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985毕业,我失业了

 坚持最后5分钟 2020-03-01

2018年,我毕业于一所985高校——N大学。不算顺利地找到了工作,一年后,我失去了这份工作。

我,95后,我是一名loser!

做选择的前提是拥有选项

一切还得从17年的秋天开始说起,那时候我正大四。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句话放在大四学子的身上,显得尤为贴切。大学四年学到了什么知识,到最后你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

于我而言,这个秋天正是我收获的时节,不过,却没有什么好果实等着我。

毕业了,是就业还是读研?如果就业,是去上市大公司还是创业型公司?如果读研,是通过保研还是考研?…

想必这些是每一位大四学子都思考过的问题,如果把每一个问题都看成是一个选项,那我想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全部的选项,就比如我。

作为一名彻头彻尾的学渣,我在学习方面实在没有什么亮眼的地方,修过的大部分课程都是以擦着及格线的分数通过的(我们常称之为:飘过),甚至不少课程还是历经补考与重修这等‘磨难’才堪堪通过的,正因如此,我的成绩单上随处可见暗示着不优秀的星型标记。

还有英语四级证书,我读了四年大学,也挣扎着考了四年。同学都在考四级时,我在考四级;同学都去考六级时,我还在考四级;同学都在考托福、雅思了,我依然在考四级;直到最后一个学期,我都没能考过。

或许作为学渣的我根本不配拥有这张证明着某种神秘力量的证书。

我想我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已经明白我这个学渣有多‘渣’了。正是这一系列‘学渣’属性,让我拥有的选项少了许多。

做选择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下优劣分析。按照我的理解,保研是要优于考研,再优于就业的。那我就从最好的选项开始逐一往后筛选吧:

保研,首要条件就是大学四年综合成绩在本专业名列前茅,作为学渣……好了,不用再分析了,下一个!

考研,这一选项有认真分析过(毕竟阿猫阿狗都是可以吼一声‘打算考研’的,不用怀疑,我说的就是你……眼前的我)。我一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十分自信,但就像很多热爱学习的人那样,家境不好的我不得不止住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停止学业晋升的脚步…

好吧编不下去了,真实情况是:当时的我厌倦了在学校读书的日子,向往外面的世界,就算选择考研多半也坚持不下来,况且考研英语那么难,而我只是个四级都过不去的渣渣。

就业,其实也并不是一条多么好走的路,但对我而言,这是一条相对容易的路。

于是我选择了就业。

不够明智的开始

‘金九银十’这个词大家应该听说过。它指的是那些走进校园举办招聘会的企业,九月份来的是最好的,十月份来的次之。整个这个时间就叫秋招,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春招了,在次年春天进行。江湖传说,春招来的多数是一些野鸡公司!Emm……这个我不好做评论。

秋招的来临,其实不只是吹响了就业那部分同学找工作的号角,更是吹响了所有同学做抉择的号角。在这之前很多人其实还是带着迷茫和纠结的,对于未来没有十分清晰的打算,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干净利落地给自己一个确定选项。就拿我的学霸舍友来说,他已经明确被保送Z大学了,却还是到处参加宣讲会,积极面试,挑战华为的Offer。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我,明明只有就业这一条路,却连参加面试都不积极。那些市面上十分优秀的大公司的招聘会,我甚至连听都没去听一听。

当时的我把这理解为‘有自知之明’:‘那些公司那么好,那些竞争者那么优秀,我怎么可能被选上?去了不也是徒劳一场?’…

每一场面试几乎都是一次接受捶打的过程,这会让本就不太自信的我,更加没有底气。这可能就是我害怕面对残酷的竞争性面试以及不想参加‘多余’面试的真正原因,而我,用‘有自知之明’的自我褒奖来粉饰太平。

最后,在我的宿舍,我参加过的面试场数少到一双手就可以数出来,少到比保研的学霸室友还少!

