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宁四位老战士讲述红色故事 重现浴血青春 发掘红色典藏

 南海老强 2020-03-02

 烽火岁月,红色典藏,记录不一样的军旅人生。

  近日,记者采访了四位解放战争时期的老战士、在我市离休的老干部——魏泽南、王德淮、崔继田、陈信康,听他们讲述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的红色故事,挖掘红色经历,弘扬革命传统。

  陈信康:朝鲜战场深入敌后抓“舌头”

  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入伍参军;行军路上,他抢着为战友背枪支背大米;朝鲜战场上,他深夜潜入敌占区活捉敌军哨兵;和平年代,他又积极投身到地方的建设中来……今年88岁的陈信康,1947年4月入伍,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1950年赴朝参战立下战功,并荣获抗美援朝军功章2枚。

  1950年10月25日,在39军服役的陈信康跟随大部队成为了第一批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一天中午,师团首长制订了一项作战计划并交代给他,让他组织一个机动小分队,插入美军阵地105高地,摸清敌指挥所、炮阵地、弹药库、工事构造等战备情况,并要求捉一个“活舌头”回来。

  接受任务后,陈信康立即返回侦察排传达首长指示,并迅速指定了七名战士。当天晚上,一支精悍干练的小分队悄悄出发,潜伏在离敌工事五米处的灌木丛里观察敌情,很快就掌握了美军流动哨的行动规律,并分三批潜入敌占区,最后一个侦察兵负责把小分队留在雪地上的脚印一一抹掉,以防目标暴露。

  等到凌晨时分,小分队用望远镜观察四周敌情,为了进一步了解实情,并于第二天晚上下山进行实地侦察,情况与山上看到相同,有榴弹炮12门、野炮16门、中型坦克8辆,炮口门门对准我军阵地,估计是一个团的兵力。

  探清了虚实,第三天半夜小分队按原路返回,途中巧妙地以两个侦察兵“摸掉”一个流动哨,用四名侦察兵很快“弄掉”了两个敌军哨兵,紧接着陈信康和其余两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个箭步扑上去活捉了一名流动哨兵,当即用毛巾塞住他的嘴,绑着他迅速撤退。在夜幕掩护下,小分队迅速撤离,顺利完成任务。

  1952年3月3日晚11时,陈信康在与敌军交火中,右臂遭到重重一击,一颗子弹从他的右上臂穿过,把左手中指打掉一截,顿时血流如注,伤口钻心地痛。好在他神志清醒,仍继续指挥战斗,直到支援部队到来,才被抬上担架直赴战地医院。不久,组织安排他回国接受治疗。

  1956年,陈信康转业来到海宁,从一位奋战在革命一线多年的老兵变成了一名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1962年10月,陈信康任浙江海宁烟糖公司(现为海宁市烟草专卖局)经理兼书记,1985年4月离休。

  魏泽南:英雄战斗机的坚实后盾

  魏泽南,今年86岁,从1947年参加辽沈战役开始,跟随部队爬过不知名的高山,夜行几十里地、度过蚊虫叮咬的南方酷夏,从东北平原一直南下到海南岛。他非常熟悉当时战果最辉煌的拉-11战斗机,并长期负责这款机型的机械维修。魏泽南随拉-11战斗机两次支援抗美援朝,也参加过解放一江山岛、西沙群岛的战斗,见证了我国空军从螺旋桨飞机到喷气式飞机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

  1949年,中央决策在陆军基础上成立空军,逐步建立健全作战指挥、教育训练和勤务保障体系。组建伊始,空军以东北老航校的干部、学员为骨干,请苏联派出了一批专家协助,向苏联购买飞机和航空器材,建立起了一批航空学校。

  因为懂得机械维修,魏泽南从北京航空机械大队来到位于锦州的空军第三航空学校,接受苏联专家的指导,在这里他学习成绩优异,学习期间立小功1次,获四等功1次、乙等奖1次。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战火很快燃烧到鸭绿江边,刚刚诞生的中国空军航空兵就登上了这场历史性的空战舞台。

  军事资料显示,1951年11月,为了配合攻占大、小和岛,中朝人民空军联合司令部指挥所决定轰炸大和岛。与魏泽南同一部队的飞行员王天保,在不远离轰炸机的前提下,发挥活塞式战斗机转弯半径小、动作灵活、炮火威力强等优势与敌勇猛周旋,先后向敌攻击6次,击落敌机1架、击伤敌机3架。螺旋桨战斗机居然击落了喷气式战斗机——王天保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成为了著名的空军战斗英雄。

  在每次拉-11胜利归来后,作为机械师的魏泽南都要对其进行全面检查维修,排除故障;战斗机起飞前,他也要按程序做飞行前检查,保证飞机安全。魏泽南运用自己娴熟的技艺为飞机解决一个又一个疑难问题,为安全飞行提供坚实保障。1951年至1953年间,他因保障飞行安全立下三等功2次。

