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韋偉 一位被時代埋沒的女演員 “以少勝多”的“小城”之星

 草原tcl1m75g5s 2020-03-01

香港《长城画报》杂志封面上的韦伟

韦伟,原名缪孟英,广东中山人,1918年出生。毕业于上海允中女子中学,毕业后,从事过记者职业。1941年参加了黄佐临的上海“苦干剧团”,登上话剧舞台。

她在接受采访时就说“当时上海最出色的话剧演员……一个叫夏霞,还有蓝兰、英茵。我考进团里才准许我去排戏,那时候都想改个同音叠字的名,想将来可以和他们一样出色……我开始做戏那时,没主角做,但是我不愿返家;别人做戏,我在后面看,所以我学到很多东西…那时候的上海娱乐杂志称我为『代戏大王』”。

1947年,黄佐临将他根据高尔基小说《底层》改编的话剧《夜店》搬上银幕,韦伟担任了了主演之一,这部影片是她的处女作。《夜店》整个故事人物众多、情节曲折,但安排得很有条理。有笑声、有悲泣,有控诉、有幻想,朴素但鲜活,批判但不悲观,是一部优秀的故事片,这部影片集中了众多男女明星。韦伟初登银幕就担任主演,她的表演可圈可点。

电影《夜店》(1947)民国版海报

韦伟曾回忆自己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时候就说:我出生于资本家家庭,小时候家庭情况比较优越,但是走上戏剧、表演也是一个巧合。当时在上海的电影界,我不是一个很活跃的人,不像胡蝶、陈燕燕、白虹、黎莉莉那么知名,但是因为性格原因,交际比较广,也有许多的朋友。印象很深的就是上海汇聚了一批十分优秀的左翼电影人,但是也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左翼电影人”对非左派的人士比较排挤,在拍片资金、制作方面不很支持。

当时费穆先生拍《小城之春》的时候就受到很多的干扰,并且受到了很多批评,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后来拍片的机会越来越少,《小城之春》也成为了费穆先生在内陆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当时大部分电影人是真心实意地热爱电影的,还有对当时社会的满腔愤慨,左翼电影人尤其强烈,但是没有很好的团结一些非左派人士。

1948年,韦伟主演了她毕生最好的影片——《小城之春》,在片中饰演周玉纹一角,这部横空出世的名片令其声名鹊起。《小城之春》是“诗人导演”费穆的代表作,主演有李纬、石羽、韦伟、张鸿眉等。这部描写一个家庭情感波澜的影片,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电影化的作品。

电影《小城之春》(1948)剧照

《小城之春》这部杰作的产生多少有些偶然。当时,文华公司正在拍另一部影片《好夫妻》(1948),租下了片场,却迟迟不能完成。为了减轻成本,于是挑选了《小城之春》这样一部成本轻、演员少的影片来救场。费穆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一差使。

电影原名《苦恋》,后来又改为《迷失的爱情》,最后定名为《小城之春》,在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中,却有着感动人心之处。它表现了一种具有普遍的人的感情、道德意识和民族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这种表现又寄寓于一种淡雅精致的电影形式之中,使人性的真实与艺术的美感达到了和谐统一。片中,韦伟扮演的玉纹的身体健康美丽,脸庞线条明朗,她的自然美区别于那些愁眉病容的小姐少奶奶,而她的刺绣、买菜、做饭与服侍病中丈夫等举动,又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姨太太们来得朴实可近。因此,普普通通的玉纹的欲念浮动,获得了观众广泛的同情。

另一方面,韦伟又表现出玉纹的悲哀无法回避:患病的丈夫是好人,一直在替自已着想,从伦理的角度说,她不应当离弃丈夫,欲望只能泯灭。一边是人伦,一边是人欲,在影片中,人伦没有被一昧地批判丑化,人欲也没有被描绘得轰轰烈烈,一发不可收拾。韦伟把角色的淡漠闲静,以及情思泛动时的举手投足、言语表情,演绎得入木三分,令人叫绝。

电影《小城之春》(1948)民国版海报

1948年是一个社会矛盾异常激烈的年代,影片居然在如此敏感的年份拍摄出产。它置战火纷飞、风雨飘摇的时局世事于不顾,聚焦于一个抽离了政治侵袭滋扰的小城里,偏安于精神的一隅,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它没有口号,没有救亡,没有悲愤,没有苦情,更多的只是“此情可待成追忆”的寂寞不堪,还有寂寞背后无处诉说的隐忍之痛。因此,有人认为是一部消极影片,说它“制造了一种凄凄惨惨戚戚的气氛,渲染了没落阶级的颓废感情,麻痹了人们的斗争志……”,这部电影也因此被打入了冷宫。