我当时收到了几分offer,其实都是不太好的公司,但我内心却觉得满足。或许是因为收到offer,便觉得得到了认可,内心便又因为这份认可而反过去认可对方,接着不断用这个公司的优点自我麻醉,让自己驻足,不愿再经受面试的洗礼,不愿再接受新的可能。

回想起来,那时候的心态是有些病态的,一方面我很想逃离那个校园环境去一展身手,一方面却又没有真正理性的去评估自己的选择,即将到来的这份工作对于自己来说合不合适,又是不是自己真正期望的。

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我带着幻想走出了校园,走进了社会。

当然,最终我选择的这个工作没那么糟糕,这也算不得是个错误的开始。

一位有趣的老板

我选择的这家公司,暂且称作B公司吧,是一家没有上市、但体量很大的公司。虽然比不上现在的BAT(百度,阿里,腾讯)、字节跳动这些公司,但经济实力不俗,而且在本省十分出名。很多年前,它做到过全国一流的地步,可见它的雄厚底蕴。

老板现在已经六十多岁,头发花白,依旧在管理着公司,依旧在关注着产品研发,说实话,我是十分钦佩的。

B公司的过往,我入职以前并不了解多少,我以为它就和我一样,没什么背景,低调谦逊。后来了解得多了,我才知道它曾经辉煌过,我觉得我也算辉煌过(咳咳),所以觉得和它有着相似的命运,对它的归属感多了几分。

B公司有着非常浓厚的企业文化,这一点与我们的老板密不可分。老板是一位很特别的人,可以说是特立独行,但可能控制欲偏重。公司里大大小小的事,只要他看见的,他基本上都会提出意见和看法,兴致更甚时,他会自己亲自动笔写点什么,或要求下面的人出具一些文件指示之类的,或举办些学习讲座,号召全体员工学习……

谈到讲座,老板很喜欢搞讲座、搞培训,他自己也很喜欢上去讲,而且他什么都敢讲,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公司没有上市这件事,他说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

‘当初资金充足,不屑于上市融资,后来看到别人干那么好,我也想融资来发展壮大啊,可是我又不想被资本控制……’云云。

老板的这些行为,我认为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也曾无数次听过他的奋斗史,试想,一个人从无到有,拼搏出上百亿资产的公司,是多么的不容易?他想要守住这份基业,想要指出下面人做的不好的地方,想要指导年轻人们前行,都是无可厚非的。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老板以及他的公司在业界才有口皆碑。

我在这里谈了这么久我曾经的老板,并不是因为我觉得他是位loser,也不是想要如何编排诋毁于他。我说这些,只是因为他确实是一位很有意思的人,如果说在那个我曾经过的工作还有什么是值得我怀念的,他会是其中之一。

我最后的离职,可以说和老板有那么一点关系,但更可以说毫无关系。

完美主义的开始

进入B公司,让我从思想上有一个巨大转折的,应该是培训期前后。如果说培训时期我感受到的还是那种让人满是憧憬的、乌托邦式的氛围,那么培训结束后,我感受到的才叫真正的工作。

B公司有很浓厚的田园文化、人文文化,这是我比较向往的点,而培训时期也一直关注着这些点。培训时期是军事化管理,军训,企培,岗前培训,原本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但是中间又有个插曲,我们这届员工要多培训一部分技能,于是培训期从一个月变成了三个月。

好吧,三个月就三个月吧,因为对上岗后工作内容的期待,我在培训期间特别的卖力。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加之我的学历又是人群中比较好的那种,所以其貌不扬的我当时有些瞩目。这是我大学以来第一次找回这种感觉,所以我很享受。

三个月时间并不一直平静,不断有人离去。他们中有的是已经工作过的老鸟,可能对将要到来的这份工作比较失望。也有的是和我一般的应届毕业生,可能是听多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就离开了。

我当时听到比较多的有两类话,一类是:不要听其他人怎么说,在这个公司,你认真努力,就有机会。另一类话说的就是B公司的各种负面新闻,涉及方方面面,可以想象这会对我们这些怀着美好憧憬的小白带来多大的冲击。总之,会让听的人怀疑人生就对了。

但当时我坚信一句话:“不管什么职业,你坚持做下去,就会有曙光!”

