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将进酒》

 布鲁斯邓bdtcis 2020-03-02

Please Have a Drink

Tang Dynasty, By Li Bai

Look at the water of the Yellow river,

It comes from the sky, and runs to the sea,

But never goes back the same way.

Look at the old parents,

They sigh white hair in the mirror,

Once were black but now white as snow.

When youre satisfied,

You should enjoy that moment to the full,

Dont hold the empty golden cup

Failing the moon.

There must be a use for my talent,

Though thousand pieces of gold were cost,

But they can be earned back.

Lets butcher and then cook the sheep

And cattle for pleasure,

Now everyone should at least

Take three hundreds glass of wine.

Cen Fuzi and Dan Qiusheng, please

Have a drink, one and another, dont stop.

Let me sing a song for all of you,

Please listen attentively:

The life with beatiful music and delicious foods

Are less than you,

Willing to stay drunk long, but never get sober.  

Those ancient sages are all unknown by people,

But only those drinkers left their fame.

The king of Chen once feted people

In Daoist temple of Pingle, therere

All expensive wine for drink as your pleasure.

Why the host told us, hes lacking of money for wine,

But just go and buy the wine for us.  

Take away the rare horse and expensive leather coat,

Call your son out to exchange for wine,

Lets relieve the everlasting depression the same time.

本诗大约作于公元752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后第八年。将(qiang)进酒,请喝酒,请朋友喝酒,译作please have a drink,这翻译大致不差。从下文看,应该是李白请岑夫子、丹丘生在某个朋友家喝酒。时间是公元752年(大唐时期)。

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老朋友意外相逢,约起,下馆子,喝个小酒,叙叙旧,谈谈过去的事。或者新认识的朋友,约起喝个酒,相互了解,增进感情,以后好各自行个方便。

这样的聚会过后,也有留下文章或是诗篇的。只是李白在1268年前,跟朋友喝完酒后,留下了这首沿用乐府古体创作的《将进酒》,这一首,最有名。

另外,公元1076年,距今944年前,有宋代苏东坡,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小序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也是聚会饮酒后的作品。这一首词,也有名。在大众心中,跟李白的《将进酒》,都经常被提及。

相比五言、七言诗,我个人更偏好《将进酒》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类,写诗时不用抠字眼,读的时候不用特别去注意它的对仗和押韵。如果非要将情感的表达,压缩在对仗工整、平仄相宜、押韵整齐的短诗中,确实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诗人的苦心孤诣。这确实是高雅文化。

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奔放无拘,不喜欢被文字约束的感觉。文字的美感,应该是黄河之水,从天上滔滔不绝,大气磅礴,奔流到海。咬文嚼字,让我有种被约束的不自在感。我情愿用多些的字句,像打靶一样描述某个事实,尽量朝靶心瞄准,只要不脱靶就算(偶尔脱靶,即,离题,也不要紧),而不喜欢字字句句集中靶心。文学表达,是围猎,不是使用GPS的精准打击。

翻译时,也遵循这个原则。朴实无华,或许自有诗意。不一定非得英语水平多好。英语水平Just so so, 也可以试着翻译。词汇量有限,所知句式有限,所以不会用花俏的词语,别具一格的句式。都用its a good day today式的句子,也别有一番风味。

“人生得意须尽欢”一句,得意,一般理解为位居人臣(高位)、征战有功得到赏赐,人生三喜(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遇甘霖),等等。“洞房花烛夜,久旱遇甘霖”,倒不一定得意,心里满意、欢喜倒是真的。金榜题名时,用“得意”一词来形容,倒是很恰当。

“春风得意马蹄疾”,不是春风得意,而是科举有了功名,骑马人得意。得意一般跟功名联系在一起。“得势”才能“得意”。

王维的诗《送别》曰,“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这里可以理解为“不被重用”,或者“不被用”。

古代那些读书人(知识分子),都希望进入皇家的官僚系统,被帝国的最高长官——皇帝,赏识和重用。无法达成心愿,就是不“得意”。或者国君昏庸,无可作为,也“不得意”。

平常取得一点小成就,也可以“得意”。但我们通常会被告诫,“不要得意忘形”。这里有几层意思,可以琢磨下:你高兴,会引起其他人的嫉妒,别人会不高兴。也就是说,别人见不得你高兴,所以你“别得意”,免得引发嫉妒;另外,你别得意,有一点小成就,心就飘了,接下来必然要栽跟头。

那应不应该“人生得意须尽欢”呢?应该。

首先,我们需要有为他人的成功而高兴的雅量,要能看得见人家的好,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其次,任何大目标的达成,都是先达成了一个个小目标。前面的路不知道还有多远,又会有多苦,如果进步了一寸,就享受了这一寸的欢喜,不管最后结局如何,整个过程是快乐的,至少是苦中有乐。

如果决定要最后才笑,如果最后功败垂成,整个人生就是灰暗而痛苦的,这样的人生必定很压抑。另外,如果太苦,没有半点乐趣,大部分人很快会放弃,也坚持不到最后。

稻盛和夫在他的书里,讲了他当年做新型陶瓷研究的故事。每当取得了一点小进展,他就很高兴,以此来激励自己(告诉自己,我朝成功,又迈进了一步,值得庆贺)。跟他一起做研究的同事,却很不以为然,觉得没什么可高兴的。后来,这位同事辞职去了别的公司。而稻盛和夫,因这种“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的心态,最终搞出了新型陶瓷。他做到了。

