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山苍苍,德流汤汤

 龙潭今语 2020-03-02

 “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近年来,随着我市国家文明城市的创建和文化名城建设的强力推进,湖湘文化特别是常德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四千多年前的一位古贤从时光隧道向我们款款走来,渐行渐近,其身影、语言、操行,越来越清晰、感人。

这位光芒四射的上古高士就是常德的善卷先生。


光义开篇

要认识善卷,品读善德,还是以手头资料,先从上古高士务光说起。

“务光让天下,商贾竞刀锥。已矣行采芝,万世同一时。”唐代大诗人陈子昂这首《感遇》诗是说:务光可以把天下让位给别人,而那些商人们却为刀尖锥头那么一点蝇头小利而竞争不休。算了吧,我还是去做一个与芝兰香草为伍的隐士好了,天下事真的是万古常如一啊!

诗中这位以“让天下”而闻名的务光,据《庄子》、《列仙传》等典籍记载,是夏朝末年时的人。据说他长得一副仙风道骨,大耳垂肩,平常隐于世外,以菖蒲韭根等仙草为食,以炼气存神、修养道德为要旨,偶尔也抚琴吟咏,全然是一派世外高人的作风。

当时夏朝的最后一位君王桀残暴荒淫无度,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商汤决定讨伐夏桀而取代之,于是找到当时德高望重的务光,恭恭敬敬地请他出山。谁知商汤刚一开口,务光就冷冰冰地回了一句:“这种事情跟我没有关系。”商汤碰了个钉子,还是不甘心,于是又恭恭敬敬地请教他:“那您说谁能与我一起做这件事呢?”“我不知道。”务光还是冷冰冰地回答他。商汤见这个人一点余地都不留,只好放弃请他出山的念头。

但告辞前又忍不住问他:“您觉得伊尹这个人如何?能帮助我推翻夏桀吗?”

“伊尹有很强的自制能力,能够忍别人难以忍耐的侮辱,其他的情况我就不知道了。”

商汤离开务光后,在伊尹的帮助下灭掉了夏桀。天下初定,商汤再次找到务光,提出让他来做天下的君王,并且说:“凡天下大事,都是通过有智慧的人来策谋,有勇武的人来完成,然后拥戴仁义之人来做君主。这是自古以来就通行的道理啊,您为什么不愿意来即位呢?”

务光再次毫不犹豫地一口回绝,并说:“废黜君主,这是不义;战争杀人,这是不仁;别人犯难的事我来享受其利,这是不廉。我听说过‘不合道义,不受其利禄;处无道之世,不居其位’,更何况你要把我捧到这样尊崇的君位上来呢!我真不忍心长久地看见这样世道啊。”随后,他竟然抱着一块大石头,投河自尽了。

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当帝王,的确显得太酷烈了一点,以至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谈到务光时,也不得不感叹“光义至高”。不过,后世的道家把这个故事续了下去,毕竟务光是中国上古的得道之人,就这么让他溺水而亡,显然是心有不甘。于是在汉代刘向的《列仙传》、唐玄度的《论十体书》等道家典籍中均说,务光明是投水身亡,实是暗中隐遁而去,从此隐姓埋名,不为时人所知。

据说在商汤灭夏400多年以后的武丁时代,这位大隐士又重现人间。武丁当时想任命务光为宰相,务光不从,于是武丁动了粗,用很没有礼貌的方式逼迫他任职。务光无奈,只好逃到了浮梁山深处,再次隐匿起来。后来还有人看见他在尚父山一带游历。总之,正如一首古诗中所说:“刚被时人知去处,又移茅舍入深山”,他早已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了。

刘向《列仙传》载:

