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逢考必背知识(2)

 锦诗BGMENG 2020-03-01

二十四、风能的优点和缺点

· 风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储量大、分布广。

· 在地势比较开阔,障碍物较少的地方或地势较高的地方适合用风力发电

· 但它的能量密度低(只有水能的1/800),有间歇性,并且不稳定。

· 风力发电需要大量土地兴建风力发电场,才可以生产比较多的能源。

· 进行风力发电时,风力发电机会发出庞大的噪音,所以要找一些空旷的地方来兴建。

· 风力发电在生态上的问题是可能干扰鸟类。

二十五、分析风能资源是否丰富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海陆位置(沿海地区风能资源较内陆丰富)

2、下垫面(粗糙程度,植被密集程度,地形)

3、大气环流,特别是风带(比如西风带,南极有强烈的极地东风),季风影响(某些地区距风源地较近或受某季风影响强烈)

4、峡谷地形造成狭管效应(风在谷口吹入被挤压使得等压线密集风力变大)

二十六、比较分析说明我国东南沿海与西北内陆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东南沿海仅在由海岸向内陆几十公里的地方有较大的风能,再向内陆则风能锐减。

自然条件:1、海陆热力差异大,冬夏季风力强;2、海洋摩擦力小,阻力小,而沿海相对缺少高山阻挡;3、夏秋季台风较多;4、白天和夜晚的海陆风,风力强。

西北内陆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地处高原区,地势平坦,风受阻小,特别是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影响,盛行西北风,因此风能丰富。

二十七、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①温度:纬度/坡向(阳坡与阴坡)/季节。

一般地,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就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雪线偏高;北坡和东坡雪线较低。

②降水:气候类型/迎风坡与背风坡。

降水量与雪线高度关系密切。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珠峰最明显,天山都有此特点)。雪线位置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附近,而在副热带高压带降水量比赤道附近少的地区。

③坡度:坡度陡与缓。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坡向:迎风坡与阳坡矛盾时:一般以降水因素为主(阳坡不等于迎风坡,阴坡不等于背风坡)

记住案例:青藏高原境内雪线海拔高低相差很大,大体有从边缘向内部、自东南向西北增高的趋势。阿尔卑斯山北坡背阳迎风,雪线北坡低南坡高。乞利马扎罗山南坡的雪线低迎风坡(东南信风);天山南坡向阳少雨,雪线也是南坡高北坡低。

二十八、影响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①山地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地,纬度越低,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②山地海拔——纬度相当的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山地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二十九、判读垂直自然带谱图的技巧:

.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某山地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基带很重要!

.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倾斜方向(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情况,海拔高度相当的不同山地相对比,自然带数量越多的山地,其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越高。

.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的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的海拔较低。

.根据山地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因此雪线高。

⑹.考虑山脉走向的问题:

①东西走向(近似东西走向)的山,才有阳坡阴坡问题。

②南北走向的山,没有阳坡阴坡问题,多考虑迎风坡与背风坡问题。

③如果,需要同时考虑迎(背)风坡与阳(阴)坡,则问题就很复杂了。

⑺.水分对自然带分布高低的影响是复杂的

总的看,就是热量条件好的地区,主要看水分(迎背风坡);水分条件好的地区,主要看热量(阴阳坡)。

A、在基带热量盈余区,水分是决定自然带高低的主要因素。同一植被在迎风坡的分布高度比背风坡高。该结论通常符合低纬度地区的山脉,但也有特殊情况。

B、在基带热量非盈余区,土壤的水热状况是决定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

a、在水分充足,两坡热量又明显差异的山区,同一植被在热量较好的坡向海拔高(阳坡高于阴坡)

b、在水分充足,两坡热量差异不大的山区,降水较少的背风坡的植被分布高度比多雨的迎风坡高。

c、在水分短缺的地方,降水的多坡向能够较好的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植被分布的高度较高。(阴坡比阳坡水分条件好的例子)

三十、关于沼泽湿地

形成原因: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③地势低平,地表径流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沼泽湿地的功能: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旅游观光),净化水中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沼泽开发利用的关键:排水。(但要协调好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沼泽开发利用的负面效应:气候变迁(盐渍化土地面积扩大;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动植物资源减少)。

开发利用和保护沼泽湿地的地理意义:

生态效益: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调蓄洪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一些珍禽动物的栖息地。

经济效益:有利于三江平原小麦商品粮基地的发展;有利于保护黑土的肥力

政治效益:有利于粮食安全。

三十一、描述一个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

ХХ地形为主(描述出12种)(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地形(区)的分布格局,什么位置是什么地形类型或者地形区名称;延伸方向;

