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敬逆行者王安石,千古雄文《答司马谏议书》千年后的辉光

 扬眉剑客 2020-02-29

春风又绿江南岸,荆公永远不能还。

934年前(公元1086年,北宋元祐元年)的仲夏,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在其呕心沥血推行的新法被旧党尽数废除的日子里,落寞辞世,享年66岁。身后留下的 ,是无尽的非议、莫名的辱骂,而物质财产分文未有。

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12月,卒于公元1086年5月,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为抚州东乡区上池里洋村)人 。王安石曾被封为“荆国公”,又被称为王荆公,今抚州市区有一条街道被命名为“荆公路”,即为纪念这位家乡先贤。

致敬逆行者王安石,千古雄文《答司马谏议书》千年后的辉光

王安石画像

王安石文学成就甚高,因其散文不拘成法,独树一帜,奇崛峭拔,振聋发聩,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更是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创“王荆公体”,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传诵千年,至今仍让人齿颊生香。

近读王安石相关文集,深为其中一篇千古雄文叹服,即《答司马谏议书》,也就是给时任谏议大夫的司马光的回信,短短418字,“立中有驳,驳中有立”,字字珠玑,句句锦绣,堪称驳论文章的标杆之作。少年时学《答司马谏议书》,心智未熟,不能深窥其境,只觉得王安石善于雄辩,很会“吵架”,及至如今再行拜读,不由感慨系之,借用一句话,可窥见其人“德量汪然如千顷之陂,气节凛然若万仞之岳”。

作为王安石的家乡后辈,如此评价其人,或许有张目或抬轿之嫌,本人学浅才疏,自无力胜任。还是让我们跨越时空,去阅览北宋那表面繁华富有但内里危机四伏的历史图景吧,

《答司马谏议书》诞生的历史背景

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正当英年的宋神宗赵曙驾崩,享年仅36岁,其弱冠之年长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公元1048年5月—公元1085年4月)。

致敬逆行者王安石,千古雄文《答司马谏议书》千年后的辉光

宋神宗赵顼画像

这个北宋第六任皇帝的20岁的年轻人,正式走上中国历史前台。元末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时任丞相蔑里乞・脱脱和重臣阿尔拉·阿鲁图在其主持编撰的《宋史·神宗纪赞》中这样评价赵顼:'其即位也,小心谦抑,敬畏辅相,求直言,察民隐,恤孤独,养耆老,振匮乏;不治宫室,不事游览,励图治,将大有为'。

确实,赵顼是个具有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的帝王,在任储君时就认识到宋王朝体虚多病,官僚冗员且结党争斗,繁文缛节致国库空虚,军队庞大但战力极差,等等。尤其是军队,拥有120多万兵员,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军队,但却靠“输币”求“和平”,每年向辽国贡献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向西夏贡献白银、绢、茶等折合白银计255000两。这是耻辱啊,年轻的皇帝意识到,只有变法才是缓解危机的唯一办法。要变法,要改革,首要的是有可用之臣,谁能担此重任?

将朝中数名能臣检视一遍后,王安石进入了宋神宗赵顼的视野。很有主见的赵顼行事也雷厉风行,先任命王安石为江宁府知府,几个月后又擢其为翰林学士兼伺讲。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的一天,赵顼召王安石进宫“越次入对”,因为理念相同,君臣二人相谈甚欢,并且当晚王安石还写就一篇名文,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该札文中,条条陈述,均击中要害,赵顼看了一遍又一遍,“看似百年无事,实则危机四伏”,变法势在必行。次年(公元1069年)春天,赵顼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相),一场影响历史大势、震撼中国的变革由幕后正式走向前台。(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语)

为便于推进变法,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赵顼特许王安石设置一个特别综合改革领导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其职责是“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宋史·职官一》),以协调盐铁司(掌管工商赋税与军务装备)、度支司(掌管财政收入与漕运管理)、户部司(掌管户籍管理和专卖市场)3个职能部门,并综合财政与军事两个方面。可见,王安石的改革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深度之遥,他就是一个逆行者,明知前方高难,依然涉深水而行。

变法的主要内容如下图——

致敬逆行者王安石,千古雄文《答司马谏议书》千年后的辉光

“熙宁变法”措施

王安石变法遭到守旧派(代表人物有: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苏轼等)的强力反弹,时任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公元1019年11月—公元1086年10月,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更是冲锋在前,强力非议和抵制。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司马光3次写信给王安石,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第一次(公元1070年2月26日),司马光写了洋洋洒洒3000多字,王安石只是略作回复;第二次(公元1070年3月3日),司马光又写信攻击青苗法,这次王安石才正式写了回信,就是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

致敬逆行者王安石,千古雄文《答司马谏议书》千年后的辉光

司马光画像

《答司马谏议书》折射的气度品格

先看看原文: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这封信写得漂亮,试分析如下:

