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机字帖 | 米芾《苕溪诗贴》高清大图、291个单字帖、赏析与学习建议

 海明山水 2020-03-01

—  书  法  思  考  出  品  —

米芾《苕溪诗》全称《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创作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苕溪诗》的内容是米芾从无锡去往苕溪时所作的六首诗,是他的经意之作。《苕溪诗》通篇八面生锋,笔力雄浑老辣,潇洒自然,创造了一种天真活泼、激越昂扬的意境。观《苕溪诗》,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法的典型风貌,与《蜀素帖》并称米书“双璧”。

米芾《苕溪诗高清大图

大图加载较慢,请耐心等候,请将手机打横观看

全文

 

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缕会(此字用“卜”点去)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米芾《苕溪诗》291个高清单字

高清单字加载较慢,请耐心等候;可单字对照临摹

米芾《苕溪诗》赏析

《苕溪诗》是米芾元祐戊辰(1088年)八月八日从无锡去往苕溪(今属浙江湖州)时所作的六首诗,是米芾的经意之作。

诗题称“将至苕溪戏作呈诸友”,其中包括五律六首。从诗中的内容可知,这时侯米芾是在无锡,已经从春天住过夏天,到这八月(秋中)间才预备离开无锡到湖州去,此卷正是其将要离无锡时写的。米芾自撰《头陀寺碑》里说道:“元祐戊辰,集贤林舍人,招为苕吾之游九月二日道吴门,以王维画古帝王易于龙图阁待制俞献可字昌言之孙彦文。翌日,与丹徒葛满、字季忧检阅审定。五日吴江舟垂虹亭题。”由此可考证这点。这时候米芾已经离开无锡,正从苏州下船,经行江向西出发。到湖州约在重阳之前,其时应在书此卷之后不久。诗中又有“凉至逐缘东”和“句留荆水话”之句,那是指到江东——苏州、湖州之前,原曾旅居湖北。林舍人是林希,万历《湖州府志》载,林希在元祐二年(1087年)就任湖州太守,到元祐四年(1088年)由吕温卿接任。

此卷写于元祐三年戊辰,正是林希知湖州时。唐颜真卿曾作湖州刺史,所以米芾以鲁公比林氏。这些就是米芾作此六首诗的情景。米芾书《苕溪诗》时,年三十八岁,比他的另一个行书代表作品《蜀素帖》仅早四十余天,《苕溪诗》也是他的书法风格逐渐成熟时期的作品。

用笔

《苕溪诗》用笔遒劲,浓纤兼出笔丝连贯,纵横恣逸。米芾用笔丰富多变,跟他绘画用笔有很大的关系,米芾在善于用笔的过程中形成飘逸豪迈的风格和沉着痛快的气势,追求跌宕多姿的变化,自成一家,显得极有姿态。

《苕溪诗》中中侧锋运用十分丰富,而且有些夸张,“看”中撇的笔画是夸张的侧锋运用,又有些飞白意味,毫无做作的嫌疑。《苕溪诗》中横竖笔画大多重入轻收,以侧锋重按起笔,然后调为中锋,行笔迅速,显得痛快淋漓。每个字笔画的长短粗细、屈伸正侧,乃至整篇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空间的大小、疏密,都极富变化。总之就是“锋势郁勃,挥霍浓淡如烟云,变怪多态”侧锋的使用,给米芾的字增添了千般风流,万种仪态。那种爽利超逸的气质在笔锋的肆意挥洒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苕溪诗》中用笔方圆并用,变化跌出,米芾习惯在用笔之中方和圆结合在一起使用,方中有圆,圆中寓方,张力十足。在《苕溪诗》中方圆的运用极为普遍,圆转处稳健雄厚,气势雄浑,颇有颜真卿风韵;方折处果敢迅疾,意趣天然。每一个线条都刚柔并济,富有弹性。米芾用笔藏露变化十分明显,几乎每个笔画中都有藏露,信手拈来,非常自然,使鉴赏者能感受到极为强烈的韧劲。

《苕溪诗》中勾的写法也极为别致,如图所示“水”字。这种笔法主要集自颜真卿《争座位帖》,在此帖中强化为习见的手段。竖画完成后稍微向上收笔,平勾出稍向下弧的勾,向上挑出,这种勾的写法铿锵有力,沉着痛快。

结体

《苕溪诗》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欹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稳。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法的典型风貌。

