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勺盐的历史变迁

 子健168 2020-03-01

柴米油盐酱醋茶,被老百姓称作“开门七件事”。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农耕年代,这七件事当中盐的获得最不易。

春秋时期的猗顿被称为中国盐商鼻祖。他原本只是一个穷苦百姓,后来在陶朱公的启发下,把家搬到了河东盐池附近,做起畜牧和食盐生意。后来食盐生意越做越大,十年之后便富可敌国。

盐业经营的巨大商机和利润,被齐国国相管仲看在眼里。他算过一笔账,“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以万乘之国计之,每月每人三十钱,即可得钱三千万”。所以,他建议齐桓公将食盐的生产、运输、销售全部收归国有,由此开启了食盐专营之先河。

西汉召开“盐铁会议”

有了齐国的榜样,后世力图“富国强兵”者无不效仿。汉武帝时,长期的对外战争和大兴功业致使国库日渐空虚。

在理财专家桑弘羊的建议下,汉武帝开始施行盐铁国家专营,并设置了专门的铁官和盐官。对于破坏国家专营的处罚也很重——“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即给左脚戴上镣铐。

国家以低价强制收购盐民们生产的食盐,转手又高价出售,食盐价格猛涨,百姓买不起,只能“淡食”。食盐运输等劳役也要征发百姓,这些都直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所以到了汉昭帝时期,很多人建议废除“盐”、“铁”政府专营制度,不要和人民争利。但是,时任御史大夫桑弘羊坚决不同意废除,他认为这都是政府的重要财源,开疆拓土、保护国家、庞大的军费开支,都要靠此。

于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经济政策大辩论就此展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盐铁会议。

在辩论会上,正方是以桑弘羊为首的国营派,反方是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位贤良文学。会议共举行了两次,贤良文学全面抨击了汉武帝时制定的政治、经济政策。在经济方面要求“罢盐铁、酒榷、均输”, 其实就是反对垄断,为私企争取更多利益。

最后,盐铁会议的结果是,国家放松了对铁和酒的管制,但仍然保留了盐的国营地位。后来,学者桓宽根据这场会议内容编著了《盐铁论》一书,成为有史以来中国第一部专门探讨政治经济的巨著,较之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要早一千八百年。

唐代的榷盐法

唐代中期以后,食盐专营制度,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刘晏提出了“榷盐法”。

具体来说,就是“民制、官收、商运、商销”——食盐仍然由老百姓生产,官方对老百姓生产的食盐进行控制,然后交给商人经销。官方给商人卖高价,而且还可以向商人征收高额税收,这就是“一盐两吃”,官府既卖食盐赚取重利,又向商人征收重税。

这项政策实施后,史书记载盐价上涨36倍,盐税盐利的收入占财政总收入一半,刘晏的食盐专营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唐朝速亡的命运。

不过,盐价的上涨,繁荣了盐贩子的“生意”。盐贩子们为了对抗官府缉捕,开始组织武装自卫,甚至发展成大规模农民起义。

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王仙芝都以贩卖私盐而积蓄力量,黄巢甚至一度带领起义军攻入长安。而五代十国的开国者也多是贩盐起家者,如前蜀开国君主王建、吴越王钱等。

近代统一标准

1942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盐专卖法》,规定了制盐统一审批、产品统一收购、零售统一许可、国家统一定价、偏僻地区计口售盐、征收商人专卖利益等一整套食盐国家垄断经营制度。1945年,盐税在税收总额中所占比重一度达到53%。

新中国成立后,继承了此前的盐业专营制度,并成立了中国盐务总局和中国盐业公司,对行业制度逐渐加以规范。

盐业公司成立之初,一个最大的职责,就是保证碘盐供应,因为当时全国人民缺碘严重,儿童甲状腺肿大和智障比例很高。另外,就是控制盐价,打击囤积行为等,例如几年前的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抢盐风波。

但是近十年来,我国人民的碘含量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征税途径的增多,盐税在国家税收中的比重也逐年下降,与此同时,盐业专营的弊端逐渐凸显。

食盐专营退出历史舞台

2014年,工信部首次确认,我国将取消食盐专营,涉盐企业将实现自主经营,公平竞争。

从今年1月1日开始,国家正式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取消食盐产销区域限制,允许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

由此,延续了2000多年的“食盐专营”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一勺普通的盐,穿越千年,来到今天,终于褪去了它的“财政光环”,回归了它作为五味之首的最初功能。

有人比喻说,女人就像餐桌上的“盐”,很多时候你感觉不到它有多重要,但少了它,所有食物都将淡然无味。借此比喻,祝各位女神节日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