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树山书法 构思奇巧 情景交融的千古绝唱

 昵称33569052 2020-03-02
王树山书法 构思奇巧 情景交融的千古绝唱--泊秦淮七言绝句赏录

王树山书法原文

泊秦淮 唐代: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王树山书法 构思奇巧 情景交融的千古绝唱--泊秦淮七言绝句赏录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六朝至唐代, 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王树山书法 构思奇巧 情景交融的千古绝唱--泊秦淮七言绝句赏录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感怀诗。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显贵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已成了奢靡生活的代名词。多少王朝建都于此,而兴与衰总是呼应的存在着,繁华的背后,它也见证了无数的灭亡。晚唐诗人杜牧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想到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统治集团腐朽昏庸,藩镇拥兵自重,边患频繁,社会危机四伏,大唐帝国百孔千疮,唐王朝前景渺茫,感到无限忧伤。于是写了这首诗,借古讽今,短短28字, 可谓千古绝唱,诗中精品 。首句写景,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锤炼精当,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王树山书法 构思奇巧 情景交融的千古绝唱--泊秦淮七言绝句赏录

首句写景色荒凉,已为“亡国恨”钩魂摄魄。这首诗中的第一句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很引人注目。“烟笼寒水”,水色碧,故云“烟笼”。“月笼沙”,沙色白,故云“月笼”。下字极斟酌。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王树山书法 构思奇巧 情景交融的千古绝唱--泊秦淮七言绝句赏录

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

王树山书法 构思奇巧 情景交融的千古绝唱--泊秦淮七言绝句赏录

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秦淮夜景,美不胜收,淡雅无双。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很强。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

王树山书法 构思奇巧 情景交融的千古绝唱--泊秦淮七言绝句赏录

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统领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王树山书法 构思奇巧 情景交融的千古绝唱--泊秦淮七言绝句赏录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三四两句,诗人借典,抒发了自己的忧思。“商女”指的是以卖唱为生的歌女们。“后庭花”是南朝后主陈叔宝所作,原名为《玉树后庭花》,此曲成后,他终日以之与后宫美女们寻欢作乐,沉迷声色,终导致灭国,故而《后庭花》也被看做是亡国之音。

王树山书法 构思奇巧 情景交融的千古绝唱--泊秦淮七言绝句赏录

三四句推原亡国之故,妙就妙在对所闻亡国之音的感叹,索性用“不知”二字,将“亡国恨”三字扫空,文心幻曲。在这迷离的月色下,诗人乘着一条小船,游荡在秦淮河上,清风拂面,十分惬意。然而平静的月夜之中,诗人的内心却不平静,秦淮河边,酒家林立,明亮的灯火映照的天空犹如白昼,酒楼中传来阵阵歌舞乐声,王孙贵族们在此一掷千金,只为博得一笑.对于危机四伏的唐王朝,他们毫不在意。诗人见此情景,黯然神伤,内心担忧不已。

王树山书法 构思奇巧 情景交融的千古绝唱--泊秦淮七言绝句赏录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王树山书法 构思奇巧 情景交融的千古绝唱--泊秦淮七言绝句赏录

“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诗人在这里说商女们不懂亡国之恨,其实,指的是那些前来寻欢的贵族王孙们不懂亡国之恨,他们只自己沉浸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之中,对国家动荡与人民疾苦全然不关心,甚至以亡国之音来作乐。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一些所谓的上层阶级的讽刺之浓以及内心中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心和忧虑。

王树山书法 构思奇巧 情景交融的千古绝唱--泊秦淮七言绝句赏录

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贵显达。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吸取教训,必将自蹈覆辙,后果不堪设想。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

王树山书法 构思奇巧 情景交融的千古绝唱--泊秦淮七言绝句赏录

这首《泊秦淮》,开头的景色描写朦胧雅致,全诗抒发的感情深刻真挚,表达了诗人对贵族官僚腐朽奢靡生活的讽刺和不满,振聋发聩,是“千古绝唱”。表达了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的隐忧,同时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空虚的灵魂,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王树山书法 构思奇巧 情景交融的千古绝唱--泊秦淮七言绝句赏录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以七言绝句著称。

王树山书法 内容源自网络 请书友鉴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