《苕溪诗》中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予人八面生姿、沉着痛快之感。每字结体修长,下半部微向右倾,如玉树临风,摇曳生情。左右、上下结构的字,强化开合向背,或左擒而右纵,或上敛而下放。“游”“蓬”“过”等字,“走之旁”形态各异,如挂帆沧海“依旧船行”(米芾诗名)。

刘熙载《书概》有言,“字型有内抱,有外抱。如上下两横,左右两竖,其有若弓之背向外、弦向内者,内抱也;背向内,弦向外,外抱也。”这种相向相背的字,在《苕溪诗》中也是随处可见,如“因”字就属于典型的相对的姿态,而“洲”字最后一竖则与前两竖大致呈相向之势,有了这种关系,就避免了笔画的机械重复,增加了字的动势。

章法

《苕溪诗》在章法的表现上,注重整体的气韵和细节的完美,在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米芾认为“大小一伦”(《海岳名言》)不可取,字形的大小要顺乎自然,排斥人工的造作,这样也会有变化和错落,不必刻意修饰,如卷中的“留”、“话”、“向”、“如”等字,并没有因为字形偏小而影响全篇的统一,反而使作品看起来生动,富有意趣。同样“荆”、“襟”、“峰”、“戴”几个大字也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苕溪诗》是米芾成熟的行书代表作品之一,其章法布局也已趋于完善,虽然字与字之间没有视觉上直观的连带关系,但是行气通畅自然,如行云流水。映带自如,章法上疏密有致,堪称一绝。

此外,米芾还特别推崇王献之的一笔书,传王献之《中秋帖》是米芾的临本,他将这种书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在连续书写的时候,夸张其提按顿挫,轻重快慢,表现出较强的节奏感,这在《苕溪诗》这篇作品中也可窥见一二,提按跳跃非常强烈,像极了摇滚音乐的节奏。

如何学习《 苕溪诗帖》

米芾在《苕溪诗帖》中中侧锋运用十分丰富, 而且有些夸张,笔画是夸张的侧锋运用, 又有些飞白意味, 毫无做作的嫌疑。横竖笔画大多重入轻收, 以侧锋重按起笔, 然后调为中锋,行笔迅速,显得痛快淋漓。每个字笔画的长短粗细、 屈伸正侧,乃至整篇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空间的大小、 疏密, 都极富变化,总之就是“ 锋势郁勃, 挥霍浓淡如烟云, 变怪多态”侧锋的使用,给米芾的字增添了千般风流,万种仪态。那种爽利超逸的气质在笔锋的肆意挥洒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 刷字” 这种笔法的适用性并不是特别广泛, 试想大字作品中如果过多出 现这种用笔自然会显得用笔不精, 缺乏意蕴。 因此在米芾创作运用中要把握好适度的原则, 不能出现过多这种笔画。

《 苕溪诗帖》 中用笔方圆并用, 变化跌出, 米芾习惯在用 笔之中方和圆结合在一起使用, 方中有圆, 圆中寓方, 张力 十足,但是用笔藏露变化十分明显, 几乎每个笔画中都有藏露, 信手拈来, 非常自然, 使鉴赏者能感受到极为强烈的韧劲。

《 苕溪诗帖》 是宋代“ 尚意” 书风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作品, 所以想要得到它的古趣并不那么容易, 临摹时临得像不 一定是抓住了它的风韵, 也许只是结字、 章法和笔法这些外 在的技法类似而已, 能够写出内在的神韵才算是把握住了 《 苕溪诗帖》的精髓, 所以在临摹和创作过程中, 不要仅仅局 限于某个字某一个笔画等技法方面, 抓住精神实质才能达到 临摹与创作的最高层次。米芾的书法到了今天仍然是很多人临习的范本,他率真自然的书风,沉着痛快的用笔, 诡谲的变化给我们带来挥之不去的印象, 米芾的书法成就我们毋庸置疑, 但是我们在临习创作的过程中, 也有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学习米芾书风中, 要记得一幅书法作品千人千面, 特别是在初学阶段, 最重要的就是要认真认识字帖, 通过临摹来仔细体会基本技法和笔法, 学习米芾“ 集古字” 的精神, 保持刻苦勤奋, 坚持不懈的学书精神, 深刻理解米芾书法的内在精神, 然而精勤固然重要, 但是没有一个正确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初学阶段我们要在临摹过程中不断记忆并思考,学习除了笔法字法之外的章法布白, 只有这 样才能为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手机字帖 | 米芾《苕溪诗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