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题8】白令海峡(2017全国2卷37题)

 地理学社 2020-03-02

地理教研是谈老师新申请公众号,原有公众号“谈老师地理课堂”公众号内容将陆续迁移到这里,如果图片中出现水印如“谈老师地理课堂”、“谈老师地理工作室”、“谈地论理”,均为本人曾使用过的公众号名称。

 

试题呈现

白令海峡(图7)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8分)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4分)

(3)有人提议在建设白令海峡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10分)

信息解读

01

白令海峡(图7)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

描述了白令海峡的宽度较大,结合第(1)问设问可知,白令海峡宽度大使徒步穿越十分困难。水深,两侧为山地,结合第(3)问可知这显然增大了建设跨海大桥的难度;

02

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

这里有个冰期,那么冰期对于海平面有何影响呢?

印第安人

冰期

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两次冰期之间唯一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

寒冷的冰期极地及高山区广泛形成大面积的冰盖和山岳冰川。由于水分由海洋向冰盖区转移,大陆冰盖不断扩大增厚,引起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所以,冰期盛行时的气候表现为干冷。

这段知识如果学生陌生的话,有没有什么办法推出呢?我们留待下句解读。

03

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

据题意,冰后期温度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逆向推理,冰期呢?水分更多以固体冰川存在于中高纬度及高山上,那么海平面就会下降!

往前看那句“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确切的讲,此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是陆地相连,注意是陆地,不是你想象中的海冰!这样就合理了,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结合第(1)问设问,我们知道,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相对温暖的时期,白令海峡充满了海水,我们不再具备徒步穿越的陆地条件,即便是冬季结冰,也难以穿越呀。

人类的进化路线图

如果以前不是陆地,是海冰,印第安人能过,现代人为什么就不能过?

只有这样推理,结合第(2)问设问,我们才会明白,印第安人是夏季过去的!因为夏季,白令海峡也没有海水,是陆地相连!

为啥难以跨越呢?我们需要结合图来看。

04

区域图首先看经纬度,北极圈穿越,纬度高,其结果有二:气候寒冷;冬半年白昼时间短,可能会有极夜。你要徒步穿越,不是游泳过去,自然要选在有海冰的季节,那么必定是冬半年,夏半年就难说有冰了。问题来了,冬半年白昼时间短,徒步以现在健步走的速度来说,一小时6公里左右,冬半年这里白昼时间这么短,等夜幕降临,将是漫长的黑夜和寒冷刺骨的气候,如何穿越?此为纬度延伸信息。

05

35—86千米,这个距离很长,相当于两个全马距离,即便是现在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也需要4小时20分左右,一般人跑不了那么快吧?注意,这里荒无人烟,图中没有赛事补给呀,你说难不难?

图为2011年柏林马拉松帕特里克·马考创造世界纪录,这装扮多轻便!

顺便厚着脸皮植入本人参加半马照片

06

除了气候寒冷,距离长,你觉得这里离北极这么近,会不会有寒冷刺骨的北风?不仅有北风,北风还很大!看图,两侧山地,中间海峡,让我们自然想到“狭管效应”,加剧风速。这就是解析材料信息和地图信息。

07

还有吗?看图,图中有哪些文字?亚欧大陆,美洲大陆,高考题嘛,总是要“犹抱琵琶半遮面”,亚欧大陆那侧是西伯利亚,苦寒之地,美洲大陆那里是阿拉斯加,也是苔原和冰原,荒无人烟;还有个两大洋,太平洋,一会说;为啥要标注阿留申群岛呢?不标注不行吗?讲白令海峡跟它有什么关系?


