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着,最懂老北京人民吃食的,是老舍先生。 您如果只看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和《茶馆》,不一定能想得到: 这么位老北京范儿的先生,其实是留过洋的。 有些位作者,可能一辈子都在中国,但举手投足遣词造句,很是西式;老舍先生是正经去过英国的,但地道北京话,一世不忘。 笔下吃食,也是。 朱自清先生《欧游杂记》里也写英国吃食,更多是带点“世界真奇妙”的心思。老舍先生写英国饮食,则常站在老北京视角,说话带戏谑居多。 《二马》里,他写老北京人老马先生去伦敦,对英国饮食就有不少看法。比如: “花钱吃东西,还得他妈的自己端过来,哼!” “几个先令的事还计较,哼。” 看英国阿姨给他端来一壶茶、一盘子凉牛肉、一点面包和青菜,都是凉的,就皱眉。 觉得火鸡和凉牛肉都没吃头,想念致美斋的馄饨,想念北京的饽饽。去馆子里吃了面,必得喝茶消食,不慌不忙。 又借李子荣的口说:英国人摆饭的时间,比吃饭的时间长。体面人宁可少吃,也要干净。 大概反过来看,就能看出老舍先生传统老北京理想中,吃东西的范式了: 得有人伺候;得不计较;热乎的;大量碳水化合物。 干净不干净在其次,吃得饱、吃得香特别重要。 《骆驼祥子》里,祥子是车夫。 要写好一个车夫,写吃尤其得精确:民以食为天。体力劳动者奔忙,就是图三餐嚼谷。 这就显出老舍先生功力了。 祥子攒了三年的钱,买了第一辆车;过于快乐,遂将买车日定为自己的生日。为了过这个大日子,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然后,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 比如热烧饼夹爆羊肉。 是的,热烧饼夹爆羊肉,这就是祥子所谓“最好的饭摊”了。 后来祥子被捉了壮丁,逃回来了。找到了个馄饨挑儿,要了碗馄饨,呷了口汤,觉得恶心,含了半天,勉强的咽下去;不想再喝。等了会儿,热汤象股线似的通到腹部,打了两个响嗝,活过来了——老北京的馄饨,惯例是喝的,据说以前大酒缸附近常有,喝汤是图解酒,顺便溜溜缝。 祥子回北平城,一段到桥头吃老豆腐的描写极精彩: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 这一段特别精彩: 捧着碗,看着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 ——这一碗老豆腐,比起馄饨,显然鲜活得多了。 说食材也不算高 |
|
来自: 大大大iwzp6hzp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