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的诞生

 雪峰读书 2020-03-02

记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的诞生

编者按:19世纪法国著名政治学家托克维尔说“政治生活始于乡村。”新中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的政治组织“村民委员会”,是由广西河池地区三岔公社(今南屏乡)合寨大队发起的,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想过创造历史,更没想到这个组织的《村规民约》竟然酝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诞生。他们没想过成为英雄,却改变了亿万农民的命运,推动了新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矛盾纠纷催生治安联防队

在广西的版图上,宜州是一个偏远的三县交界的少数民族山区,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还叫合寨大队的合寨村就是属于宜州的一个壮族村村寨。

偏远、穷困、自然环境恶劣,是当时合寨大队的队情。分田到户后,农民获得了自由,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治安急剧恶化,各种新的矛盾纠纷增多。尤其是械斗问题,更是愈演愈烈。合寨大队附近原有一个小型水库,人民公社时期,这个水库的蓄水能够灌溉附近十几个村庄的农田,但是由于滥砍滥伐,水库的蓄水量随着森林面积的减少而锐减。有些缺水的村寨就扬言迟早有一天要把水库扒开一个口子,让水库里的水流到他们的田里去。合寨大队是最早成立联防组织的村庄。1979年10月6日晚,生产队长韦文林召集了大村、新村、肯塄、乾4个村的生产队长和队干部韦文金等15人来到自己家,坐在堂屋里共商维护水库和村庄治安的大计。这也是合寨村最早的一次治安联防会议。

不叫“社员”两个字,就叫村民委员会

1980年1月7日,晚上9点多钟,蒙宝亮上床后横竖睡不着,自天发生的一幕幕不停地在他眼前反复重演。有些事情治安联防队解决不了,那又该怎么办呢?他索性披衣起床,来到所在的果地村治安联防片长蒙成顺的家“成顺,找几个人来,我们开会商量个事情。”“什么事?”“天大的事。”蒙成顺是联防队的片长,一听说大事,就明白又是治安出问题了。

蒙成顺和蒙宝亮又去找了蒙光新,3人分头通知了果地村下属的9个生产队的队长,指导员,加上一些队干部10多人,大家围坐在蒙光新家的柴火旁,抽着呛鼻的生烟,听蒙宝亮谈起当天下午发生的事情。

蒙宝亮抽着竹筒烟,吸得很大口,两腮深凹下去,很激动的样子。他说:“现在情况根复杂啊,违法乱纪的坏人坏事多了,这么搞下去怎么行?

蒙光新说“看来要有个正式的组织才好管事。”

搞个什么样的组织呢?这个组织应该是多功能的,它可以管理村里的事情,也可以管社员的事情;可以管治安的事情,也可以管其他的很多事情。比如修路、吃水、集体森林的年底分配等公益事务,比如小孩不孝顺父母,比如两兄弟打架等等。

蒙光新思索着。虽然“革命委员会”过时了,委员会并未过时,委员集中起来开会不就是委员会么?队有队委会,校有校委会,机关有工委会,过去还有农委会呢,他说“我们成立一个果地村社员委员会,大家看行不行

“不要社员两个字,叫果地村委员会好不好?”有人提出。

大家的眼睛都不约而同望着蒙光新。他当过小学老师,是这里文化水平最高的人。蒙光新突然灵机一动:“城里的人叫居民,我们村里的人就叫村民吧!

于是,村民委员会这个名称就从这里开始了,很长一段时间,果地村的人都习惯叫它“村民委”。

根据199712月编撰完成的《宜州市志》19页记载:1980年1月8日,果地村建立村民委员会,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

无记名投票选出村委会干部

1980年18日下午,果地村500多人拿起小板凳,走向村口的晒谷坪。

晒谷坪上,搭起了商高的松门,松门上拉起一条红色的横幅,上书“果地村民委员会成立大会”11个大字。

在此之前,新中国农民的政治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比这更重要的会议。今天,合寨大队果地村的农民要在这这里进行新中国农村第一次民主试验,选举自己的领导人。

果地村有800多人,到会的有510人,劳动力全部到齐。蒙光新主持会议,他站在一条长凳上,大声宣布:“今天召开群众大会,成立果地村民委员会!”

柳江,忻城县过路的农民见到这里热闹,纷纷足围观。他们只听说过“革命委员会”,从来没有听说过“村民委员会”,觉得新鲜。他们和果地村人一样,很长日子没有开群众大会了。

接着,蒙成顺宣布严禁赌博、严禁放荡马牛、禁止到村边来唱野风流歌、禁止乱砍乱伐等14条《果地村公约》。公约已经在事前交到各家各户看过,群众通过了,然后各户代表签字盖章。

会前的通知要求每家来一个代表,但有的全家老小都来了,他们都凑了钱,准备喝酒聚餐庆祝。吃饭之前,每户代表即户主领到一张白纸,无记名投票,推选村民委员会人员名单,看准谁就写上谁的名字。户主有143人,他们填上了自己满意的人的名字。

据村里的很多人回忆,那天选出的村民委员会干部以得票数由高到低为准。蒙成顺宣布了选举结果:“依照得票顺序,村民委员会干部是蒙光新、蒙成顺、蒙国顺、蒙国论、蒙正贤5个人!”

