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第五大地貌——崮

 思明居士 2020-03-01

新鲜素材


中国第五大地貌——崮


图文来源:大众日报

课程标准: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张圣虎 报道 山东全省约有崮180座。图为冬日雪景中的崮。



阅读提示


蒙阴旧志曾记载:“僻处丛山,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内货不出,外货不入。”崮是沂蒙山区闭塞的象征。然而随着崮的价值不断被重新发现,这一传统的思维彻底改写,“崮乡”被重新定义。





中国第五大地貌?

崮,根据辞书解释,是四周陡峭、顶端较平坦的山。学术上称为方山,远处观望,像是戴着平顶帽子的山头。


临沂大学地理学院副院长徐树建告诉记者,过去有“沂蒙72崮”之说,其实并不止这些。目前统计山东省大概有近180座崮,主要集中在沂蒙山区,济南、泰安等地也有少数崮。沂蒙山区的崮又以蒙阴县最多,有70多座,岱崮镇最为典型,约有30多座崮,形态各异,分布集中。


崮在当地人看来习以为常。蒙阴县宣传系统一位干部告诉记者,若不是近年来这么多人来关注崮,自己很难认识到崮的价值。


2007年春天,中国作协会员、广东省旅游文化学会会长李存修首次来到岱崮,一眼就被岱崮地貌的奇特地形所吸引。经过数天考察,足迹遍布全世界的他认为,国内所知的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和丹霞地貌四大地貌不能代表沂蒙山崮群的地貌,这种类型在全世界也很少见,这一发现引起了地质地理学界的重视。


2007年秋天,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义丰研究员为首的15位专家,对全国崮形地貌进行了系统研究。2007年8月21日,“中国岱崮地貌”论证会认为,此类地貌可命名为“岱崮地貌”,并认为是继上述四大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


在2012年7月山东省地理学会主办的第一次岱崮地貌学术研讨会上,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赵建等专家认为,崮是方山地貌的一种类型,形成包括软硬互间的平缓地层、长期缓慢抬升的构造运动条件和较强的外力侵蚀作用,国内外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地区不为多见。弄清上述问题,不仅能够改变地貌学中关于崮形方山研究的薄弱局面,而且可深化对沂蒙山区地质地貌条件、生态环境特点的认识。





中国“崮乡”的旅游价值

蒙阴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是临沂市重要的水源地。这里生态环境良好,也有开发旅游的传统。20年前,蒙阴将名不见经传的蒙山开发成为全省重要旅游目的地,近年来又提出建设“江北最美乡村”。当地意识到,密集耸立的崮群将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地质景观,会是开发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引领当地产业升级最具潜力的资源。


分布集中的“岱崮地貌”不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而且集风景游、生态游、农业游、乡村游、文化游、科普游于一体,极具开发价值。比如,每个崮的美丽传说与崮顶的山寨文化及当地的民俗风情、地方特产、饮食文化等相互交织,构成独特的崮文化。


岱崮地貌崮顶的山寨文化,据专家考证为金元时期遗存,是一种特有的地域文化形态,对于地质学、考古学、史学、军事科学均有重大研究价值。特别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蒙阴境内多个崮上曾发生过壮烈的激战。1933年的龙须崮暴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两次南北岱崮保卫战、闻名中外的孟良崮战役,使这里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基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丰厂、工模具厂、光明厂等“三线”军工企业落户蒙阴崮下,一大批知青和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汇聚于此,后来这些军工企业陆续搬迁,但旧址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军工文化、知青文化。


蒙阴地区的崮形方山群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不可替代性。目前来看,沂蒙山区的崮形山体处于地貌发育的中年期,在该地现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其演化的基本趋势是逐渐蚀退,乃至最终消失。目前,一些崮顶已进入残存状态,有些甚至侵蚀殆尽,成为砂页岩秃山。因此,岱崮地貌景观的保护十分迫切。为了更好地做好岱崮地貌景观的保护工作,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当前岱崮地貌景观利用的主要方式应为学术考察、科学普及、生态观光、特色农业、民俗体验、休闲养生等。鉴于其保护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建议积极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