西伯利亚,沙皇时代流放犯人的地方

没有平白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句话用在高考题上,你就品出什么来了。

08

阿留申低压,没错,鲁教版必修一第42页,从高一到高三,必修一我婆婆妈妈一遍遍重复的快神经质的页码。

阿留申低压控制下,多暴雪天气,更使徒步跨越变得困难无比。

到这可以想象一下啦,穿着巨厚的保暖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有补给,留给你的穿越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顶着寒风,冒着暴雪,孤立无援……

长路漫漫无尽头

设问解析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8分)

有答案了,剩下的就是组织了。

答案

白昼短(或近极夜),极为寒冷,(受低压控制)多暴雪,(海峡狭管效应)风速快。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4分)

解析

印第安人当然明白冬季穿越的困难,既然冰期海平面下降,陆地相连,当然选择夏季(暖季)穿越。之所以出现一个暖季,是因为夏季是温带四季分明划分四季的产物,此地纬度高,夏季无炎热之感,谓之暖季。在冰川全盛时期,亚洲东部冰雪覆盖面较大,食物来源较少,动物为了寻找食物,沿着白令海峡向美洲大陆移动,夏季气候温和,食物丰富,动物和植物较多,适合人类生存。

答案

夏季(暖季)。(当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陆地相连,夏季(暖季)较温和,利于通过。

(3)有人提议在建设白令海峡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10分)

解析

其实这个设问是有所限定的,没有去探讨要不要造桥(必要性),只是在经济上为何不可行?

一是工程量大。35~86千米,即便选最窄的地方,这工程量也不小了。

二是技术标准高,抬高了工程难度和造价。这地方就用上太平洋和白令海峡这几个字了,白令海峡地处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附近,而且靠近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对桥梁防震要求高;海域有海冰季节性结冰、融化,对桥梁结构要求高。

胶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48公里

二是技术标准高,抬高了工程难度和造价。这地方就用上太平洋和白令海峡这几个字了,白令海峡地处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附近,而且靠近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对桥梁防震要求高;海域有海冰季节性结冰、融化,对桥梁结构要求高。

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海冰巨大的破坏力来自哪里?

海冰与海啸、风暴潮、灾害海浪和赤潮并称为海洋5种主要灾害,海冰素有“白色杀手”之称。

海冰破坏力的主要形式是海冰在风和海流的作用下产生推力。有些海上建筑在冰冻时会倒在海里,就是海冰巨大推力造成的。海冰融化时的风险更大,大量浮冰会破坏作业船舶及海上建筑,对船舶的安全航行也有很大威胁。

漂浮在大洋上的巨大冰块和冰山的撞击力大小与冰块的大小和流速有关。比如一块6平方千米大、1.5米厚的大冰块,在流速不太大的情况下,撞击力就可以达到4000吨,足以把石油平台等大型海上工程建筑撞翻。

除了撞击力,海冰膨胀时造成的“胀压力”,对港口和海上船舶的破坏也不可小觑。我们都清楚,在4℃以下,水随着温度下降,体积反而会增大。杯子中的水结冰后,往往可以把杯子胀裂就是这个原因。海水也一样,一般以-2℃为分界,气温下降就会引起海冰的体积膨胀。当海水温度降到-1.5℃时,1000米长的海冰就能膨胀0.45米。海冰的这种膨胀力特别惊人,能把被冰冻住的船体挤压变形,使船舱破裂进水,甚至破坏港口、码头和海上的军事设施。

解析

三是工程施工难度大。

外在施工环境:纬度高,气候寒冷,夏季才适合施工,但暖季很短,决定了施工期短。

施工需要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哪里去弄?刚才讲两侧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均是荒无人烟,苦寒之地,莫不是要从俄罗斯东欧地区或者美国本土去运?那价钱高了去了。所以基础设施差,建筑材料运输困难,费用高。

从俄罗斯这一侧运输距离很长


施工还需要工程技术、施工人员,可想而知这个施工环境是多么恶劣,气候寒冷,暴风雪,寒风刺骨。谁会愿意在这里干活呢?加薪也很难招呀,所以人工费用高。模拟题考施工人员面临的困难的题不少了。

答案

(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对桥梁防震要求高;海冰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大桥长度(跨度)大,施工难度大;(建筑材料等)运输距离长,基础设施差,运输费用高;气候极端,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对材料性能要求高,人工费用高。

参考资料:

2017年全国2卷37题;

百度百科,冰期;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7-11/28/c_136778564.htm

作者:铥铥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