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陈仁子东山书院本《梦溪笔谈》鉴赏

 星河岁月 2020-02-29

国家图书馆藏元大德九年(1305)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梦溪笔谈》(以下简称“东山书院”本),系明文渊阁旧藏。其行款版式为十行十七字,黑口,左右双边,双黑鱼尾。版心中镌“沈”和卷次、叶次,版心下记字数。卷端题“古迂陈氏家藏梦溪笔谈卷一”,次行低八格题“沈括存中述”。卷首有沈括《梦溪笔谈序》,次陈仁子序,序末署“大德乙巳春茶陵古迂陈仁子刊于东山书院并序”。次汤修年跋,跋末署“乾道二年(1166)六月日左迪功郎充扬州州学教授汤修年跋”。次《梦溪笔谈目录》,目录末镌“茶陵东山书院刊行”牌记。此东山书院本属现存《梦溪笔谈》最早的版本,保留了蝴蝶原装,大开本小板框(即黄丕烈跋所称的“小匡子本”);且“刻印刀法娴熟,初印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参见陈红彦《元本》)。顾炎武论元代书院刻书有三善,此本可谓兼而备之,颇具版本及文献价值。


文 | 刘 明

01

《笔谈》还是《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之编,沈括序称:“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思平日与客言者……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宋史》本传亦称:“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按沈括卜居润州(今镇江)而终,晚年所居之地名“梦溪”。明马元调《重刻梦溪笔谈后序》云:“(括)居润自号梦溪翁,著此书。盖《润州图志》丹阳县东三十五里有金牛山,一名经山,山东有溪即梦溪。括尝梦至其处,谪居得此溪,宛如梦中,故名梦溪。”此书即“闲居是地时作也”(《四库全书总目》),凡十七目二十六卷(今传本卷目)。但宋时所传《梦溪笔谈》似均题“笔谈”,而不称以“梦溪笔谈”。沈括序即仅称“谓之《笔谈》”而不称《梦溪笔谈》,序题“梦溪笔谈序”乃追题而非沈括旧题。按汤修年跋也只称“寻又斥其余刊沈公《笔谈》”,可证南宋时亦仅称《笔谈》。核之公私书目,如《郡斋读书志》著录本作“笔谈”,有学者称:“《读书志》屡引是书,无有作《梦溪笔谈》者,公武所见盖无‘梦溪’二字。”(参见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又《通志·艺文略》《宋史·艺文志》均题以“笔谈”,至于《直斋书录解题》虽题“梦溪笔谈”,但考虑到属四库馆臣辑录本,可能并非振孙原书之题。此东山书院本已明确题以“梦溪笔谈”,沿用至今。除《梦溪笔谈》外,又有《补笔谈》二卷、《续笔谈》一卷,属旧本别行。有明崇祯四年(1631)马元调将此两种与《梦溪笔谈》合刻本(称“悉遵宋本缮写翻刻”,似乎所据宋乾道本即存《补笔谈》和《续笔谈》),遂为今本面貌。而汤修年跋中提及的乾道本及此东山书院本应均未刻《补笔谈》和《续笔谈》,王国维据马元调本遇“敬”“完”诸字阙笔,则称:“疑乾道本固有《补》《续》。”(参见明崇祯马元调刻《梦溪笔谈》王国维跋)《四库全书总目》推测《梦溪笔谈》之外仍有沈括的“稿本流传,藏弆者欲为散附各卷”,即《补笔谈》和《续笔谈》两种。

02

二十六卷本还是三十卷本?
今本《梦溪笔谈》均为二十六卷本,始自《郡斋读书志》著录本,沈括序未言所撰《笔谈》的卷第。而《补笔谈》中所补者,有自卷二十七至三十者,似《梦溪笔谈》原本乃三十卷。《四库全书总目》称:“疑括初本实三十卷”,而《补笔谈》所据者“仍是三十卷之初本”。李致忠先生也称:“《笔谈》最早的刻本当是三十卷本,内容也比今本要多。这一点可从南宋初年江少虞编的《皇宋事实类苑》和明万历间华亭陈继儒、秀水沈德先辑刻的《汇祕笈》本《补笔谈》加以推知。”(参见《中华再造善本总目提要·金元编》)至于《通志·艺文略》著录的二十卷本及《宋史·艺文志》二十五卷本,四库馆臣认为皆属错讹。印证南宋初年流传的《梦溪笔谈》,存在二十六卷和三十卷两种版本系统。

