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欣赏王勃的千古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milano1895 2020-03-02

上帝欣赏初唐诗歌了,就带走了少年天才王勃!

孟子是儒家哲学家,但孟子却提出了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叫做知人论世。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

所以,在赏析王勃的千古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王勃和他所处的初唐的时代。

初唐的早期,诗坛基本还是笼罩在南朝糜艳雕琢的宫体诗风之下,南朝的浮艳和北朝的刚劲并未合而为一。也就是说,初唐的诗风还是那种颇为红粉的宫体诗,无非是写写个人的小情感,写写好看的美女,写写春思秋悲,要么写一些应制诗,专门为帝王粉饰太平的。像初唐的虞世南等那帮诗人。

但是唐朝毕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整个时代的精神是豪放的,是清新雄健的,是具有一种青春的蓬勃的气息的。这种时代精神反映在唐诗上,就是有一种豪放的豪壮的诗风。这种诗风在南朝诗风的笼罩下,已经开始发芽,甚至要蓬勃而出。

王勃就是承接了初唐诗风的诗人。虽然他很年轻,虽然他才二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但在他短短的充满曲折的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好诗。这首就是他的代表作。这不仅代表了王勃的风格,更代表了初唐的诗风,所以让人耳目一新。因为原来都是悲悲切切的小情歌,都是繁花似锦的宫体诗,在王勃的手里,诗歌一下子就豪放开阔了好多。王勃带着初唐的诗歌,走出了红罗帐,走出了香艳迷离的宫廷(说实在的,王勃也没有机会写那些应制诗)。这种与众不同的诗风,读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离别历来是伤感的,今天携手分别,明日相隔天涯,相见也许意味着从此不见。所以中国的送别离别的诗歌中,往往充满了伤感。从诗经的杨柳依依,到宋词的执手相看泪眼,离别都笼罩着愁绪。但是作者王勃在送别朋友的时候,却完全没有伤感,而是有一种拥抱生活拥抱世界的豪情,离别不是伤感的,而是为了寻求更广阔的理想的天地。用唐人的话说,就是“功名只向马上取,才是英雄一丈夫”。所以,王勃在这首诗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青春的王勃,青春的大唐的气息。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风格阔大雄浑。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点明离别的主题。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是这首诗的诗眼,同时又是境界最为广阔的地方。在历代的离别诗中,显得鹤立鸡群。这是一种乐观豁达的情感。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要理解这句话,就要理解这个典故的来历。这讲的是战国时期的道家哲学家杨朱的故事:有一次杨朱邻居家的一只羊逃跑了,请他派仆人出去帮忙找,但是岔路太多没有找到。后来杨朱有一次外出,来到了一条四通八达的路面面,一时不知道往哪里走,想起了邻居丢羊的事情,就情不自禁的哭了起来。这杨朱哭的是什么呢?哭的是无路可走的悲哀,哭的是自己迷茫的人生。但这里,王勃完全没有杨朱的悲伤,他认为,自己和朋友处在最好的时代,条条道路都能通向成功,所以在临别的时候,没有必要像杨朱那样痛苦,也没有必要像魏晋时代的阮籍一样,到了穷途就痛苦而返。这个时代留给人们的,是无穷无尽的机会,只要奋斗,就有通向成功的道路。根本都没有必要在离别之际,凄凄惨惨戚戚。

年轻的王勃,年轻的大唐。连送别都变得如此豪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