地势高低(看海拔数据)、起伏大小(相对高差等高线疏密、等高距)、地势倾斜方向(哪边高哪边低,走向,坡度的陡缓)

特殊地形特征描述、(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等,海岸线平直,火山)

临海地区:海岸线的形状\弯曲状况

三十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1地形对水文

地形的高低,倾斜方向决定河流流向,如我国大多河流向东流,主要是我国地形是西高东低,而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水文特征:含沙量;径流年级变化和季节变化(同一季节)水系:流向;水系形状(羽状、扇形、放射状、向心状);流域面积、河道形态(眼鲁藏布江大峡谷)、河口三角洲形态。

2地形对植被(生物)

纬度低相对高度大的地区垂直地带性显著,植被类型多样。地形类型多样,物种种类丰富。

3地形对土壤

山地地形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肥力低。平原堆积作用明显土层厚肥力高。

4气候对地形(地貌)

干湿状况影响外力作用,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降雨量越大,降水强度越大,侵蚀作用越强)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气候影响风化的速率进而影响地形地貌。

5气候对河流

1)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①流量②水位变化、汛期出现时间、含沙量;③有无结冰期及结冰期长短。

2)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与气温成正比、夏汛、冬季断流

3)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气温及其回升快慢(流量、汛期)

6气候对土壤

气温影响有机质分解速度,从而影响肥力高低。如:我国东北黑土气温低,土壤有机质分解慢,肥力高,热带雨林地区,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快,肥力低;②水热状况影响土壤性质(南方酸北方碱)

7气候对生物

①温差光热水组合、气象灾害等影响农作物种类;生长期(积温)、播种期、收获期(棉花需水不同)影响产量、质量等;②气候带与植被带(如地中海的亚热带常绿硬叶)。

8、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地形类型影响不同类型的农业的分布:如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业;山区:耕作不便,不利于水土保持---林业、牧业、副业。

②地形类型影响农业现代化:平原:实现水利化、现代化;山地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但不易集中连片,水利化机械困难;陡坡:不能修梯田,宜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和林业。

坡度大小:影响投入、产出比

海拔不同:热量不同,生长期不同,农作物的品种不同,上市时间不同。

9、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评价

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之一,因为它提供了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热、水资源。在评价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时,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1)光、热资源,有利的条件是(生长期内)光热资源丰富,但有些地区可能两者不同时具备,如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光照资源丰富,但热量不够充足。

2)降水量,有利的条件是雨量充足或雨量适中,但不同的农作物生产对雨量要求是不同的,如小麦、棉花为旱作物,它们对水分的需求量要少于水稻生产。

3)水热组合,有了一定数量的水热条件,还应评价水热配合状况,如地中海气候区,光热、降水都较为丰富,但雨热不同期。

4)评价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如降水变率(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不利于农业的高产稳产,台风、寒潮等气象对农业生产既有不利影响也有有利影响。

特别提示:在评价一个地区气候条件时,应评述利弊两个方面。

10、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条件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水源灌溉。

农产品的输出也需要交通运输,还要考虑河流水运的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部分:人文地理

、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三.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

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四、逆城市化

表现(运用推拉理论分析):①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五、城市交通建设

特点:点、线、面紧密结合;行人和车辆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行人与车辆,车辆与车辆交叉形成典型的混合交通;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

布局原则:满足人们出行需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等

城市道路网:环形放射式;方格-环形-放射式。

城市交通问题:交通线路拥堵(解决途径: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污染(解决办法: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绿化美化交通道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保持城市交通畅通的措施: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拓展城市道路;建设立交桥;将过境干道与城市道路分离;控制货车进入市区;鼓励市民乘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发展等。

六、现代农业

特点:①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商品经济发达,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都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高,人均农产品消费量也高;②生产技术飞速进步,工业化和科技革命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农业日益走向机械化、电气化、良种化;③经营体制和方式有极大的变化,是大规模、高效率、专业化的商品经济,并向农、工、商一体化方向发展。

城市郊区农业区位分析有自然原因(根据区域位置判断自然区位优势),但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消费量大;交通方便;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城郊农业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七、影响农产品品质成因分析

1) 有机质(糖分)含量高:生长周期长,光照条件好,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考虑时间/季节,气温、降水特征)

2) 土壤、水质条件好(如某种矿物质或营养物质丰富)。

3) 病虫害少(干冷环境、冬季长、寒潮、低温、冻雨),少使用农药化肥。

4) 区域环境有/无污染。

八、以某种农产品/原料/某种资源发展加工工业的原因(影响):

