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1】12.(2019年天津卷·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在图1所示贺兰山东麓,部分沟谷两侧的岩壁上有历代先民凿刻的岩画(图2中甲所示)。长期以来,沟谷两侧岩石的破损对岩画构成了威胁。 (1)当地哪些自然条件导致了岩石破损严重?(6分) 【答案】(1)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1)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题干中的关键词为“岩石破损”,解题方向为“自然条件”,一般从气候(温度、降水、光照)、天气、地形地势、植被、自然灾害等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 【知识框架】 【知识要点拓展】 ★ 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及其应用 (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
【易错警示】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2)地质构造的应用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具体如图所示。 ☆技巧点拨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2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2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常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I的存在。图2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考点二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外力作用与地貌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其中以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2.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及分布 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的影响和主要分布区也有很大差别,具体分析如下表:
☆技巧点拨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的分析方法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3.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不同河段和流动不同时期,河流侵蚀方式不同,地貌也不同,如下图。 (2)河流堆积地貌
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有利影响:①水源: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②交通: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③农业生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不利影响:易遭受洪水的威胁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3】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河流稀少地区,耕地连片,聚落规模较大;河网密布地区,耕地破碎,聚落规模较小;平原低地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需加高加固河堤;山区河谷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聚落要高于洪水位,而且要避开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技巧点拨 1.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2.应用外力地貌判断风向的方法 3.河流流向的判断 (1)应用外力地貌判断河流流向的方法 (2)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 河流在山谷中流动,河流流经处的地势比两侧低。只要知道一条等高线的弯曲状况,就可以确定河流的流向,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 湖泊或水库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所以湖泊或水库下游的河流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水位变化曲线的起伏较小。 (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在河岸弯曲处,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 (5)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 一般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较大且棱角分明,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入海口处沉积物颗粒最小。 (6)根据时令河虚实线判断河水流向 时令河即季节河,这类河流主要分布于内陆沙漠或沙漠边缘,由冰雪融水和雨季时雨水汇流而成,一般越向下游水量越小,在旱季时流量变小甚至干涸,随季节消失的部分在地图上用虚线画出,河流由实线向虚线流。 (7)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在城市规划中,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上游,会造成水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应位于河流下游。上图中河流自北向南流。 Ø 答题术语 1. 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2.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3、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貌 地球上的地貌绝大部分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如背斜谷、向斜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高考真题2】37.(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图7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6分)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8分)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8分) 【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解析】(1)读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图可知,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河岸直立,河床较深,说明可能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作用明显所致;两侧河岸形态接近一致,说明两岸侵蚀差异小,河床岩性相同。 (2)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可通过读“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图”得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增加。原因分析需结合材料“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4—6月气温回升,该河流融雪补给为主,随着气温上升,融雪补给量增大,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图中还可反映出4—6月河底不断加深,说明河底泥沙沉积少,侵蚀加强,由于该时段是融雪补给为主,河水中含沙量低,且流速持续加快,河床侵蚀增强,导致河底不断加深。 (3)读图可知,8月该河段河底变浅,说明河床淤积,主要与此时段河水含沙量高,流速降低泥沙快速淤积有关。读材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降水补给”,8月的河水补给主要是降水,且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坡面受到的冲刷作用强,河水含沙量高,且该时段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水搬运作用与流速密切相关,一旦流速降低,会使泥沙快速淤积,导致河床淤积。 【高考真题3】(2013高考题新课标I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答案】①(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2分)②(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 ③冬季西北风强劲,风力携带泥沙在此沉积。(2分) 【解析】(1) 由题干的信息,沙丘形成的原因有两种形式,一是河流从黄土高原带来,另一种是风从黄土高原带来。但遇地形阻挡,逐渐沉积下来。 【高考真题4】(2013山东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蒸发量达1600mm的宁夏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 材料二:左图为宁夏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右图为该区域横向剖面图及P地景观示意图。 (2)从右图中的景观图可知,P处的地貌形态是,读图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宁夏平原的形成原因,并描述P处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10分) 【答案】(2)地貌形态:冲积扇(洪积扇)(2分)。 形成原因:宁夏平原地处地壳断裂下沉处(2分);黄河带来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而成(2分)。 形成过程: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2分),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2分)。 【解析】(2)据右图中的景观图可知:P处的地貌形态是冲积扇(洪积扇)。山区水流流出山口,随着地势趋于平缓,水流变慢,泥沙沉积,形成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的冲积扇或洪积扇。这是P处的地貌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据右图可以看出:宁夏平原位于断层断裂下沉处,由于断裂下陷,地势变得比较低洼,而黄河是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流经此处,泥沙不断沉积,最终形成了平原地形。 【高考真题5】(2010全国高考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2)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 【答案】(2)乙地位于(罗讷河)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出山口前,穿行于峡谷,水流急,可携带砾石;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携带的砾石首先在此处堆积。 【解析】本题以地中海的葡萄种植为背景材料,考查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材料信息的提取和应用能力,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2)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本题是一道具有很好区分度的试题,学生很容易陷入思维定势,很多考生会认为人为原因堆积的鹅卵石,于是顺着这样的思维,继续探讨人们为什么要堆积鹅卵石,这样会与答案背道而驰。根据乙地所处的河流位置,考生只需要弄清,该地为什么会有大量鹅卵石?就可以对正思路。本题实际上在考查地表鹅卵石堆积的自然地理过程。有的考生即便是审题正确,由于平时对地理过程的原因分析类问题把握不好,也会造成答题片面而失分。分析时要明确以下几个要点:乙地位于山口处;河流水流急携带砾石;随流速减慢,逐渐堆积。 |
|
来自: 锦诗BGMENG > 《地理话题研究及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