务光者,夏时人也。耳长七寸,好琴,服蒲韭根。殷汤将伐桀,因光而谋。光曰:“非吾事也。”汤曰:“孰可?”曰:“吾不知也。”汤曰:“伊尹何如?”曰:“强力忍诟,吾不知其它。”汤既克桀,以天下让于光,曰:“智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吾子胡不遂之!”光辞曰:“废上非义也,杀人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吾闻非义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位,况于尊我,我不忍久见也。”遂负石自沉于蓼水,已而自匿。后四百余岁,至武丁时,复见。武丁欲以为相,不从。逼不以礼,遂投浮梁山,后游尚父山。务光自仁,服食养真。冥游方外,独步常均。武丁虽高,让位不臣。负石自沉,虚无其身。

当今物欲横流之际,又何止“商贾竞刀锥”?从今天拉票贿选、买官卖官盛行来看,上古之君王禅让、高士让王的美誉,也许本来就是个子虚乌有的政治骗局。不然,不古人心也不至于如此吧!


至高善卷

其实,说到“义”,堪称“至高”者,非善卷莫属,善卷早务光至少三千年。

善卷是原始社会后期尧舜时代的人,由于尚无文字,那时的人和事,只能通过人们口传留存,后人用文字记载下来。但传说与神话不同,一般都有历史的影子,善卷的传说不是凭空虚构的。但是,凡历代治学严谨的学者对善卷的有无,总心存疑虑。因此,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湖南及常德本土专家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通过艰辛考证和研讨,一致公认历史上确实有善卷这个人物。

有关善卷的记载,史不绝书。

先秦以来,经史子集、国史方志和其它典籍就有100多种记载善卷其人其事。在先秦史料中,法家、道家、儒家、杂家等就有《慎子》、《列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等9部著作记载善卷。在二十四史中,尚有《三国志》、《后汉书》、《南史》、《陈书》、《隋书》等,在地方志中,不包括遗失的7部也有22部之多。

唐宋明清几代的《太平御览》、《通志》、《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典籍有大量的关于善卷的记载。这些类书都是朝廷主修,由大学者修纂,极具权威性。尤其是在《太平御览》中,有多达十处关于善卷的记述,内容涉及时序、皇王、人事、逸民、布帛等部。

关于善卷是个什么人,内容比较集中的要数《吕氏春秋·下贤》和《高士传》。

《吕氏春秋·下贤》云:

尧不以帝见善卷,北面而向焉。尧,天子也,善卷,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卷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高诱注:“善卷,有道之士也。尧不敢以自尊,北面而问焉。”

由于《吕氏春秋》编写极其严肃认真,其史料具有权威性。因为《吕氏春秋》成稿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皇甫谧《高士传》更详细地整理出善卷传:

善卷者,古之贤人也,尧闻之得道,乃北面师之,及尧受终之后,舜又以天下让善卷,善曰:‘昔唐氏之有天下,不教而民从之,不赏而民劝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静,不知怨,不知喜。今子盛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丕作皇韶之乐以愚民心,天下之乱从此始矣。吾虽为之,其何益乎?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能够查到这些资料,特别是从残存下来的魏晋以前的古籍中,查到一些有关善卷的记载,实在是极为难得的事。据《隋书·经籍志》载,公元555年(梁承圣三年),在西魏大军即将攻陷江陵时,梁元帝下令将宫中所藏十四万卷图书全部焚毁。这次焚书,使得南方古籍毁灭殆尽。到唐代初年,搜集天下图书,仅得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而这极为珍贵的九万卷图书,后来又历遭天灾人祸,大多没有能逃脱散佚的厄运。

由此看来,《史记》虽然可信,但也不是完整的,因为许多该记的人和事没有记载的依据。当然也包括善卷的事迹。



让王高士

善卷何许人也?让王高士。

古人赞他为贤人、高士、古帝师,今人誉他为上古高士、道德文化始祖、模范教师和部落首领。周友恩先生在《德山——上古高士善卷评传》概括了善卷的生平:善卷,又名善绻,单卷,山东郓城人,与许由齐名,上古时代主要文化代表人物之一,尧舜时期的主要高士之一,以德著称。善卷是帝尧和帝舜的老师,帝尧和帝舜先后要将帝位禅让给他,被他拒绝。为避免帝尧和帝舜禅让帝位给他的纠缠,他几次变换隐居地,过着“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生活。善卷给后世留下丰富的道德文化遗产,被尊为“德祖”。

