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家江村(二)

 学海岸边一过客 2020-03-01

(这里声明一下,文中人物大都写了绰号,是为保持原貌,留下念想,没有不尊重人之意)

这个村的名字,作为江边一个小山村理解感觉很好,我也想这样解释,可惜历史不是这样。历史的真面目终究怎样,实际上已弄不清楚,只是有点传闻,譬如原来叫涨村,因为在江边容易涨大水,村基是泥沙涨积起来的;这种说法曾经被旧版的《新昌县地名志》采用。也有说姜村、张村的,小时候在秤杆上确实见过,但其依据也值得怀疑,恐怕只是农村人没文化,随便订个同音字上去算了。那为什么一定不是“江”呢?因为“江”我们当地人不读江,而读缸;村名的读音(流传)是不会错的,我们村不叫缸村,叫江村。

江村是一个小村,只有几十户人家,到筑水库前还不满百(可能搬迁时硬拆,户数才过百)。但传说很早以前是一个大村,村基在仙池(离上海岭更近,过棺材坑可以通王家庄;那里后来开辟成橘园,地下确实挖掘出好多古老的砖瓦),因为村霸仗势欺人被镇压,全村毁为白地。后来的村是明朝贫苦人家逐步重建的,所以全村杂姓混居,村小姓却不少。关于村里的这个传说,我曾经问过吕清波老师,他说老辈是有人讲,“现在千根癞子还经常在讲”,以前有做新妇的(轿子)过路,姚家人一定要抢去睡几夜才放行;也许这事就是《地名志》记载“村霸仗势欺人”的注解。我们村里确实有一个叫“姚家山”的地方,在上台门去峧头的路边,我家还有一块菜地在那里(地里有一株杮红树);因此,传说也有可能是真。

我们小时候,江村的居住范围除本村(江村人叫大村)外,还有几个山厂(后来的官方称谓好像都叫自然村)。那时香板山有一户,法苗,姓梁,后来搬到大村上首(峧头);法苗是一个老实人,但她的女人却不甘寂寞,不时会弄点响动,在村里也算小有名气。其大女儿海娟嫁给我们台门的启明佬;两个儿子:中华老牌、亚华癫子,亚华比我小一岁,小时候还有个绰号“夜壶贯”;亚华之下还有大妹、小妹。庙下(香板山脚)有一个老大头,法苗的哥哥,神志不清,传说是年轻时被女人假手巴掌打傻的;估计他学过簟匠生活,傻了还能破篾、编箩、打篮头;后来搬到村里后门山脚,一天到晚自言自语。他算一个“五保户”,但在“文革”期间还被人绑起来批斗,说他不劳而获;现在看来,真是大笑话。庙下还有一户昌和,姓贝,后来也搬到后门山脚。以前生产队里开大会,夜里没有电灯,要亮就要开汽灯;印象中,汽灯那个耀眼的“大卵袋”,每次要等昌和筅帚来打,且见他每次都披着那件黑色的旧大衣(不记得他夏天穿什么了)。他结婚很迟,但也生了几个儿子;

周家坟山有两户,章姓,东才、法中堂兄弟,及法中的父母世昌麻皮与乔妹老太婆。他们那好像养过一只猫头竹棍(鹰),被告诫去看时要不停地眨眼睛,否则让它数去睫毛要倒霉。有一年管家岭人与我村为山林起争执,赶到我们村里打架,有几个人被我村抓住关在牛棚里,他们大概“黔驴技穷”了,居然偷偷地把法中的父亲弄走(因为年纪大了,据说是用大畚箕抬去的)抵作人质。乔妹老太婆身体棒,晚年还声音朗朗,能干力气活;听说年轻时曾被外村人“典”过,就像柔石写的《为奴隶的母亲》主角。东才矮子叫乔妹大妈,可能是她带大的,他会做木匠,水平全村第一。法中癞子算一个能人,高中毕业,据说曾经有希望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因村里当时掌权者不肯盖章(说是想把名额留给自己子女)而未成。他在整个乡里的名气比村里更大,年青时在广播站(胡卜)蹲过,西坞当过老师,吃过国家米饭,后来在竹岸办羊毛衫厂(全乡算早),不少个体老板是从他的厂里(培养)出去的。他们两家后来也到大村里来了(法中家是在村里租了房子开小店)。

青坑人比较多,分外青坑、里青坑、南桃山等,最远的里青坑,离大市聚的后梁比江村近得多,达西、达庆、达中(石姓)兄弟们住在那,后来都移到大村里。达西瘪原来单身,村里小千根去世后继其位,与桂凤成家,有子女若干。达庆马乱是村里的一个“材脚”,给人感觉有点傲,他右手只剩两根手指,说是炸鱼时炸掉的;几个儿子,有移民到我们同一个村的。三兄弟达中最小,但死得最早,他去世时好像年纪不很大,正当壮年,留下老婆还年轻,孩子还小;当然现在都大了。

再是南桃山,可以从青坑走,也可以从半髁岭走,有祝君老大等四兄弟;后来多数移到大村,也有移到后梁去的。祝君老大没有老婆(是我们没看到),但有个儿子法生胡子,法生胡子移到后梁去了。祝君老大的身体估计不错,早几年看见他年纪不小了,还天天能走半髁岭,无论寒暑,乐在其中。老二身体不是太好,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他们一家好像一直没有移到大村里,听说他儿子也移到后梁去了。老三头,人高马大,生产队里当过小队长;早年好像也做过木匠,后来不做了。田地分到个户之后,就没怎么发挥特长;也许是精力过旺,私自开荒,生事成病,竟提前落山了。他大儿子金生木乱,比我小一岁,后来也做过村长;二儿子老金夫,有点本把力,社会上做过几年好汉;小儿子比我们小很多,不大清楚了。还有老五头,为了跟下台门老五头区别,有时会讲“大老五”或“南桃山老五头”,他也移到后门山脚,有几年我们一起出去接过树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