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南北朝书法

 老刘tdrhg 2020-03-0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近400年中,从曹魏建立到隋朝统一,除西晋的30年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的混乱状态。先是三国鼎立,司马氏短暂统一中国之后,很快就由于“八王之乱”东迁,接着就是五胡十六国,出现了南北对峙。不论南朝还是北朝,都在不到两百年中,更替了四五个朝代。在这样的分裂和混乱的时期,书法艺术并没有因此而停滞,反而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晋代的书法,可与唐诗、宋词、元曲并提,成为书法发展史上的巅峰。因此有“唐诗,晋字,汉文章”的说法。

曹魏建立之后,仍与吴、蜀鼎立,三分天下。但从整个文化发展来看,实应以魏为主。就书法艺术来说,也以魏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魏武帝曹操的书法水平本身就比较高,他对于善书的人也比较器重,他得荆州后曾专门派人访求梁鹄,就是因为梁鹄字写得好。在曹操的倡导下,魏代出现了邯郸淳、卫觊、韦诞、钟繇等书法家。从《黄初残碑》、《石三字残碑》、《胶东令王君断碑》、《庐江太守范式碑》和《王基断碑》来看,虽不知书者,但其朴茂凝重,仍不失汉碑的风骨。

魏晋南北朝书法

《黄初残碑》1

魏晋南北朝书法

《黄初残碑》2

魏晋南北朝书法

《黄初残碑》3

魏晋南北朝书法

《黄初残碑》4

魏晋南北朝书法

《王基断碑》

蜀国地处西川一隅,一心想重回中原,在书法上并无建树。吴国倒是出现了著名的书法家,也有艺术价值很高的石刻存世。如《吴衡阳郡太守葛府君碑》、《九真太守谷郎碑》和传说皇象的《天发神谶碑》。其中《天发神谶碑》因为扁笔作隶书,就像现在拿着美工用的排刷去写字,这种风气本来在曹魏时期已经开始流行。启功认为这简直是用正方形作车轮,肯定不能走得远。其实其笔法取隶,字形用篆,弃其简易,独取繁难,再加装饰笔画,足使学书者望峰却步,不敢高攀。

在书体上,魏初的石刻仍用汉隶,到了《吴衡阳郡太守葛府君碑》开始用了真书,《葛府君碑》是书法史上第一座用楷书书写的石碑。从此,已不像两汉时期那样以隶书为主,而真书、行书开始盛行,与隶书地位相当,而草书则次之,篆书则几乎无闻。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趋便适时,行书为安,题勒方幅,真乃居先,斯也会风所驱,势有自然。”可见当时日常应用当中行书相当普遍,而刻石时才会认真地写楷书或隶书。草书由于书写过于随意,辨认困难,并不适合作为平时书写使用,唯有医生一直还在使用到现在,不过很快就会被电脑打字所取代了。

魏晋南北朝书法

《葛府君碑》

魏晋南北朝书法

《吴九真太守谷朗碑》

魏晋南北朝书法

《天发神谶碑》1

魏晋南北朝书法

《天发神谶碑》2

魏晋之时,开始有了师承和书派的风尚,各种书体已都具备并成熟了,且书家辈出。如汉隶有蔡邕,草书有张芝,行书有刘德升,楷书有钟繇。魏代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钟繇,他的行书就是师从刘德升,和另一个书法家胡昭“同出刘德升之门”。只是“昭用笔肥重,不若繇之瘦劲,故昭卒于无闻,而繇独得以行书显。”而钟繇的《宣示贴》最为著名。汉魏各名家的作品,因离晋代不远,也有利于临摹真迹。而且到了魏晋,不像汉代那样不在自己的墨迹上留名,临摹者也不知自己的老师是谁,从而师承关系就比较清晰。如邯郸淳师从曹喜,韦诞师从邯郸淳,从韦诞到卫觊、卫恒、卫夫人、王旷(卫的中表、王羲之之父)、王羲之、王献之、羊欣等,就是一脉相承,亲相授受的。而钟繇师从刘德升,当时与之齐名的是卫觊。魏初的两座名碑《上尊号碑》和《受禅碑》,据传就是他们两人分别书写的。又称《受禅碑》系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谓之三绝。从此学书者多以钟繇或卫觊为宗,但也有两者都学的。

魏晋南北朝书法

《上尊号碑》

魏晋南北朝书法

《受禅碑》

南北朝时期书法形成了两大派。

南朝因袭晋制不准立碑,所以帖多。北朝没有这样禁止,所以碑多。帖宜于行、草,自然就以流美为主,碑宜于楷隶,自然就以方严为尚,南确婉丽清媚,富有逸气,北则雄奇方朴,富有豪气。