周友恩先生说得好,善卷先生是一位形象丰满、唯一引领时代潮流的高士。在《高士传》九十多位高士中,影响力最大的善卷和许由,对整个尧舜时代及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善卷的历史贡献和影响范围却又是许由不及的。善卷并不清心寡欲,他既注重精神享受,又注重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和物质享受的和谐统一。

就善卷事迹而言,笔者认为一般是“尧拜师、禹求策、卷让王”事件,而主要是让王。古人对善卷的记载及赞誉除前文《至高善卷》中所录《吕氏春秋》和《高士传》内容外,还有许多大同小异的记载,主赞赏善卷的让王美德及其原因:“尧让许由,舜让善卷,皆辞为天子,而退为匹夫。”也认为“虞舜非不能胁善卷也,然服而师之,贵而重之。”

关于善卷让王的原因:一、“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二、“昔唐氏之有天下,不教而民从之,不赏而民劝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静,不知怨,不知喜。今子盛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丕作皇韶之乐以愚民心,天下之乱从此始矣。吾虽为之,其何益乎?”

关于让王的意义:一、隐居求志:“夫善卷无治民之功,未可谓之减于俗吏,身名并全,谓之为上,隐居求志,先民嘉焉。”“古者至德之世,……风雨不毁折,草木不夭,九鼎重味,珠玉润泽。洛出丹书,河出绿图,故许由、方回、善卷、披衣得达其道。何则?世之主有欲利天下之心,是以人得自乐其间。四子之才,非能尽善,盖今之世也,然莫能与之同光者,遇唐虞之时。”二、重义轻利:“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许由善卷,非不能抚天下,宁海内,以德民也。然而羞以物滑和,故弗受也。”三、就利辞害:“尧舜为帝而雍,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也;善卷、许由得帝而不受,非虚辞让也,不以事害己。此皆就其利,辞其害,而天下称贤焉,则可以有之,彼非以兴名誉也。”

西汉大儒董仲舒这样赞颂善卷:“尧舜德彰而身尊,善卷德积而名显。”南宋大儒朱熹对善卷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先生之道不可一日无,苟得之以致君,得之以泽民,可使是君为尧舜之君,是民为尧舜之民。”

以上是历史意义,当然也有现实意义。现实意义何在?我十分赞赏周友恩先生对善卷的高度评价:

善卷是一座中华道德圣山。善卷和许由是上古时代的文化代表,有如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与孟子。上古时代产生了唐尧、虞舜、大禹这样的圣君,也产生了善卷、许由、子州支父、子州之伯、啮缺、王倪、被衣、石户之农、蒲衣子、北人无择、壤父、巢父、伯成子高等高士群体。在这个高士群体中,善卷是唯一的追求精神和物质文明和谐统一、引领时代潮流、追求心理和谐的高士,开敢谏与善谏之先河的高士,是中国第一位明确自立自强人生观的高士,也是追求人的自由的最高境界——逍遥的最典型代表。善卷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对以禅让方式进行朝代交替、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释家文化、隐逸文化、广大的地域文化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枉山播德

因为善卷老先生,“常德德山山有德”。

专家们认为善卷为苗族首领蚩尤的一位直系子孙,同时也是苗族人民的一位有贡献有作为的祖先,他带领部族跨黄河,涉长江,权栖宜兴,最后隐居常德德山,躬耕播德,开发江南。

蚩尤、炎帝、黄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也是人文初祖。蚩尤是苗族人民的英雄祖先,蚩尤部族打败炎帝,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蚩尤被肢解而死,黄帝成为中原共主。尧时,当时有位“三苗之君”率领部落同尧作对,结果被杀,善卷就这样成为了“三苗”部族的新首领,率残部隐于山东单县,因贤德闻名天下,很快为舜所知,拜为老师。接着,善卷从单县南下,横渡长江,隐居于江苏宜兴山中,不久又为世人所知,又迁往西洞庭湖畔的常德,在沅江南岸的枉山隐居,以人为本,躬耕播德,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立自主,自由自在的德化生活,从此名闻天下。