现代的社会科学研究,也证实了“得意须尽欢”的科学性。我们大脑中有个激励机制,一旦启动,我们就能持续投入。一旦关闭,我们就会放弃。不幸的是,我们因为害怕自己“得意忘形”,而一再关闭这个激励机制,使得我们的生活变成了一场看不到尽头的苦行。

很多人沉迷于酒精和游戏,就是因为游戏刺激了我们大脑中的激励机制,让我们觉得爽。杀了一个怪兽,捡到金币和装备,得到奖励,我们的大脑分泌多巴胺,让我们觉得成就了什么。于是,一次次的刺激奖励,让我们上瘾。如果将这种激励机制,合理地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肯定会释放巨大的创造性力量。

扼杀了“得意就尽欢”,就是扼杀了“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就扼杀了生机(头脑中的激励机制)。不一定得最后做成了什么才高兴,随时都可以。

这样一些时候的共同心理特征,是心满意足。得意,抠字眼来解释,可理解为“意愿得到了满足”。佛学里用人心里不满足的状态,来定义“痛苦”。想要而不可得,痛苦。

在英文中,satisfied是“满意,心满意足”的意思。“人生得意须尽欢”,在心满意足那时(这样的时刻有很多,就不限于被皇帝赏识了,朋友相见、喜得贵子、金榜题名、种田丰收,都能带来心满意足的感觉),应该“尽情欢乐,纵情享乐”,不拘谨,欢喜到尽头,故用容易理解的enjoy (yourself) that  moment to the full来翻译这一句,是“尽情享受那一刻”的意思。英语表达里,喜欢经常对人讲“enjoy yourself”。享受你的好时光,享受你的好心情。

“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拿着空酒杯,对着月亮,这就辜负了月夜的美好。英语中fail可翻译成“辜负”,You failed my trust,可理解为“你辜负了我的信任”。故用fail来翻译“空对”。

下面几句,基本上是直译。“天生我材必有用”,翻译成了“我的天分必有用武之地”。每个人都有用处,这个无论是在东方文化中,还是在西方文化中,都是共识。西方基督教文化,特别是犹太教,认为人是上帝的特选之民,要用自己的作为来“荣耀上帝”,这是他们的文化基因。我们经常骂人,“你这个没用的东西”。“没用”用来表达失望。我们说的没用,是“你对我没用”,矮个的在篮球场上没用,踢足球有用。对此,我们的文化表达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所以,我们区分了“帅才、将才、人才、口才、文才”等。总有一方面你有用。所以,虽然人有用是文化共识,但东西方终究有别。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一句下面的内容,是诗人李白喝酒后,对他朋友的告白。请听我讲:

“美妙的音乐(钟鼓,可理解为高雅的音乐)和珍馐佳肴,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足为道,我只愿长醉不醒。自古以来,有多少寂寞的圣贤们,没有人理解他们。他们一生无所作为,人们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后人也没有记住他们的名字,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那些好饮者,留下了他们的故事和传说。”

下面有几句是跟主人说的。这时,拿上来的酒已经喝完,再要酒,主人大概说了“没钱买酒”之类的话。于是豪气干云的李白说:

“还记得当年陈王曹植,在平乐观宴请众人的事吗?千金一斗的酒,随便喝,喝到你畅快淋漓、胡言乱语、嬉笑失态为止。你为什么说没钱买酒了?只管去买酒来,我跟你一起喝。把你儿子喊出来,赶着我的五花马,拿着我值千金的裘衣,把酒买回来。我要跟你们一起,将这万古长愁,消解在酒中。”

李白在这里说的“万古愁”,指的是得不到赏识和重用的忧愁。我认为用Depression比较恰当。这不是小情小爱,个人的小确幸,而是自古以来,贤人和有才能的人,得不到赏识和重用的常态,是令所有心怀天下的人,共有的“压抑”感。王维的“君言不得意”,就是这样一种内心压抑的感情。

这种情调,一直是古代文人咏唱的对象。

古代的人事制度,就是“饱读诗与书,货与帝王家”。读书人是毛,只能附在帝王和帝国这张皮上。只有这一条出路,有这样的遭遇和感慨,不难理解。这种遭遇和感慨,是帝国时代读书人的常态。

不得不说,李白家有钱。换做杜甫,不可能写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样的诗句。思维方式不一样,对生活的态度不一样,花钱的方式也不一样。所以,李白才是李白。而杜甫是杜甫。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一句,李白的侠义和豪气,一览无余。普通人身边,有什么名贵和值钱的东西,能换酒钱呢?一般的有钱人,也不会用随身带的东西去换酒。

李白确实不一样。

******

最后,皮一下,加一道点心。

    李白式的人生三问:

问:你是谁?

答:黄河之水。

问:你从哪里来?

答:我从天上来。

问:你要到哪里去?

答:奔流到海不复回。

禅宗式的人生三问:

问:你是谁?

答:我是我。

问:你从哪里来?

答:从来处来。

问:你要到哪里去?

答:到去处去。

人在世界里沉浮。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你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我们现代人的幸运之处,就在于我们的选择更多了。只要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就不会再迷茫。

想起毛主席的词:万物霜天竞自由。一幅宏大的画卷。最后,用毛主席的词结尾: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原诗如下: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