然而,历史证明,它比那些趋炎附势的影片更有生命力。三十年之后,当人们再度欣赏到这部蒙尘的佳作时,惊叹之声立刻传出。20世纪80年代,《小城之春》被海外影评家评为“中国电影十大名片”之首,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1995年3月,《小城之春》被上海电影评论学会评为“中国电影90年十大名片”之一,述评中说:“导演费穆,在当时形成的文化氛围中,他独树一帜的进行着自己的审美追求。他不喜张扬,而从平淡的笔触,画出了一幅让你可以再三品味的人生图景。他所抒写的这座小城终究是兴不起浪涛的湖泊,而会无声的沉入黑暗之中。导演舒展的运用镜头的变化与组合,自由的抒发着自己的心情,从而创造了这部内外谐和表里一致的艺术珍品”。

电影《大团圆》(1948)民国版海报

2005年,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内陆和香港各家,都选出了100部最佳影片,《小城之春》均名列前茅。在香港“金像奖”协会的专家及群众票选中,《小城之春》的得票,都位列所有“最佳影片”之首。这一切都说明,《小城之春》已经成为一部难以逾越的经典,是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佳作。

根据韦伟的说法,她之所以会接演《小城之春》,是和自己的硬脾气有关。拍摄《夜店》时。有天韦伟拿著剧本向“文华”老板吴性栽说:“我不拍了!总不成一生就这样子(指演闲角)嘛!”吴只得请费穆当救兵,费穆允诺将来一定会找韦伟做真正有发挥的角色。她本想是费穆随口答应,没有放在心上,未料,不久后费穆就拿著《小城之春》剧本,请韦伟担任女主角。

韦伟说:“《小城之春》拍得很快,我记得工作天约有个多月,小城在松江。费先生自己开车,另外还有一辆汽车、一辆卡车和货车。”韦伟对费穆始终是感激,她很佩服导演引人入戏的功力,将玉纹的成功归於费穆。20世纪40年代末,韦伟随著费穆及吴性栽来到香港,即便其他人找她拍戏也不接受。

民国版《电影周报》上有采访电影《小城之春》(1948)女主演韦伟的文章,同时大家可以注意到,那时候的物价已经是非常高了,一份报纸要叁万元

韦伟后来谈《小城之春》就表示:“拍《小城之春》时没有剧本给我们,只有大纲,我担心做不到,但费穆先生说,只要你做周玉纹,别做韦伟就行…费先生脑中已经有一格一格的画面,他知道我们是舞台剧演员,所以他要我们一场一场的排……之后共产党说这出戏有问题……所以这部戏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人再提《小城之春》,但国内学电影、研究电影的人都很喜欢《小城之春》……”

新世纪之初,第五代导演田壮壮选择重拍这部经典影片,用来向已故的费穆这位被忽视的电影大师致敬。在2001年田壮壮重拍《小城之春》的时候,还有一段插曲。

一天,当剧组在苏州外景地拍摄时,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特地从香港赶来探班。她是在报纸上看到《小城之春》拍摄的消息,辗转各方打听才赶到现场的,她,就是当年费穆版《小城之春》的女主演——韦伟。在拍摄现场,新老两代玉纹有缘千里来相会,在外景地亲密接触。韦伟老人在拍摄现场亲身感受了一番之后,非常满意。

电影《姊妹曲》(1954)香港宣传册封面,此片由夏梦和韦伟主演

回到香港以后仍激动不已,并致信田壮壮,大加赞扬。与当年共同拍摄《小城之春》的导演费穆、男主演石挥、石羽、周璇、童芷苓等人相比,韦伟是幸运的。她不但时隔半个多世纪后亲眼看到了新一版的《小城之春》,而且亲身感受了新一代电影人的创作氛围。2002年,当新版《小城之春》首映时,84岁的韦伟又从香港赶来祝贺,并与已经瘫坐在轮椅上的老搭档李纬见面。那天,李纬精神好些,见到韦伟满头银丝、容光焕发,调侃地说:“你还是那么漂亮!”韦伟乐得大笑不止。之后,李纬于2005年8月21日去世。

韦伟在坦陈自己20世纪60年代在香港时:我离开内陆是在拍完《小城之春》之后,中间还曾返回上海拍摄过一部“清华”出品的《大团圆》(1948),至那以后就完全脱离了内陆电影界。

《大团圆》可说是20世纪40年代最受忽视的杰作,原因当然是该片在1948年上映不久便因过“左”而被禁,到1949年后当然又因过“右”而被禁了,而且导演丁力于20世纪50年初便过身,作品很少,不为人知,亦是原因。

