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萏仙:三线人的工匠梦

 wen1969h 2020-03-01

------邵谓昌的铜雕艺术生涯

邵谓昌于1945年1月出生在浙江省余姚市,是贵州三线企业------永恒精密电表厂的一名退休职工。他与锉刀、錾子和铁巴打了半辈子交道,耗费一生的心血,共雕刻过中外名人、伟人的铜像100多尊。曾在企业拿到钳工技师聘书,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2016年,他被评为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邵谓昌参加工作36年来,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地坚持小型铜雕的创作和探索,练就了一身纯手工雕刻人物铜像的绝活绝技。他在每座人物铜雕的底座上,还要篆刻人物的印章,并装上工艺玻璃罩。这独特的技法和创意,很有新意和时代感,这在海内外都不多见。

1994年和1997年,他两次获全国雕刻艺术大奖赛奖项,作品由组委会收藏。2002年,他的铜雕作品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证书,作品入编上海大世界《奇人、奇事、奇观》画册。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成为西泠印社(北京)有限公司签约艺术家,同时,他的邓小平微型铜雕被中国美术馆西泠印社展厅收藏。《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多家媒体作过报道......他的辛勤耕耘,终获硕果累累。

黄萏仙:三线人的工匠梦

邓小平

黄萏仙:三线人的工匠梦

邵谓昌15岁随父母移居上海,到上海第二电表厂当了一名学徒。青少年时期的他,就喜爱绘画。学徒期间,利用星期天到上海工人文化宫学习绘画知识及版画、雕刻技法,并常到上海外滩等风景区写生。当时,厂里的老师傅对学徒工在技术上耐心指导,要求严格。上海师傅们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和鼓舞着他,影响着他的一生。

1966年5月,23岁的邵谓昌,随上海第二电表厂100多名内迁职工,支援三线建设到贵州,分配在贵阳永恒厂模具车间当钳工。他步入人像铜雕这扇艺术之门,主要得益于他多年从事钳工打下的扎实基础。模具钳工这个职业,也让他养成了工作中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精益求情的工匠精神。

最早涉及金属雕刻,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期,当时,他同贵阳电工总厂下属的永青示波器厂、永胜电表厂的模具和电镀车间师付们,满怀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刻制了几副小型金属毛主席头像,从冲床到像章的电镀上色,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最后试制出一批毛主席像章。从此,邵师付爱上了人像雕刻艺术,对其充满着憧憬,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人像雕刻和制作的经验。他在回忆中说:“毛主席是我步入铜雕艺术的领路人,我起步和发展铜雕艺术的基地是在贵州三线。”

“文革”中,邵谓昌还试着独自雕刻了第一尊毛主席小型金属头像,在青岛举办的1997年全国雕刻艺术大赛中获三等奖,其作品由组委会收藏。

黄萏仙:三线人的工匠梦

毛泽东

黄萏仙:三线人的工匠梦

他雕刻的第一尊人物铜像是鲁迅先生,只有大姆指那么大,是用铜棒的料头雕刻的,后来又试着雕刻了女排名将郎平、跳远冠军朱建华等。

退休后的邵谓昌,仍念念不忘人像雕刻艺术。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他试着为父母各雕刻了一尊铜像,装好后,恭恭敬敬地放在卧室床前的柜子上。这样,他可天天与父母见面,形影不离,好像父母就在自己身边。

接着,为学古人,敬圣贤,一个雕刻祖国历史名人的创意在他脑海中产生,他陆续雕刻了一批他崇拜的祖国古代圣贤老子、孔子、孟子,历史人物王阳明,诗人李白、苏东波等铜像。他叫儿子网购了酸枣木边框的工艺玻璃罩,并给每尊铜像配刻了相应的铜版诗画和印章,与父母亲的铜像放在一起。当遇到困难时默默与他们交流,遇快乐时一起分享。日久生情,从圣贤和历史人物身上,他吸取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今年以来,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表达自已对党、对祖国和领袖的热爱之情,他把多年来雕刻的毛主席、周恩来等9尊我国已故领导人的铜像装上锦盒,在贵阳市“两赛一会”中亮相展示,向建国七十周年献礼。

黄萏仙:三线人的工匠梦

国庆前夕,他还将王阳明、苏东坡等铜像装上文创藏书盒,送到贵阳孔学堂,参加孔学堂2019年第三届“传承经典 国学图书博览会”,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黄萏仙:三线人的工匠梦

邵渭昌30多年的漫长艺术之路,几多艰辛、几多孤独、几多磨难和曲折,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每一尊铜像,从做泥稿开始,到铜雕完成,至少需两个月的时间。他在每一尊铜像雕刻前,要认真观察人体结构的比例,经过认真探索,才能创作出真实、自然、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来。他有成功,也有失败,报废后又重来,边学习,边摸索,边实践,慢慢积累了金属人物雕刻的经验和技艺,并爱上了铜雕艺术。

他说:“铜像雕刻带给我不少快乐和满足,我将以匠人为荣,将余生献给所热爱的铜雕艺术事业!”

邵谓昌的铜雕艺术之梦,以一首诗为证: “耗一生心血雕像,刻无数伟人留名。伴铁锤声声行路,为梦想再攀高峰。”

黄萏仙 2019年10月25日

黄萏仙:三线人的工匠梦

黄萏仙:三线人的工匠梦

作者简介

黄萏仙,女,汉族,1940年1月生于湖南省醴陵市,中师学历,中共党员,1966年6月由湖南支援三线建设到贵州,参加三线建厂创业。曾在贵阳电工总厂、永恒精密电表厂及贵阳仪器仪表公司工作,曾任贵阳仪表公司机要科长、党委秘书。

1995年退休后,曾任贵阳市兴关社区党支部书记、贵州省诗词学会诗教部副主任。现为中华诗词学会、贵州省诗词学会会员、花溪阳光妈妈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以及该协会党支部党建指导员。先后出版《芙蓉秋韵》诗文集、《花溪秋色》诗文影集,并与杨德淮合著两地通信集《霞晖晚照》1--5集。

曾获贵州省禁毒委“优秀禁毒工作者”称号,2015年获贵州省妇联“贵州省十佳慈母”提名奖、贵阳市“慈母之星”及“2015年度贵阳市身边好人”,2016年获“贵阳市优秀志愿者”称号,2017年获贵阳市花溪区燕楼镇“优秀党务工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