1、 行文特点:王安石为文奉行“经世致用”原则,不堆砌词藻,不拖沓啰嗦,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这封回函就是明证。

2、 行文方式: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先阐明核心立场、揭示事情本质,然后再“大破大立”对枝节问题一一回击,从源头上驳倒对方的责难,否则易陷入“口水缠架”的被动局面,这样就能有力地为变法正名。

3、 行文步骤:先就“名与实”这个儒家重要理论原则进行立论,抓住辩论的“牛鼻子”,以“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行”的核心要义顺应司马光的先决立场,紧扣本质,抛开枝节,从立意上先先声夺人。然后再就司马光提出的5点责难逐一驳斥,力道老到,针针见血。

(1) 关于侵官,司马光来信指出王安石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变法改革机构)架空了盐铁司(掌管工商赋税与军务装备)、度支司(掌管财政收入与漕运管理)、户部司(掌管户籍管理和专卖市场),限缩了相关官员的权力。王安石回击:“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即是说我接受皇上命令,(正大光明)制定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商议修订(没有暗箱操作),然后交给主管官员照章执行,怎么能说是侵官呢?

(2) 关于生事,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派遣官员到全国各地执行变法是惹是生非。王安石回击:“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即是说这是推行先王的主张,做的是兴利除弊的好事,怎么能说是生事呢?

(3) 关于征利,针对“青苗法”,司马光污蔑新法是聚敛民财的手段。王安石回击:“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即是说这是为国家理财,怎么能说是征利呢?

(4) 关于拒谏,司马光指责王安石一意孤行,专横独断,不接受反对派的意见。王安石回击:“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即是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责难谄媚的坏人,怎么能说是拒谏呢?

(5) 关于天下怨谤,司马光指出新法施行后,无论朝野官员豪富,还是小吏贩夫走卒,都对新法颇有怨言。王安石回应:“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即是说(改革就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就会有阻力)至于怨恨腹诽如潮汹涌,那是改革前就预料到的事情,(虽千万人吾往矣!)

4、 最后,王安石就以上责难阐明主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怨谤之人因循守旧,惯于苟且,不忧国事,附和俗流,不愿意得罪人。随后以盘庚迁都为例,尽管遭到非议反对,但他认为对的,就力排众议,坚定执行而不后悔。(如今我这么做,又有什么不对呢?)

致敬逆行者王安石,千古雄文《答司马谏议书》千年后的辉光

改革派殚精竭虑,守旧派非议怨谤

总结:区区418字,短短一片笺文,回应干净利落,说理鞭辟透彻,并表明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毅决心(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让人击节赞赏!清代著名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如此评论:“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是何简贵!”

《答司马谏议书》浸透的历史无奈

王安石变法历经磨难,两次拜相又两次被罢。第一次拜相自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春始,到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四月终;第二次拜相自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始,到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十月终。王安石两次拜相,坚持改革变法,彻底得罪了老朋友司马光。本来他们私交甚好,相互间也有诗词酬唱往来,王安石写过两首《明妃曲》,司马光就写了《和王介甫明妃曲》,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的评价是:情词凄婉,标新立异,旗鼓相当。

或许是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把司马光驳得“灰头土脸”,以致此后司马光上位后,对王安石展开疯狂的打击报复。元丰八年(公1085年),慷慨激昂、励精图治的宋神宗英年早逝,年仅38岁。次年,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67岁的司马光当上了宰相,当了宰相的司马光反攻倒算,不但尽废新法,而且时隔17年后,将当年(公元1078年)王安石力主给予活命机会的民女阿云处死,这事司马光干得很不地道。

较之于司马光,同样是王安石政敌的苏轼,人品就高洁得很多。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从黄州移官汝州,途经江宁,即前往拜访被罢相赋闲在家的王安石。王安石彼时过得很清苦,披上蓑衣戴上斗笠,骑着瘦驴就去渡口迎接苏轼,苏轼也特意不着官服与其相见,二人谈笑甚欢。在江宁滞留期间,王安石与苏轼结伴游山,谈禅说佛,品议诗文,为“无情冷漠”的仕宦江湖留下一段佳话。须知,此前王安石每项新法出炉,苏轼必写文章反对。可见,王安石心胸开阔,光明磊落,不计前嫌,实为一个大写的儒者。

致敬逆行者王安石,千古雄文《答司马谏议书》千年后的辉光

大写的儒者王安石

王安石去世后,各种非议、辱骂排山倒海般涌来,在这样的环境下,苏轼在奉宋哲宗命撰写敕令《王安石赠太傅》中却展现阔大胸襟,秉持公心,客观地评价王安石:“将以非常之大事,必生稀世之异人。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王安石变法,毁之者有之,誉之者亦有之,我辈人微言轻,不敢轻易下定论。但单就其品格文章来说,还是值得万世景仰的。尤其是《答司马谏议书》这样的千古雄文,更是让人高山仰止。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君还?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