前排左起:陈思思、朱虹、江雪和韦伟;后排左起:夏萍、嘉玲与未婚夫、高远及张铮

《大团圆》特别节凑明快、对白精采、活泼可爱,更是探讨上个世纪40年代北平社会历史的好教材。故事有点受巴金《家》的启发,剧情结构严谨、首尾含接、人物众多、刻画细致、对白鲜活精采、令人既享受亦感动。片中饰演大哥的和二姐的是刚演完《小城之春》的优秀演员石羽和韦伟,石羽仍是郁郁不得志的软弱 “牺牲者”,理想是小提琴音乐却迫著当了教书匠,只能认命“人活著就不断打折扣”,大嫂凌琯如温婉贤淑、二姐韦伟是左倾女青年,豪迈爽朗,与《小城之春》的怨妇判若两人,仍不减魅力。

韦伟之后为了逃避国民党的劳军演出,费穆先生劝韦伟到香港。后来,除了到上海探亲以外就一直没能回去。香港在当时来看是一个“自由港”,当时内陆左翼团体也在香港成立了许多文艺组织。

凤凰电影公司就是在那时候成立的,有大批内陆电影人参加,但是这个公司也有很多的遗憾,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在香港真正地立足,无法真正地占领香港电影市场,与凤凰电影公司形成对比的就是邵氏影业轰轰烈烈的发展,控制了整个香港电影市场。

电影《一年之计》(1955)香港宣传册封面

当时,廖承志批评凤凰电影公司,“受国内斗争的影响说教痕迹太重”,在香港这样的电影行不通,还不如拍成“左不左、右不右”的白开水,后来凤凰电影公司与长城电影公司合并为银都影业,到了后来真正做电影很少,主要还是做一些合拍与沟通。

1949年以后,韦伟赴香港定居。韦伟的个性很直,导致她在影坛发展的崎岖。她在费穆主持任总经理兼编导的“龙马”关门前,主演了费穆最后执导没完成的影片《江湖儿女》(1952),反映杂技演员的坎坷遭遇,和对解放了的新中国的热切向往。片未竟而病逝,朱石麟接棒《江湖儿女》导演的位置直至完成该片。

之后韦伟加入其兄弟公司“凤凰”,偏巧得罪过老板朱石麟,韦伟说他是个“艺术匠”,匠气很足,比不上费穆,但优点是“对镜头精准得不得了”。可惜,朱石麟不记得韦伟的称赞,反倒念念不忘“艺术匠”的批评,两人始终关系不好,连带影响韦伟在电影界的发展。

1951年后,在龙马、长城、凤凰等电影公司主演了《一年之计》(1955)、《姊妹曲》(1954)、《少奶奶之谜》(1956)、《寂寞的心》(1956)等影片。1955年的《一年之计》由沈寂编剧,朱石麟导演。描写了一个普通家庭一年之中的故事。

电影《寂寞的心》(1956)香港宣传册封面

影片《一年之计》于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的“荣誉奖”。韦伟于1960年息影。晚年居住在弥敦道上的一幢公寓大楼里,她在香港生活得很愉快,还经常出席一些活动,有时外出还不忘在脖子上系上一条美丽的丝巾——那是玉纹喜欢的打扮。

韦伟只一部片子便给人以极深之印象,她别的片子决不会超越《小城之春》。起点就是顶峰,这样的演员注定艺术生涯不长。韦伟有点像张爱玲,都是在那么个特殊的历史阶段闪露了一下绝代才华,紧接着的却是隐姓埋名几十年,又突然在某一天,某个时辰让所有的观众、读者目瞪口呆。

许多那个时代勤勤恳恳一部戏一部戏的演了几十年的老演员的光辉与荣耀,似乎一下子就被“周玉纹”轻而易举地盖了下去。简直是“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韦伟的嗓子不亮,甚至有点沙哑。她自己说“因为我小时候一不高兴就哭喊!”但“哑嗓儿”并没妨碍她在《小城之春》中的精彩“对白”与精彩“独白”,而且产生了奇好的效果。

片中的某些“旁白”是后期加上去的,如玉纹在城头漫步那一场,拍摄的时候,导演费穆根本没有告诉韦伟有“旁白”——“眼睛不看着什么,心里也不想着什么……”。影片中的某些“画外音”也是韦伟后期看着画面配的。其实许多观众对《小城之春》着迷,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喜欢里面的“画外音”,真可以传递许多情思,——说不明白,心里明白。

费穆最后执导没完成的影片《江湖儿女》(1952)的宣传册封面,韦伟饰演女主角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5299662/费穆:国产片的出路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5799198/旧上海八大耀眼女星之陈燕燕——阮玲玉的“假想敌”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7380849/《孔夫子》突显永恒圣者的情操 费穆“升华”传记片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7675853/《聯華畫報》注重自身品牌的宣傳 展現“聯華”的風貌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7380637/《大团圆》与《小城之春》齐名的国宝级电影 孙道临蓝马韦伟等合演珍贵的群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