尧帝南巡北归,说善卷是得道高人,自己的德才都不如善卷,因此不以帝王而以普通人的身份从尧天坪进枉山拜见善卷,行弟子拜师的大礼。唐尧在枉山学习考察数月,诚请善卷北去辅佐,但善卷坚决留在枉山进行开启民智躬耕自食的德化建设。《吕氏春秋·下贤》篇说:“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

唐尧年老,将帝位禅让于孝悌、贤德的舜帝。帝舜南巡北归时,在枉山也学帝尧去拜见了善卷。进山时大讲排场,仪仗服饰奢华,并表示“以天下让善卷”。善卷不仅当面批评了虞舜讲排场的奢侈,而且以虞舜已有大禹这样为公贤智的接班人,更以继续开启民智、宣扬善德的建设为己任加以拒绝。皇甫谧《高士传》记载了此事:“善卷,尧北面师之。及尧受终之后,舜又以天下让卷,卷曰:‘昔唐氏之有天下,不教而民从之,不赏而民劝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静,不知怨,不知喜。今子盛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丕作皇韶之乐,以愚民心。天下之乱,从此始矣!吾虽为之,其何益乎?’遂去,入深山,莫知其处。”

大禹治水时,传说也曾来枉山向善卷求教,在善卷的帮助下,总结其父鲧以堵治水无功被杀的教训,把堵改为疏导,疏通江河,才完成了治水的大任。

于是,枉山有德,德流汤汤。

隋代开皇年间,朗州任刺史樊子盖,极其崇尚善卷大德,于枉山之巅修筑了善卷坛,并将枉山改名为善德山,后来,人们又逐渐简称为“德山”。

从此,“常德德山山有德”,德行天下,德满人间。

善卷之德并对“儒释道”产生了积极影响。善卷隐居躬耕,施教扬德而重义轻利,更是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善卷的“逍遥”是对“无为”最好的释义,因此,道家“无为”的理念,则有源于善卷所倡导的“逍遥”。善卷之德被释家作为立教规范。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便立即在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中找到了结合点和立足点,而善卷正是中国隐逸文化的主要开拓者。善卷住草庐也不被帝王之位所吸引的高贵品质,被奉为了释家的道德楷模。


善德内核

淡泊名利,是善德文化的内核。

善德文化极其丰富,今天依然熠熠生辉。专家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善德内涵各抒己见,综合起来有三十处之多,如:“尊师重贤、淡泊名利、自由无为、中庸务实、言传身教、奋发图强、襟怀坦荡”等等。周友恩先生诠释得更具体,将善卷之德提炼为“重义轻利、重生、独善、轻名务实、敢谏与善谏、崇尚自由、就利辞害、勤劳、中庸、顺应时势、守秉性、耿直、教化帝王、教化百姓、使贪廉懦立、果敢”十六种美德。

笔者认为,这些美德的核心内容就善卷来说,是“淡泊名利”四个镏金大字。只有视名利为浮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才能重义轻利,就利辞害,重生独善,言传身教,自由无为,奋发图强。

任何时代都需要淡泊名利,尤其是当今时代迫切需要淡泊名利。

当今时代,经济前进了,道德倒退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泥沙俱下,鱼目混珠,沉渣泛起。社会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人们利欲熏心,穷奢极欲,“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买官卖官,贪污贿赂,甚至欺世盗名。即便是力创文化名城和全国文明城市的善卷故里——常德,也不是一块净土。超脱功名利禄的诱惑和困扰,淡泊自守,才能任劳任怨,不计荣辱,无私奉献社会,这是时代的急迫呼唤。