南北并非泾渭分明,只是碑少。如晋的

《爨宝子》,《枳杨府君碑》。宋的《爨龙颜》,梁的大字之祖《瘗鹤铭》,《始兴武忠王碑》等,都与北朝齐名。

魏晋南北朝书法

《爨宝子》

魏晋南北朝书法

《爨龙颜》

魏晋南北朝书法

《瘗鹤铭》原石

魏晋南北朝书法

《瘗鹤铭》拓本

魏碑(北碑),即指北魏的石刻。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把《魏碑》归为十美十三宗。

南北书派论以清代金石大家书法家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最有代表性,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康有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南北之分并不明显也不重要,但尊碑抑帖的观点其实是相同的。他在《广艺舟双楫》中称赞碑学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又在《尊碑第二》中说:“晋人之书流传日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为帖学宜也。夫纸寿不过千年,流及国朝,则不独六朝遗墨不可复睹,即唐人钩本已等凤毛矣。故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无论何帖,大抵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臂如子孙曾元,虽出自某人,而体貌则迥别。”可见康有为尊碑抑帖,是认为诸贴不易保存,流传的法贴经过多次重钩摹刻已经失真了。

金石学所影响的书风,造就了有清一代众多的尊碑的书画大家,何绍基,赵之谦、张裕钊、吴昌硕、邓石如、伊秉绶、黄易、奚冈等。

至于南贴,其实不必局限于南朝的法帖。西晋陆机被称作“洛阳三俊”之一,他所写的《平复帖》,是中国存世最早的名家墨迹。西晋著名的写本还有新疆出土的两种《三国志》写本残卷,书法在隶楷之间,捺笔滞重,有朴拙的风格。此外如元康六年(296)《诸佛要集经》残卷,书写风格和《三国志》残卷相似。新疆罗布泊古楼兰遗址曾发现一批墨书的残纸和木简,残纸中有西晋永嘉元年(307)和永嘉四年的年号,这批残纸当是西晋至十六国的遗物,其内容除公文文书外,还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书体除介乎隶楷之间的楷书外,还有行书和草书,这些残纸是研究魏、晋、十六国书法的宝贵资料。罗布泊出土的木简中,年号最早为魏景元四年(263),最晚为建兴十八年(330);木简有楷书、草书、章草、行书等,是研究魏晋书法的重要资料。

魏晋南北朝书法

陆机《平复帖》

魏晋南北朝书法

新疆出土的《三国志》写本残卷

魏晋南北朝书法

罗布泊出土的木简

东晋《真书曹娥诔辞卷》,绢本,纵32.3厘米,横54.3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卷墨迹是传世小楷书早期杰作。书者名字已佚,但就作品本身风貌及有关文献记载,可以确认为唐以前的作品。此卷内容为东汉上虞县长度尚为孝女曹娥所写的诔辞,文章作于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书心字体扁方,有大量晋唐人观款,卷后有宋高宗赵构、元虞集、赵孟頫、乔篑成等人题跋。曾经南朝萧梁内府,南宋内府、贾似道,元内府、郭天锡、柯九思,明韩世能、王锡爵,清王时敏、清内府等庋藏。

魏晋南北朝书法

上世纪初,敦煌莫高窟千佛洞道士王圆籙,在清除洞内积沙时发现了一个藏经洞,洞内藏着经卷文书多达四万五千余卷,成为震惊世界的伟大发现。这批经文最早写于公元359年,最晚写于1002年,从东晋到北宋,前后达七个世纪,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其研究价值无与伦比,简直是一座丰富的文化传统的宝库。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些由专门的写经手写下的墨迹,真草隶篆行各体都有,特别是楷书和行书居多,其豪健爽利、稚拙朴厚、天真烂漫等特点,对书法创作极具参考、借鉴意义,成为书法艺术研究、取法的对象。经文中不乏精美的上品妙品。目前发表面世的,有的是国外博物馆珍藏的,大部分是国内博物馆、研究机构、美术馆及私人所藏公开披露的,多件达到了“国宝”级的标准。虽书写年代不一,其共同一点是,都带有各个时代的书写痕迹。而晋代经文,多用蔴纸、桑皮纸等原材料,带有晋人的潇洒笔意,尚韵用理,显得俯仰变化,时出奇逸,不主故常,奇宕潇洒。唐代是楷书的鼎盛时期,这个时代的经文多为小楷,法度严整,气息精美,整齐工稳。到了宋代,则意态活泼,稚拙生趣,别开生面,又是一番面貌。

魏晋南北朝书法

东晋《万岁通天帖》是唐万岁通天二年(667),武则天向王方庆征集王羲之墨迹,方庆将家藏自十一代祖王导至曾祖王褒等二十八人书共十卷献出,武则天命人全部双钩廓填。此帖即十卷之一,宋时。其中尤以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王徽之《二日帖》、王献之《廿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等为最精。

魏晋南北朝书法

王羲之《姨母帖》

魏晋南北朝书法

王羲之《初月帖》

魏晋南北朝书法

王献之《廿九日帖》

魏晋南北朝书法

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