03

“真宋本”是否传世?
南宋乾道间曾刻《梦溪笔谈》于扬州州学,惜不题卷第(疑据晁公武著录二十六卷本而刻)。据汤修年跋称:“大帅周侯开藩之二年,慨然谓成俗之方本乎礼义,学宫又礼义之本。一日尽屏官舍,储粟于外。因其旧,扶颠易圻而新之。继广田租,稍增损,寻又斥其余刊沈公《笔谈》,为养士亡穷之例”,“此书公库旧有之,往往贸易以充郡帑,不及学校……修年代匮泮宫,备校书之职,谨识其本末,且证辨讹舛凡五十余字,疑者无他本,不敢以意骤易,姑存其旧”。周侯即周淙,《宋史》有传,主持所刻者即世称的“乾道本”。据所言“公库旧有之,往往贸易以充郡帑”,推断《梦溪笔谈》颇受欢迎,故印本售卖可观。元代陈仁子刻东山书院本,应据宋代传本而刻。按据卷首保留的汤修年跋,当即出自宋乾道本。傅增湘即称:“有乾道二年汤修年跋,则仍自乾道本出。”(参见《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检书中除“讲(講)”“购(購)”等字“冓”部阙笔为刻手习惯为之外,“惊(驚)”“敬”“玄”“慎”诸字均不阙笔,当将乾道本中讳字改过。又检卷末有“庐陵黄刚中书琰”题记一行,知黄氏乃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按元吴当《学言稿》卷五称:“黄刚中,修水人也,至元天兵渡江,中十九矢而死”,或即同一人,故疑此行题记乃东山书院刻《梦溪笔谈》所据底本(即乾道本)中的旧题(指附加于乾道本中)。
乾道本历宋元,至明崇祯间尚存。马元调曾据以刻《梦溪笔谈》,并在《重刻梦溪笔谈序》中云:“前年(即崇祯二年)夏五月,奉檄同修《上海志》,与王君昌纪朝夕联事。君祖学宪公圻,故松之藏书好事家。借得乾道扬州本,篇首序目悉如《通考》所引……因悉遵宋本缮写翻刻。”清中期亦存于世,《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称:“宋本半页十二行,行十八字,南昌彭文勤公(元瑞)旧藏,卷尾有乾隆甲辰(1784)、嘉庆丙辰(1796)文勤笔识二条,云避讳字皆合。”又称:“顷又见于苏州,损破太甚,未收。文勤公跋犹存。此书本藏汤竹儒,后为萧敬孚(即萧穆)所有,复向人易他书。今持来售者殆与敬孚交易者也。敬孚又言此虽宋刻,误字极多,且无续补。”清末也有流传踪迹,翁同龢跋称“路小舟有宋本《梦溪笔谈》廿六卷”(该跋载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梦溪笔谈》,编目书号6081),此后下落不明(上述明清时期有关宋乾道本的记载,也不排除鉴定失误的可能性)。
据《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和翁同龢跋的记载,乾道本的行款是十二行十八字,大致清末以来已不传于世。近人称有藏宋本者,如《藏园群书经眼录》著录一部明翻宋本, “卷首沈存中跋八行,接连目录”,“宋讳慎、贞、完、恒等字皆缺笔”。傅增湘称:“此书世称宋刊,董绶经以为明刊翻宋者,余观其刀法字体亦窃有疑焉。”又《皕宋楼藏书志》著录一部,题“宋刊本”,云:“此书相传为宋刊本,语涉宋帝皆空格,惟不避宋讳为可疑。”傅增湘也称:“此书陆心源题为宋本,以字体刀法审之,决为明刊。”(参见《藏园群书经眼录》)。现存《梦溪笔谈》十二行十八字者,均为明刊,“真宋本”是否存于霄壤间还有待于调查。黄丕烈跋(载《荛圃藏书题识》)称:“《笔谈》于宋人说部中最为赅备,故世尤珍之。然宋刻绝少,所见惟元刻,小匡子本(即陈仁子东山书院本)为最古。”