善卷本来有两次机会登上帝王宝座,获得至高无上的名利,但他在巨大的名利诱惑面前,却无动于衷,果断地避让帝位,专心致志于个人修为。因此,我们只有继承发扬这种精神,重义轻利,不争名斗利,不巧取豪夺,不执迷于攀爬官位,才能以德立身,精进修为,专心做事,踏实为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充实提高自己。

善卷先生“理安于独善”,“不耻为匹夫。”他心安理得地自我修为,并不以做一个平民百姓为耻,根本没有什么功利目的,更不是为了兼济天下。他非常有规律地、充实地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种”,“秋收敛”,“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同时,他始终以自己勤劳力行之德教化帝王先民,并告诉他们只有通过劳逸结合的辛勤劳作才会有丰厚利益。同时,他还告诉人们既要学会生活,也要善待、享受生活。

古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每个人都生活在讲究效益的环境里,完全不言名利是不可能的,但不管情况如何变化,我们也不可对名过于看重,一切皆为名利。对待名利,一个最好的态度就是“君子言利取之有道,君子求名名正言顺。”

名字下面一张嘴,人要是出了名,也许并非一件幸事。而利字旁边一把刀,既会伤害自己,也可能伤害别人,小利既伤和气又碍大利。如果我们都认为个人利益就是一切,那我们就会丧失生命中一切宝贵的东西。

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看淡名利的人生态度,在面对生活时就更易找到乐观的一面。名利是无止境的,只有适可而止,才能知足常乐。只有知足的人才能看透名利本质,才能拿得起放得下,才能心境自然宽广,也才能活得轻松自然。



善德精髓

仔细思忖起来,总感觉到:无论是部落首领的官善卷,还是帝者师的民善卷,他从入世、出世、遁世、到谢世,每一阶段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古代的民本意识。

这就是善卷之德的精髓,也是善德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

善卷身体力行,先后谢绝尧舜将帝位禅让于他,并随机施教于尧舜禹,悉心教化三苗以淳朴民风,自己勤劳简朴而春种秋收,心意自得而逍遥宇宙之中。这就是善卷的民本意识的具体表现。

善卷对虞舜说:“昔唐氏之有天下,不教而民从之,不赏而民劝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静,不知怨,不知喜。今子盛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丕作皇韶之乐以愚民心,天下之乱从此始矣。吾虽为之,其何益乎?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

他通过肯定和倡导唐尧“不教而民从,不赏而民劝,天下均平,百姓安静”的民本国策;同时严正指出虞舜“眩民目,乱民耳,愚民心,乱从此始”不民本的危险。因此,他要和老百姓一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冬衣皮毛,夏衣葛,春耕秋收”。

善卷这段话难道不能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萌芽之一吗?

我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等。“民本”的基本价值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重民贵民。《左传》从国家兴亡的高度阐述了“民”的重要性,其中曰:“国将兴,听于民。”其二,爱民仁民。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爱民思想。其三,安民保民。《尚书》中云:“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善卷民本意识对中国民本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了善卷民本意识和上古社会的重民爱民思想,就有了春秋时期孔子的“恭、宽、信、敏、惠”仁爱学说,战国时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王道思想,西汉时期和贾谊的“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礼治思想。

也才有唐太宗的“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等民为邦本的思想。

也才有……

民本意识是善卷施行各种美德的出发点和目的。

只有为了平民百姓,善卷才能“尊师重贤、淡泊名利、自由无为、中庸务实、言传身教、奋发图强、襟怀坦荡”;只有为了平民百姓,善卷才能“重义轻利、重生独善、轻名务实、顺应时势、崇尚自由、勤劳简朴”;只有为了平民百姓,善卷才能“敢谏善谏、就利辞害、坚守秉性、教化帝王、教化百姓、使贪廉懦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