1) 原料是否丰富

2)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3) 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4) 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答。

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措施

1.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禁止过度开垦放牧樵采、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农田防护林、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等;

2.加强农业技术的投入与推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加大科技投入、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土壤改良、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交通条件、建设人工草场、轮牧、禁渔、休渔、培育速生林等;

3.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内部的结构):如农林牧渔均衡发展,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合理安排各业比重;在均衡发展的同时又得突出其特色产业等;(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4.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农业规模、性质)如建设(试题涉及区域具有优势的某农作物)商品性农业基地等,获得规模效益;

5.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

(拓展延伸,不局限于农业本身)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等;尤其是对特色产业进行深挖掘,提高附加值。

十、复种指数问题

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澳大利亚复种指数低,原因: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中国南方复种指数高原因: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十一、城市工业布局(区位因素分析):

①主导风向: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②水源:产生污水的工业应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地;

②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

③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宜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

④设置防护带(隔离带):工业区与居民区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

⑤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较低;

⑥交通:沿交通线分布,有利于原料、燃料输入和产品输出;

⑦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煤炭基地);

⑧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

⑨工业联系(工业协作):投入-产出联系等。

十二、(传统)工业集聚意义(亦是优点、作用、原因和目的):

1) 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如交通、水电设施、信息网络、政府服务),降低生产成本。

2) 接近某种原料/能源,节约生产成本,降低运输费用。

3) 有利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生产协作,扩大总体生产能力,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4) 有利于污染物的集中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

5) 便于男女职工适当搭配,可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有材料支持才答)

特别提示1:新兴工业集聚原因: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联系和协作;利用集聚的规模优势,扩大自身影响

特别提示2:工业集聚的不利影响:①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②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十三、工业分散:

原因:①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用地、用水紧张,环境状况差,以及许多社会问题,使工业分散;②产品轻、薄、短、小,工业原料和产品运输量较小,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件,甚至形成跨国公司来进行生产,使工业分散。

工业分散区位因素:(类似工业转移)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③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④接近原料地;⑤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十四、我国能源紧张原因及解决措施

主要原因: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②高耗能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⑤国际石油价格上涨;⑥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解决我国能源紧张问题的重要措施:①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③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④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⑤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⑥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⑦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⑨利用乙醇汽油等清洁能源。⑧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

十五、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原因)

「自然方面」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对流旺盛,气流紊乱

4.水文:河流众多;避开沼泽地(沼泽区),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投资、施工量;河流湍急,不利航行;海水腐蚀性强;风浪大

5.土地(植被、土壤):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沙漠地带(沙漠区);原始森林

6.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困难

「社会经济方面(最重要因素)」: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资金----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

4.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等;

5.政治因素——(意义)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或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如:京九线——维持香港稳定与繁荣;青藏铁路——加强援藏、巩固国防等。

十六、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意义(社会经济意义)

1)合理布局(优化完善)XX(交通)运输网。

2)缩短运输距离和时间;加强区际(经济、文化、信息、技术等)联系;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沿线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沿线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整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快内陆与沿海港口城市对接,拓展港口经济腹地(扩大经济腹地);

3)国境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有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边境贸易)

十七、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等。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十八、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十九、旅游地理

旅游的作用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外汇,回笼货币、稳定市场)②提高收入水平,增加GDP收入;扩大就业④产业结构的升级;⑤带动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发展

旅游资源的价值

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一般都具有美学上的观赏性,这是吸引旅游者的最根本原因,也是人们去景区观光、度假、疗养的主要目的

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

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康体娱乐价值: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旅游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

客源、市场距离(旅游地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越近越好: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两方面。一是分析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变化,分析可能形成的旅游淡、旺季。二是分析旅游资源的市场距离(旅游地与旅游消费市场间的距离):越是靠近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要优于远离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

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交通位置的优劣、交通通达度决定了旅游区的可进入性和旅游开发的难易程度,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时间),影响开发价值。

地区接待能力;⑤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承载量。

旅游活动出现的问题

环境污染;对动植物资源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破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等。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建议

①保护旅游资源,加强环境保护;②控制旅客人数量;③提高管理水平;④提高管理水平;⑤提高环境保护意识;⑥开展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

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总体促进社会发展)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c-、但是,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可能会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总体促进文化繁荣)a+、促进文化交流(1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特色和吸引力;2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b-、但是,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4、影响区域环境:

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低了旅游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