蒙光新得票最多,为村民委员会主任,蒙成顺为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其他3个人是委员,分别担任会计、出纳等职务。这些被选出来的干部没有报酬,纯粹是为村里人尽义务的公仆。

选举结束,接下来便是这一天的高潮节目:聚餐喝酒,以示庆祝。酒菜就摆在晒谷坪的地上,人们10人围成一个圈就算一桌,足足摆了50多桌。

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的诞生

果作村与果地村同属于合寨大队,比果地村小,仅6个生产队。

在果地村成立村民委后,不足一个月,1980年2月5日,果作村成立了村民委。后来为了纪念这一特殊日子,果作村还在老樟树下还准备竖立一块纪念碑。但当碑刻好后,果地村的人很不服气,他们找到果作人理论说,“明明我们是第一村,《宜州市志》上面都写着,你们凭什么立碑?”果作村的人说,“你们是第一村,拿原始材料来!拿历史证据出来!”一个成立村委会最早,却丢失了原始材料,一个是第二,却保存了原始材料。而这个材料是世人公认的中国村民自治的珍贵文献。最后,上级有关部门妥善处理了此事,用合寨行政村的概念包容了果地和果作这两个自然村,“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这个荣誉就给了合寨村。自治区民政厅还拨款在合寨村委会的院子里竖起一块景观石,上书“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9个红字。

出自农民之手的村民自治文献

国有国法,村有村规。果作村村民委员会成立时,村里人讨论决定由韦鹏舞起草村委会章程《村规民约》和《封山公约》。他是村里的“秀才”,当过小学老师,具有全村最高的文化水平。

韦鹏舞在一大堆的资料中吸取营养,抓住自己冒出的想法,把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条条列出来,然后一点点分析……足足花了20多天时间,无数心血终于化成了果作村村委会章程即《村规民约》和《封山公约》的草稿。

韦鹏舞把自己起草的章程稿子交到村委会,村委会马上开会讨论此稿,干部们慎重地提出了修改意见。终于,章程在村委会通过了,准备提交给村里的各家各户讨论通过。

村里凡是识字的人都被找来抄写《村规民约》和《封山公约》。村里有125户人家,就得抄写125份。从2月5日村委会成立,韦鹏舞接到任务到反复讨论定稿,再到手抄发放,整个过程花了5个月时间。这5个月里,《村规民约》和《封山公约》已深入人心,社会治安初步稳定。

韦鹏舞没有想到,他起草的章程即“两约”,后来居然成了新中国村民自治的历史文献,就连陪伴他写稿时的那盏马灯,也成了珍贵的文物。韦鹏舞更没有想到,他写的这个章程,竟然孕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三个自我”、“四个民主”的原则,正是根据18年前的这份文献作为重要参考资料的。

《村规民约》

1.必须提高思想觉悟,认真体会安定团结的重要意义。

2.严禁赌博,不准在私宅、村里开设赌场,违者罚款10元。

3.为了保苗夺丰收,严禁放猪,违者罚款5角,并给赔偿损失处理。

4.维护正常的娱乐活动,不准在村内、村附近对唱野山歌,违者罚款每人10元。

5.不准在路边、田边、井边挖鸭虫,受损失的罚工修补。

6.不准盗窃,违者按件加倍赔偿并罚款5元,情节严重者,呈报上级处理。

7.遗失东西(指拾到别人遗失的东西——笔者),拿回交给村委,归还原主。

8.不准在泉边、河边大便,不准在上游洗衣、洗头梳发,晾晒蚊帐、床单等污染东西。

9.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自觉做到码头经常冲洗,保护清洁。

《封山公约》

一、不准毁林开荒,违者每平方尺罚款5角。

二、不准在封山内砍柴、挖树根、割草皮、打石头,违者每百斤罚款10元。

三、村里的风景树不准折枝乱砍,违者罚款15元。

四、不准盗窃林木,违者每百斤罚款15元。

五、实行护林有功者奖、毁林者罚的办法,对维护树木有功者奖5%资金。

六、不准在育林区放牛羊群,每头罚款1元,外村罚2元。

                             果作村委会

                           1980年7月14日  

    “两约”的原件和那盏马灯,如今存放在河池市博物馆中,它们见证着河池人民曾经创造的历史。从这份文件中,人们看到广西河池那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是如何诞生崭新的农民自治组织,这个崭新的组织又有着怎样的崭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一些学者认为,合寨村农民的伟大创造,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民主化进程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它的历史功绩,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