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度人才在国际比华人更受欢迎?印度不平等的教育背后有什么秘密

 未名林 2020-02-29

对于印度,很多人都会有一个印象,就是处处充满了“不平等”:时至今日,印度依然是一个经济、种姓、性别不平等十分严重的国家,而反映在教育上,则表现为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在印度,贫穷、低种姓、女性多拥有的教育资源往往更低,很多人根本连接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

神奇的是,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印裔的人才越来越受欢迎,许多人在华尔街、硅谷身居高位,在科技界、商界的表现甚至超过了华裔的表现。在硅谷,印裔的工程师超过30%,硅谷高科技企业中7%的CEO是印裔,包括谷歌、微软、摩托罗拉等科技巨头。


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下,为何印度却人才辈出,其不平等的教育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印度不平等的教育制度

2018年,印度一部名为《起跑线》的电影,便是对印度不平等的教育制度的深刻揭露。一对父母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想尽办法让孩子上名校。虽然剧情不算新颖,但影片中指出的贫穷的人受教育机会少、名校高门槛、竞争人数多的问题在印度却十分普遍。


印度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俨然就是其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缩影。时至今日,印度依然保留十分严重的社会等级制度,印度人根据种姓不同分为四个阶层,底层的人们社会地位和所享受的资源都不如高级别的人。并且,女性的地位更低,如果是贫困家庭的女性,能享受到教育的机会就更加渺茫。印度女性的识字率甚至不足一半,儿童的入学率也仅为85%,并且年级越高,辍学率越高。

由于教育经费紧缺,公立学校教学质量堪忧,教学设施落后,一个老师教六七十个学生是很常见的。而在比较好的学校,尤其是私立学校。学位则十分紧缺,数百个人竞争一个学位,分配给底层阶级的学位数量也很有限。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印度人讲究教育方法,强化精英教育,倒也培养了不少高端人才。

在对抗不平等中折腾

虽然面临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但在印度,许多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都拼尽全力去“折腾”。10余年前,印度一部现象级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风靡全球,让全世界看到了印度教育的冰山一角。当然,作为一部电影,剧情中的矛盾被放大化,并不能完全展示印度的教育,但其中有很值得深思的地方。

《三傻》中的“帝国理工学院”,原型就是印度最著名的大学——印度理工学院(Ind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IIT),而影片中所说的印度人最看重工程学,也是真的。印度人口众多,教育资源不足,因此,政府集中优势教育资源,甚至以国家的层面立法支持印度理工学院,将理工科发展成为印度的强势学科。这也是印度的IT行业能够培养如此多的人才的重要原因。


同时,《三傻》中的主人翁兰彻不迷信于权威,不拘泥于条框,尽力“折腾”,也是许多印度人敢于创新,在理工科中尽情发挥自身才能的真实写照。印度人从不接受标准答案,对老师的答案提出异议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老师对此也喜闻乐见,因为在他们看来,老师的职责不在于教授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好的学校都有特定种姓的预留名额,包括IIT之内,以至于其他种姓的学生不得不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在贫困地区中长大的小孩,需要比富裕家庭的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但这样无法阻挡贫困的孩子前进的步伐,他们乐意抓住这样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自己寻求方法去学习,学好英语,学好专业。

印度教育的智慧

不得不说,印度教育虽然存在诸多不公平,但从活跃在国际竞争舞台中的精英来看,印度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

(1)集中资源办“精英教育”,形成自己的优势。由于资源本身不足,印度采取教育制度的不平等,最终演变出“精英教育”——集中资源培养精英式的人才。印度理工学院本身就是这种精英教育的最好体现,集中大量资源到这所国内最好的大学,聚集最好的老师,给予老师足够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当然,印度能成为精英的人大多数是“种姓高”的人,但为了基于社会阶层低的人更多机会,政府也会给予弱势群体一定数量的学位,并且通过提高招生透明度确保按既定的份额分配。


(2)以尊重学生为本,让学生自由成长。当印度的小孩子入学时,校长会对家长说:“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但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安置他们的身体,但不是他们的灵魂。”这种理念的核心,其实就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老师和家长的角色并不是管理和指导,而是辅助和支持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学生的身心成长得到最大限度的自主。

(3)不注重成绩,提倡全力参与。印度的学校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不管学生的成绩究竟如何,都鼓励学生尽全力去参与。这样的思想既体现在学习成绩上,也体现在日常的方方面面。在5年级之前,学校甚至很少考试,只要求学生去学习自己喜欢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手工、体育、绘画、舞蹈等课程。不管学生最终的成绩怎样,只要参与了,尽力去做了,就会得到鼓励。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会把“是否全力以赴”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在未来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也会这样要求自己。

(4)随机应变,灵活处理问题。在印度文化中,有一种叫“Jugaad”的思想,翻译过来,可以理解为“随机应变”,或“寻找替代方案”。形成这样的文化,或许正是因为印度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的造成的。在印度人看来,如果问题无法完全解决,那么能够寻找最好的办法,解决50%也是好的。在教育上,则表现为,处理学术问题,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式。如果问题没有最终答案,那就用所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去解决;在还没有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时,退而求其次也值得一试。甚至可以说,印裔人才的管理和处世之道也源于这种思想:在混乱与不公的环境中找到秩序与最佳的平衡点,也是一种智慧。

启示与反思

从以上的剖析中,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当今的世界舞台上,印裔的人才能够具备这么强的竞争力,受到这么高的肯定,就连获得诺贝尔奖的印度人,在发展中国家中也遥遥领先。即使印度教育的不公平饱受诟病,隐藏在不公制度的背后的亮点,也自有其可取之处。

回到我们国内的教育,我们当然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教育的普及程度之高,令世人叹为观止。但另一方面,我们今天的教育或多或少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强化“精英教育”,尊重学生的天性,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些拙见,是否也值得考虑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