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开国功臣徐达,六王之首,军事天才

 昵称FEOkzBYW 2020-03-02

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和大多数开国功臣一样,徐达也出身于穷苦家庭,从小就在土里刨食。但是他性格刚毅,不愿屈居人下,不甘心跟祖祖辈辈一样平凡下去,于是自幼习武,等待着有朝一日能有一个舞台来展现自己。

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幼时好友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义军,起兵反元,得到郭子兴的命令回到家乡招兵。徐达知道他二十二年的等待终于没有白费,以后的天下将因为徐达这个名字颤抖。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后,徐达很快就展示出了高于常人的智慧,于是被朱元璋深深看中。

在当时的郭子兴义军中,还有其他一股势力和郭子兴不和,就是孙德崖。郭孙二人争斗不休,让朱元璋意思到跟着这些人没有什么大发展。于是准备出去自己发展,在跟郭子兴报备后就带着自己的部队离开濠州。在离开之际朱元璋为了和郭子兴划清界限,就把自己的900多人全留了下来,只带了24人,这其中就有徐达。这二十四人最后也被称为淮西二十四将,流传千古。

元朝末年,占据江南的朱元璋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农民起义领袖,基本统一了南方,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共同率领20万大军,北伐元朝。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徐达和朱元璋攻取和州。同年八月,攻占溧水、溧阳、句容、芜湖。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攻破蛮子海牙驻扎在江边的水师。三月,攻下集庆,改名应天府。同月,向东攻占京口(今江苏镇江),一日间便攻下。徐达被授予淮兴翼统军元帅。七月朱元璋被封吴国公,置江南行枢密院,徐达被封为同佥枢密院事。次年二月,因攻克毗陵有功,升任佥枢密院事。并且又先后攻克宁国、宣城。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月,攻克宜兴。此时徐达留守应天府,朱元璋出去征战。

此时的形式是这样的,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中心,占据周围地方。但是他的北面有元军;东边有张士诚的部队;西边有陈友谅、徐寿辉;南边有方国珍、陈友定。其中又以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实力最强。这几家势力虽然都是起义军的一部分,但是都是各自为战,互相都想吞并对方,这样一来处在中心的朱元璋就面临四面楚歌的危险。

于是在经过认真思考后,他决定韬光隐晦,广积粮,缓称王,先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此战后,起义军政权已经基本上被朱元璋统一,剩下的敌人就是元朝。北伐开始了。

北伐军采用:“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的战略,在徐达和常遇春的率领下,完成了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由南统北的奇迹。

作为北伐军的主帅,徐达的军事才华也显示的淋漓尽致。徐达出身贫苦农家,成长的过程中,既无条件也无可能有充分的学习机会,为什么草根农家出身的徐达,却有如此高的军事才华呢?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是有天才的。而且他的天才程度往往令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感到绝望。22岁时,已经被汉武帝封为大司马的霍去病率领数万大军,封狼居胥,彻底击败匈奴。很显然,徐达也是这样的军事天才。

其次,善于学习。无论多么天才的人物,也不可能生而知之,因此学习的过程必不可少。朱元璋评价徐达“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可见,作为大将的徐达自制力极强,自律正是他们能够迅速成长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最后,元末频繁的战争给了他们充分的实践机会。元朝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不断,作为朱元璋的大将,徐达几乎参与了所有的战争。战场上的真刀真枪远比纸上谈兵更有利于成长,在这无数场战争中,徐达汲取经验教训,最终成长为一代名将。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二月(1385年),病情加重,随后去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