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渡槽·过溪涵

 风吟楼 2020-03-01

70后农村生活的集体记忆

8.渡槽·过溪涵

    在潮汕农田水利建设中,有一些汇集农民智慧的水利设施一直使用到今天。比如在今天看起来是非常大一件事的水库大坝,在50-70年代,可以不经设计就上马开工。当然也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悲剧发生,但很多水库大坝依然使用至今。

    渡槽或过溪涵是灌渠要通过溪流、道路时的一种设计,或者用桥一样的原理,引灌渠从水面上通过,或者像隧道一样让灌渠从溪流下面穿行,这样灌渠的水和溪流的水才会各走各的路,井水不混河水,各不相干。这两个方案也是到目前为止所有交叉水道普遍采用的方案,即使是国家级的南水北调工程也不外是这两种模式,其实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相对来说,这两个方案各自都有优缺点。渡槽设计在水面,需要架桥,让水道从桥梁上通过,因为是阳沟,维护简单。过溪涵设计在水下,施工时要截流,把预制涵洞埋在水下,再用石块混凝土砌成保护层,因为是阴沟,维护十分困难。

    过溪涵最常见的毛病就是泥沙淤塞,因为比起沟渠,过溪涵的位置偏低,每当冬季灌溉停止的时候,泥沙就自然在涵洞里堆积。春季要通水时,就要大动干戈。如何把涵洞里的泥沙清除掉呢?最常见的方法是用一根驳接起来的长竹片代替绳索穿过涵洞,“绳子”中部绑上铁篮子,然后让人在溪流两边用力来回拉锯,让流水带动泥沙流动。只要小半天工夫,过溪涵就畅通无阻了。

    畅通无阻的过溪涵时常暗藏很多鱼类或者薄壳,吸引着一些水性好的人去冒险。真的,在那个漠视生命的年代,就是有很多人练就了好身手,能够从涵洞的这边,一口气沕(味bhi7)到涵洞的那边,还负责把水里的鱼,尽可能多地捕获出来,或者把薄壳扫出来。

    过溪涵里最多的有鲶鱼、鳠(ueh8划)鼠、鳢(礼6loi6,黑鱼)等这些生活在深层水体的肉食性鱼类,一般的鲫鱼、苦鱢(初co1)等喜欢生活在水面开阔的地方。通常抓鱼的人能一手抓住一尾,厉害的嘴里咬住一尾,用脚蹬着沕过去。在涵洞的接合处,会生长一些群居的薄壳,因为少有人打扰,数量通常很多,扫薄壳的人用一个透水性好的小篮,把生长在360度空间的薄壳快速地扫下来,然后再沕出水面。

    这两个动作比潜水艇通过鱼雷管逃生的训练难度都要高出许多,不单水性好,更重要的是胆子要大。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克服人本身的心理障碍,那个黑黝黝的深洞,够一个人通过,不能有半点犹豫,不能半途退出,没有救援方案,开弓没有回头箭,你进去了,就一定要从另一头出来,没有第三种可能。心知肚明还去做,这才是最艰难的地方。

    这个训练特种兵的动作如果放在现在那是绝对没有人敢去做的。什么?就为了抓两条鱼?或者为了得到一些养鸭子的薄壳就会冒着生命的危险?那时候的人却没有这种观念,生命的观念欠缺。在革命观念的轰炸下,死掉就埋了,没有人惋惜的。何况日常的生活已经够苦了,人只是活着而已,没有悠哉的环境,就没有对这个世界的珍惜。

    随着抽水机的普及,远距离输水的价值降低了,乡村的渡槽、过溪涵很多已经废弃,这些事物正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并消失在广阔的田野间。

本文图片由洗书阁特约绘制,特此鸣谢。

                                202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