看着那些离开的人,我更多会觉得还是他们的意志不够坚定,不管怎么说,都走到这个份上了,总也该坚持到上岗,瞧一瞧不满意再走也不迟。

讨论别人的过失总是容易得多!

当然,我还是坚持了下来,但也算不得是很好的坚持,因为在临近培训尾声的时候,我又玩起了手机游戏——于我而言真真算得上是精神毒品的东西。

我一直爱玩游戏,不过为了以最好的状态进入工作,我在培训之前卸载了所有的游戏,万万没想到,在最后关头却又重新拿了起来,真是讽刺。

最终我还是顺利通过了培训考核,成为了B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

猝不及防的滑铁卢

因为工作性质,我们需要外派到其他城市去,但是每个城市的名额是有限的,有的地方甚至是没有名额的。当时有这么一个规定:培训成绩好的拥有优先选择权。可别小看了这一权利,有好几个城市都比较热门,大家争着抢着想去。僧多粥少这个道理想必大家都懂,如果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人说手上茧厚的人可以先喝粥,你想想会是怎样?

我当时就属于那种手上茧厚的人。我有想过去老家所在省省会,不过也有其他人想去。记得在培训快结束的时候,大家就私下在商量谁要去哪里,我和那位同事就对到了一起,他想去是因为他女朋友在那边,但我想去仅仅是想离家近,觉得从长期发展上来讲会比较好,但没有非去不可的理由,于是我把名额让给了他。

不但如此,我还把当时业务比较好的几个选择都让给了别人,然后默默写下了一个业务一般的城市,那些同事当时吹捧我说:“牛逼的人就是不一样,敢于从零开始…”。总之那段时间他们说了不少吹捧的话,让我坚信自己的选择正确,让我坚信自己可以从无到有,创造一番天地。

我做这样的决定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那些糖衣炮弹,而是当时的我内心确实有这么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大抵是急切地想要证明自己。

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思想!求胜心切,只会让人盲目自信,然后在现实的考验中狼狈地败下阵来。

我果然败了阵!

打败我的,除了工作上零零碎碎的麻烦,还有孤独和冰冷。

那时节还未入冬,怎么会有冰冷呢?确实有,那是一种深入灵魂的孤独和冰冷。城市,就像一个机器一样不停运转,而每个人就像是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也自顾自地运转。在公司,大家都忙着自己的工作,下班后,大家又都为自己的生活奔波。本就内向的我,在新的城市里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也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的人。

回到住处,在几十层高的小单间里,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象征着这个城市繁荣的高楼大厦,以及象征着烟火与生气的各色霓虹。远处的楼顶上,排列有序的冷却水塔不停地运转着,发出‘嗡嗡’的震动声,明明没有多大的声响,却仍像一种魔音,蚕食着我的意志。

冷,冰冷,这种冷得可怕的感觉让我想要即刻逃离这个城市!

一个周后,我离开了那个城市。带着倔犟……以及那些刚买的生活用品,头也不回地回了总部。

我曾对我的领导说,如果不让我回去,我宁可辞职,也不愿再在那里多待一天。那股倔犟,让我回想起来都感到可怕。

我或许创下了一个记录,一个最快失败的记录!离开总部时,我是最优秀的,如今回来了,却带着一片狼藉。我很羞愧,内心复杂,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的领导和同事。

但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时,你又会发现,其实也没什么,脸皮厚一些也就过去了。也或许,你从来就没你想象的那样耀眼过。

越来越少的选择

回到总部后,总部没有多余的岗位留给我,或者即使有,我也是不好意思再留在那里的。

于是我转了岗,去了另一个分公司,这或许更像是跳了一次槽,因为两个分公司在工作内容上并无交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好处,新的同事对我的底细并不清楚,而我则像个罪犯一样小心翼翼地隐藏并不光彩的过去,开始了我的第二个岗位。