  在战争年代,魏泽南南征北战,默默地保障着每一架起飞战斗机的安全。1976年他转业来到海宁,在农机修造厂、第一轻工机械厂、海宁机床厂工作,始终没有离开熟悉的机械领域,1986年在县工业局离休。

  王德淮:当了一辈子“神枪手”

  5枪打出49环,这在射击比赛中是个非常棒的成绩,而取得这项成绩的竟是一位88岁的老人,不得不令人叹服。“射击是我一生中最大的爱好,虽然现在眼睛患上白内障,看不清楚靶子,但是凭感觉,我还能打得比较准。”王德淮如是说。

  王德淮的老家在山东淄博,早在1944年2月他就成为了当地武工队的情报员,日本宣布投降后正式加入武工队。那时,普通士兵投掷手榴弹的距离最多只有四五十米,王德淮则投出了73.9米的距离,又远又准。不仅如此,他打枪打得也特别准,获得了“神枪手”的称号。

  作为沙场老将,王德淮知道战场上和在射击馆射击的区别,上了战场,没有时间来瞄准,看到敌人就打;而平时在射击馆练习射击的时候,还要判断目标,正确选定射击姿势,快了则打不准。

  解放战争时期,他就碰到过“打不准”的情况。1947年12月29日,他和战友在淄博的一个村庄打埋伏,那时天降大雪,突然发现自己被敌人包围了,当时敌人离他们只有五六十米。由于距离较近,双方都很难瞄准,经过一阵慌乱射击,却没有任何斩获。随着距离越来越近,后来干脆就直接上阵肉搏了。

  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王德淮被编入炮兵一路南下,随部队一直打到吴淞口,新中国成立后驻扎在上海警备区。20世纪50年代初,南京军区组织射箭比赛,考虑到射击和射箭的相似之处,组织上第一时间想到了“神枪手”王德淮,让他担任了上海警备区男女射箭队队长兼教练、军委体委“八一”男女射箭队教练,并带队参加了第一届全运会,将冠军收入囊中,从此多了一个“神箭手”的称号。

  1963年,王德淮响应国家号召转业来到海宁,于1985年11月离休。因为白内障和腰病的困扰,今年他已经不再参加射击比赛,但对射击仍保持着很深厚的感情,他说射击不仅锻炼眼睛,更锻炼脑筋,最重要的是拥有了良好的心态,“打一发是一发,发发从零开始。打中了,心里就特别开心。”

  崔继田:“三浦”战役打响渡江先声

  1948年,当时的崔继田还未满20岁,目睹了国民党腐败统治的他在山东老家躲过了多次“抓壮丁”,响应解放军的动员参军入伍,成为华野山东兵团鲁中南纵队的一名战士。

  在淮海战役中,敌军榴弹炮的弹片在崔继田身后不远处爆炸,碎裂的弹片造成他右腿负伤,但他的战斗生涯才刚刚开始。次年2月,崔继田所在的鲁中南纵队与第35军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属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建制,伤愈后的崔继田随部队南下作战。

  此时,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较之国民党军都占有绝对优势。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党军仍不甘心失败,一面伪装和平,一面集中残部沿长江设防,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向江南进军,想“划江而治”保住其统治巢穴南京的安全,再现历史上的“南北朝”。

  浦口地处扬子江江边,临山靠水,是南京的北大门,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让崔继田至今记忆犹深的“三浦”战役就发生在这里,它是渡江战役的前奏和重要组成部分。

  “‘三浦’(即南京所属的江浦、浦镇、浦口)是个三角地区,阵地完全由据点构成,主要工事均有掩盖,阵地前面挖有放满水的外壕,架有铁丝网,埋有地雷等。”崔继田回忆道。1949年4月20日15时55分到18时整,崔继田所在的解放军第35军103师309团从右翼攻击江浦县城,部队用大炮向江浦城内敌人的军事目标进行猛烈轰击。到20时,江浦城外据点全部拔除。“三浦”战役中最激烈、最艰苦的战斗就是攻克江浦县城,整个战役103师牺牲250多人、伤400多人。

  而后,35军占领了各个制高点,然后清除每个山头、每个碉堡里的国民党官兵。22日,国民党第28军见解放军已接近浦口就星夜缩回南京,23日上午,35军各师先后抵达浦口。“三浦”战役的胜利,打开了南京的北大门,南京市区已处在解放军的直接攻击之下。

  4月23日,在南京中共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接应下,崔继田和战友冲进了蒋介石的伪总统府,第三野战军部队胜利进占南京。(海宁日报 见习记者 钱海飞 文/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