04

东山书院本的递传
此东山书院本刻者陈仁子,字同甫(一作同俌),号古愚(一作古迂),茶陵人。营别墅于东山,号东山书院,专事讲学与刻书。除刻此书外,存世尚有《古迂陈氏家塾尹文子》《说苑》和《叶先生诗话》等,惟此本与《叶先生诗话》均属“小匡子本”。此部《梦溪笔谈》开本高达41.6厘米,广28.1厘米;而版框则极小,仅高15.4厘米,广10.1 厘米。明初该本入藏明内府,钤“东宫书府”一印,乃南京时懿文太子朱标东宫藏书之印。后迁至北京入藏文渊阁,故又钤“文渊阁印”一印。按《文渊阁书目》卷八子杂著录“沈括《笔谈》一部六册阙”,故盖“杂部”戳印。又盖“万历三十三年(1605)查讫”戳印一枚,陈红彦称:“当为万历三十三年孙能传、张萱整编《内阁藏书目录》、勘察群书时所钤。”(参见《元本》)值得注意的是,此六册二十六卷本《梦溪笔谈》并不阙,而《文渊阁书目》则明确称以“阙”,疑指阙《补笔谈》与《续笔谈》。若果如此,则东山书院本刻有此两种,似又于实不符。也有可能阁臣据明时《梦溪笔谈》合刻《补笔谈》和《续笔谈》的传本,而想当然地以为有阙。还有可能是原本为一部六册,明初入藏内府时取此两种与《梦溪笔谈》合为一部七册,此后该两种之一册丢失故注为“阙”。大致明末自内府流出,按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称清初曹贞吉为内阁典籍,文渊阁书散失殆尽,贞吉检阅见宋椠欧阳修《居士集》八部无一完者,可想见当时阁书散失之貌。
据书中所钤藏印,入清第一位收藏者是汪文琛、汪士钟父子,《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亦有著录。清初至汪文琛之时已历近二百年,中间必经数人辗转递藏。黄丕烈跋称“元版向亦为余有”,知汪氏之前曾为黄丕烈所藏,只是未钤藏印。黄氏之前流传故实,不得而知。汪氏之后流入松江韩应陛之手,历韩载阳传至韩德均,故钤“甲子丙寅韩德均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一印。韩德均(1898—1930),字子谷,号荀庐,成年后娶守山阁后人钱润文为妻。钤印中的“甲子”“丙寅”,分别指1924年江浙战争和1926年北伐军进军江浙地区,韩德均携书躲避战乱的经历。韩德均逝后,读有用书斋藏书归其子韩价藩典守。韩价藩,名绳夫,又名熙,字价藩,一作介藩,号致轩(韩德均、韩价藩生平据李军《松江读有用书斋韩氏家世考》一文,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4期)。1930年松江韩氏在上海开始出售藏书,佳本多为潘宗周、陈澄中等人所得。此东山书院本《梦溪笔谈》即为陈澄中购得,傅增湘曾欲借校此本而未果,称:“微闻此本已归陈氏”,“为传世《笔谈》最古之本,惜未获一校”,“借校无由,掷笔为之一叹。”(参见《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大概韩氏出售此本期间,北京文禄堂主人王文进亦曾寓目,著录在《文禄堂访书记》卷三,称有“汲古阁”“士礼居”两印,实则原书未钤。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国家从寓居香港的陈澄中手中购归此本,拨交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至今。2003年“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一期影印出版,2008年进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