不同于前一个带有服务和销售性质的岗位,这个岗位是在总部的工厂里,工作位置就在生产一线。

我是一个‘学院派’,理论知识领悟较快,但真正做起来却有点‘手残’,所以每开始一份新的工作,我都希望有人带着学习学习,不过新的领导只给了我学习的时间,却没有吩咐人带我,我当时还算是刻苦,不管天冷天热,都奔走在一线,向操作工人请教学习。不过工人们都喜欢说方言,而我又听不懂,和他们交流起来也比较困难,学习效果有限。

而我又是个对玩非常有执念的人,下班后我就会拿起手机玩我的游戏或者干别的,很难做一些与工作相关的事,这也可能和当时内心失意,失去了奋斗的动力有关。

可想而知,我能做好本职工作已经不错了,想要做出些新的、建设性的贡献是不可能了。

我的大领导,包括厂长都说比较看重我,但其实他们谈的最多的还是我的学历,985,名牌大学。他们在意的只是厂里很久没有出现这样的本科生了,这让他们觉得稀罕,仅此而已。我的大领导是从基层干上去的,对下面的人喜欢放养,可能是他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独自摸爬滚打的能力,所以他只在乎结果,其实并不在乎我对工作的适应情况。

我的小领导是个年轻人,比我大不了几岁,是个研究生,很懂人情世故,把我们的大领导伺候得很到位。我们部门举办过不少次活动,细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他确实就是一位可以左右逢源的人。

我们下面的事儿都是小领导在管。但他对我并不像对其他人那么信任,我实习期间他基本都不指导,只叫另一个也进厂没多久、刚走出新手期的人带我,重要一点的工作都和我没关系,我就像被放养一般。

初入职场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当时还乐得没人管,每天自由自在。

但有一天,我忽然发现自己怎么在走下坡路,怎么要求变得越来越低,也越来越逆来顺受,以前向往的上班领薪水的日子,怎么过成了现在的样子。现在的工作就像是泥淖,让我深陷其中,想挣脱,却始终挣不脱。

不知觉的恶

后知后觉的我一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直到有一次,小领导故作轻松地问我:“某某,你是不是对我有些不服气?是不是你觉得学历高,在我手下做事有些屈才?但其实我也是研究生哦,如果你真这样觉得,那没必要的。”

不得不说,我的小领导真的很会做人,说这些话的时候都是笑着脸,挽着我的肩的,好像我们从来就是最好的兄弟一般。

我当时连连摇头,但内心很吃惊,不断在想:他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

后来我慢慢的回想,才想明白个中缘由。从我这里来讲:我刚刚经历过失败,扭头面对的却又是乌烟瘴气外加嘈杂的一线环境,说实话,我的心已经沉到了谷底,加上交流又不畅,我的脸上很难有笑容,甚至平时可能看上去是有些阴冷的。可巧我的面相又是比较凶的,容易让人以为我有情绪。

从他那边来讲,他刚上任没多久,手底下又冒出来一个985大学的新人,这人又有点冷冷的,不那么服从管理,他心里肯定会慌啊,如果倾囊相授,他的饭碗被抢怎么办?……

很多事情就这么简单,只要设身处地的去想一想,很容易就能明白对方当时在想些什么。可惜一向反应迟钝的我也只会事后诸葛。

新人的到来总会引起人们的议论。所以那段时间,很多人会好奇地问我从哪里去的,在哪里毕业的,我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你N大学毕业的干嘛来这里?

这句话我在培训时也偶尔听到。一两句时,我都一笑置之,听得多了,我就开始动摇起来:我为什么在这里?我为什么会来这里?我是不是不应该来这里?…

这句话没有让我离职,却让我对工作的热情骤降,学习心态也更差了,慢慢的我发觉自己开始过上老油条那种尸位素餐的日子。

那真是一种噩梦!

