反之,若皇帝连“天”都不怕了,那他的行为就没有底线了。到时候这个皇帝想干啥就干啥了,国家也就算完了!

因此,在儒学思想里,所谓的“天人感应”,与现在的科学知识无关,与现在的思想观念也无关。这是一种古人的政治智慧罢了,就是为了约束皇权,不让皇帝胡作非为用的。

然而,大家还不知道吧,这套深入人心的“天人感应”思想,是后代的儒学学者加工后的结果。汉朝的“天人感应”思想,要比上述描写的要严重得多。

当时的“天人感应”思想是这个样子的:

儒学学者认为——三皇五帝拥有天下,就像四季运转一样,过了一段时间就必须更换。不符合天命的人是不能够强行占据帝位的。

这种说法,绝非危言耸听,而是事实!

史料记载,汉成帝期间,有一个叫甘忠可的道士创作了一本《天官历·包元太平经》的宗教经书。在书中,甘忠可糅进了大量儒学学说,并阐述了一个道理——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

看见没有,当时儒学的思想,就是这样彪悍。

虽然因为这句话,甘忠可被认为罔上惑众,病死在了狱中。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这句话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包括皇帝。

这个皇帝,就是汉成帝的继任者,他的侄子汉哀帝刘欣。

史料记载,拜赵飞燕姐妹所赐,汉成帝所有的孩子都被这对凶狠的姐妹害死了。结果,刘骜无后,只能把皇位传给侄子。

就这样,在一番面试后,刘骜的弟弟定陶恭王刘康的儿子刘欣成了那个幸运儿,他荣登大宝,成了这个国家的皇帝,史称汉哀帝。

一听这个谥号,我们就能知道了,这不是一个好皇帝。事实上,汉哀帝确实不是一个好皇帝,他还创造了汉朝历史上的两个第一。

这种管束皇帝的东西,就是上天示警,就是天降灾难。

在儒学眼中,只要皇帝还怕“天”,他的行为就还有底线,即使他的行为很坏,也坏不到哪儿去。反之,若皇帝连“天”都不怕了,那他的行为就没有底线了。到时候这个皇帝想干啥就干啥了,国家也就算完了!

因此,在儒学思想里,所谓的“天人感应”,与现在的科学知识无关,与现在的思想观念也无关。这是一种古人的政治智慧罢了,就是为了约束皇权,不让皇帝胡作非为用的。

然而,大家还不知道吧,这套深入人心的“天人感应”思想,是后代的儒学学者加工后的结果。汉朝的“天人感应”思想,要比上述描写的要严重得多。

当时的“天人感应”思想是这个样子的:

儒学学者认为——三皇五帝拥有天下,就像四季运转一样,过了一段时间就必须更换。不符合天命的人是不能够强行占据帝位的。

这种说法,绝非危言耸听,而是事实!

史料记载,汉成帝期间,有一个叫甘忠可的道士创作了一本《天官历·包元太平经》的宗教经书。在书中,甘忠可糅进了大量儒学学说,并阐述了一个道理——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

看见没有,当时儒学的思想,就是这样彪悍。

虽然因为这句话,甘忠可被认为罔上惑众,病死在了狱中。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这句话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包括皇帝。

这个皇帝,就是汉成帝的继任者,他的侄子汉哀帝刘欣。

史料记载,拜赵飞燕姐妹所赐,汉成帝所有的孩子都被这对凶狠的姐妹害死了。结果,刘骜无后,只能把皇位传给侄子。

就这样,在一番面试后,刘骜的弟弟定陶恭王刘康的儿子刘欣成了那个幸运儿,他荣登大宝,成了这个国家的皇帝,史称汉哀帝。

一听这个谥号,我们就能知道了,这不是一个好皇帝。事实上,汉哀帝确实不是一个好皇帝,他还创造了汉朝历史上的两个第一。

这个证据就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老王家是陈国的后裔,陈国人也是舜帝的后代。而汉朝刘氏一族号称尧帝的后裔。昔日,尧不是禅位给舜吗?也就是说,汉哀帝颁布的这个“陈圣刘太平皇帝”名称,就是要禅位给王莽,让其得到这个天下了。

就这样,在这次夏贺良事件后,“汉家天下气数已尽,老刘家要传位给老王家,老王家才是真龙天子”等“天命”的思想立刻传遍了大江南北,并占据了所有头条,且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了。

最终,就是在这种儒学“天命”的思想下,汉朝的天命终于气数已尽,王莽则接受了这个天命,成了这个国家的新主人。

汉武帝万万没有想到,他推崇儒学,无非就是想找到一条新的治国方案,结果却让儒学反将了自己一军。这些儒学知识分子不仅统一了他帝国的思想,还在百余年之后,用自己的理念,强行让皇帝禅位,把一个儒学知识分子推上了宝座。

这是天命?还是人为?

唯一知道的是,王莽篡汉不仅是权臣用武力逼宫的结果,也是在儒学的影响下,这个国家主动“选择”的禅位。儒学学者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一场儒学政治理念上的禅位壮举,完成了一场他们心中的“乌托邦式的胜利”。

谁能想到,儒学,这个汉武帝极其推崇的儒学,竟然在百年之后,成了西汉王朝亡国的罪魁祸首。

节选自《一口气就能读完的大汉史》,更多内容,敬请关注京东网、当当网,5折促销。

他是新儒生的代表,改变了刘邦的儒学态度,使之尝到皇帝的真滋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为汉武帝提出的治世之道,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功劳并不能算在董仲舒一人身上。在司马迁的时代,董仲舒的地位其实很低,只被看作是诸儒的一员而已,在《史记》里只与他人合作一传。

在汉武帝时代,促成儒学独尊的另有其人,史上将他们称之为新儒生。新儒生代表人物之一,是叔孙通。他原是秦朝的博士,在秦二世时供职与宫中。

陈胜吴广起义后,秦二世叫一群儒生前来问策,儒生都建议秦二世出兵镇压,只有叔孙通说:今海内承平,天下一统,明主在上,法令在下,谁敢造反呢?听了叔孙通的话,秦二世龙颜大悦。

退朝后,儒生们都指责叔孙通欺君罔上,叔孙通回答道:不说假话,还能活命吗?叔孙通在这儿的表现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识时务者为俊杰。

识时务的叔孙通后来投靠了刘邦,在刘邦哪里,他毫不犹豫地脱下儒生的外衣,跟刘邦一起打天下。等到刘邦称帝后,叔孙通明白,该是儒学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他制定的朝仪在长乐宫试行,让大老粗皇帝刘邦真正体验到了做皇帝的滋味。

刘邦本来是讨厌儒学的,在叔孙通的运作下,刘邦改变了对儒学的态度,甚至以最高规格祭祀了孔子。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也在这里打下了基础。

叔孙通明白,时代变了,儒学也要与时俱进。以前是邦国,邦国的君主是贵族,面对平民出身的刘邦,儒学需要变通,必须顺势而为。变了的儒学,让帝王很是受用,同时也确立了儒学在诸学中的地位。

这也正印证了一句话,这个世界永远不变的是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