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印学诗词析考之二·谭景星《李才甫图书卷》

 聽雨軒sjh 2020-03-01
             李砺/文
    谭景星《李才甫图书卷》见载于黄惇《中国印论类编》,全诗如下:
琱文之篆,  铜槃之文。
飞鸾舞凤,  锼琼镂珉。
吾儒得之,  斯文之征。
于以传千古文章之心印,
又何必累累系肘之黃金。
   李才甫何许人也,已难找其准确资料,其年代应该与谭景星差不多,活动元初延佑年间,其籍按谭景星的行踪推测亦应为湖南人,因谭景星远的就到过江淮、江西,且为少年之游,其《村西集》卷三《答陈仲滨》记载﹕“予少也游,俯江淮而访神禹之故迹,浮洞庭而眇钧天之遗音,登衡岳而搜青瑶之奇字,泛汨罗而吊三闾之忠愤,始归而穷乡焉”,后来基本沒出去过,虽做过永明的教谕,其足迹也只在湖湘,按后来李才甫给谭景星刻《村西集》,估计李才甫离谭景星家不会太远,因为刻书不是易事,刚编次、校对都不容易,刻书人离太远肯定不方便。李才甫应该也是当时的读书人,能识篆,能镌刻。因元初,科举曾一度中断近四十年。儒生学子失去了进身显贵的阶梯,宋思本《观猎诗》讲到生来一字都不识的蒙古子弟一朝拔荐,而“儒生心事良独苦,皓首穷经何所补?胸中经国皆远谋,献纳何由达明主”。这种感慨在当时颇具普遍性。失去了科举的机会,儒生学无所用,便“坐扫地焚香,琴书图画罗列后先,尤嗜古器玩,尝学琴,后不复操,曰但识琴中趣尔。惟工诗不辍,一时吟人咸相推许”。或“大纵其学,于六艺百氏之书,浩浩乎慕为古文章”,或“率为诗章杂学”,或“临晋帖,诵晚唐诗”。然而,能读闲书的毕竟是那些家业丰饶的文士,生活拮据的儒生必须另谋出路,其中一些人以自己的智巧,做起了工匠或是商贾。儒生所从事的匠业,大抵与文墨有关,如制墨、制笔、制砚、打碑、刻印等等。李才甫很可能属于这一类中的一员,也正是很多书生刻工的涌现,才推动了元、明时期印章艺术的发展,从《村西集》里所刻的“村西西翁”一印看,水平很高,明显的元朱文风格,有可能李才甫应是湖南有载最早的印人。《李才甫图书卷》估计是李才甫所刻印章集成的图书,谭景星见才甫所刻图章,象刻在铜槃上的文字,飞鸾舞凤,很是赞叹,能得此可以传承千古文章的心印,又何必在乎那些钱财。故此后来将自已的诗文交由李才甫刻印成书。这谭景星这首《李才甫图书卷》载于谭景星另一本书,叫《西翁近稿》,谭景星这本《西翁近稿》和李才甫所刻《村西集》这两本元刻孤本书现藏于曰本宫內厅。今有影印本收入《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选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谭景星,字明望,号村西、西翁、西老,元代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谭氏是茶陵望族,世代书禿,谨守孔孟之学,仅宋代茶陵一隅中进士的谭氏就达29人,后来的印人谭锡赞、谭荫祺父子,谭延闿、谭泽闿兄弟都是茶陵谭氏后人。景星父谭拱辰,号北垣,生于宋嘉熙四年(1240),十六岁中进士,南宋咸淳六年(1269)四月卒,年仅29岁,拱辰饱读诗书,擅文章,喜交游,为人仗义疏财。谭拱辰去世时谭景星才四岁,由母亲黄氏抚养长大。后为追念,谭景星居其父墓旁十年收入《元史·孝友传》。其母后来活了82岁,守寡50年,获朝廷旌表。谭景星生年,据《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选刊》的影印说明:“文集卷十《先子北垣先生生墓忑铭》谓作者之父亲过世时他尚未满四岁,而四十四年之后的元仁宗延佑甲寅(1314),作者为其父写下此篇墓志铭。由此可以推知《村西集》作者嘾谭景星生于宋度宋咸淳三年(1267),主要活动于元朝初年。”因为其有才,又擅诗文,在当地很有影响,与当地官宦名流多有交竩,后来秛荐永明县教谕,尤其是他那几本书,对研究元代茶陵地区文人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西翁近稿》里还有一篇《题剔图书者手卷》也被收入黄惇《中国印论类编》,也是研究元代篆刻有意义的素材。
湖南印学诗词析考之二·谭景星《李才甫图书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