后来,我背了几次黑锅,与小领导的关系也越来越差,我和他基本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我处于被辞退的边缘。

尽管那时候的工作时光并不让我开心,但我还没有主动离职的打算。不过矛盾的是,我又打定了主意,宁愿被辞退也不屈服。

以大领导对小领导的信任,可想而知,我在大领导那里是何等形象,所以大领导已经有赶我走的地步了,而我也没做什么反抗,心里想着大不了被辞退。

最后捅到了厂长那里,大领导已经说了不要我了,不过厂长表示不愿意放人,于是我又转岗了。

永远不要和同事闹不愉快

新的岗位和我的专业挂钩,而且又是研发部门,新的同事不搞什么官僚主义,就连升职加薪都敢拿到明面上商量着来。对于我这种不善心计的人,这样的环境实在是我的最爱。

新的大领导是个技术狂,基本不管事儿,更不会耍领导威风。新的小领导也是个很和善的人,可能因为我过去可以帮他分担点工作的缘故,他对我很好,可以算是手把手教学了,我内心一直很感激他,后面在那边干了三四个月,算是比较开心的轻松的时光了。

不过也只能说是比较轻松。有两个比较尴尬的点是:一,我才毕业,而他们都是三十岁往上,都拖家带口,有房有车的,我们根本没有共同话题;第二,我是个外地人,他们都是本地人。

还有一点,刚进去时因为一些琐事和一位老油条类型的同事有了纠纷,两个人闹得很不愉快,还是部门领导调和的。虽然这个同事没有像电视剧里那样给我使绊子,但我个人却因为这件事变得更为自闭了,这可能是我难以融入新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个岗位工作整体上算是不错,但最后我还是选择了离开。我有想过,如果我是当地人,或者我有意向在当地发展,可能就继续做下去了,但这两点我都不占。于是在一个适当的时机,我递交了离职申请。

真正的离职原因

在最后一个岗位时,我虽然算不上亮眼,但也没有出过什么差错,唯一不足的可能就是因为实习期偏久,创造的价值略低。再加上领导也对我没有什么太差的印象,大家都觉得我在蒸蒸日上,所以对我辞职这事儿都十分惊讶。

当时是裸辞

我有我的执念,虽然在工作上没做出多大贡献,但我对公司的忠诚是绝对的,所以辞职没有留任何后手。

傻不傻?

傻!我就是这么傻的人。

关于离职的原因,我总结过很多次。总结到最后我惊讶地发现,让我离职的最根本的原因竟然是——

钱,居然是这个俗气的字眼!内心一向桀骜的我,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被这个字打败。

我家境贫寒,但从小到大,基本上没有因为钱而左右过自己的判断(Emm…或者说也有那么几次)。

谈钱,俗吗?俗,与我们心中的诗和远方相比,当然是俗得不能再俗!但面对现实来说,一点也不俗,因为生活,无处不与钱相关。

我想说,时代赋予了我们这代人太大的压力,而其中绝大部分压力和钱挂钩,关于这点,我想我还是不要继续展开为好,以免引起各位社畜的烦心事。

说点实际的话:工作了,紧接着也就要面临着谈婚论嫁了,车,房,老婆……这些多多少少会形成压力,让我对自己现有的收入不断审视,也不断分析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具有‘钱’途。

而最后这份工作,有前景,但当下的收入确实偏低,再加上其他的一些规划,于是我辞职了。

毕业前,我是一个视金钱如粪土的穷酸书生。

毕业后,我是一个一切向‘钱’看的社畜。

辞职,离开,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请勿模仿。裸辞并不帅,也不值得夸赞,只有当事人明白其中的心酸。辞职至今,我还处于失业状态!)

影响一件事情结果的往往不只是一个因素。我辞职,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觉得不快乐,我觉得我的工作不快乐,生活不快乐,所以我需要换一个环境。

说到这里,我想再次提起我那位有趣的老板。有几次培训他说了些关于选人用人的话,其中有几句的大意是:重点招录本地人士,重点提拔本地人士。

作为一位领导者,他的话自有其道理,我不想去评论什么。但正是这几句话,让我开始审视自己。

他们没有排斥于我,

我已过得格格不入。

不快乐?

那就,去!

“我不曾摊开伤口任宰割,愈合,就无人晓得…”

我想摊开伤口确实需要勇气,毕竟谁也不知道别人会不会在你的伤口撒盐,然后切开,然后烤上…但一个人的痛总好过一群人。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镜子有两面,我是反面,你就是正面。

看我,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我是95后loser!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