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力:书法上,一个难以说清,又绕不开的话题

 名医祖传秘方 2020-03-02

引言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深受其影响的还有韩国、日本,他们很多书法家还在用汉字来创作。

历代书法家中,日本最推崇有两位:唐代的颜真卿、明代王铎!

王铎,明代行草集大成者,他的书风对日本影响很大,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称“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

笔力:书法上,一个难以说清,又绕不开的话题

王铎在崇祯年间作品

王铎本是崇祯皇帝东阁大学士,明朝灭亡后,后有担任予清代的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也就是大家所说“贰臣”!

出任清朝高官后,王铎书法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作品再也看不见了扛鼎之力和奋发之气的笔力,估计也是内心痛苦和挣扎,在笔力上体现吧!

笔力:书法上,一个难以说清,又绕不开的话题

王铎在清代顺治八年的作品

同一人的作品,差别这么大,关键还在两个字“笔力”,今天和大家一起谈谈书法笔法中,最难描述的、又不得不说的“笔力”!

笔力:说不清,绕不过的话题

古人判断作品的好坏,笔力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惟见笔力惊绝耳(王僧虔)

笔力,体现是书写的力道,力道是书法各种知识、技术上最难用文字说明的关键方法。

如果没有一定的训练,不会看的懂书法的力道;看不懂力道,就很难理解书法的堂奥!

一个笔画有没有力道,并不是看笔画的粗细、长短、大小而已,不是笔画粗就有力,笔画细就没有力,没有这么简单!

笔法有没有力道,要看是不是中锋,运笔的速度是否恰当,墨和纸张的结合关系是否合适;

如果没有练过书法,或者不明白其中的技术关键,要看出笔画的力道,并不是那么容易!

一个字有没有力道,以及力道如何表现,非常复杂,其中牵涉到笔画间的配合,包括长短、粗细、快慢、大小等等,也包括了字体结构,字形特色等等,要看出这些元素,只有通过细读书法本身,并不断比较、分析、研究,才能慢慢看出一点门道!

形容笔力词汇很多,包括什么“生命之力”,“技巧之力”,“悟性之力”,可惜都是词语堆砌,让人依旧摸不到头脑!

不管如何,让我们尝试从笔画的力道开始理解。

有力、无力

作为书法史上难得一见的长寿书法家,文徵明的书法功力是不容置疑的,文徵明曾经自述每天写千字文一通,是非常努力的书法家,同时他又非常长寿。

如果从奋发努力于书法的十八九岁开始计算,他一辈子的书法生命接近七十年,所以他的书法不但有个人的面貌。而且功力之深厚也很少有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

事实上,文徵明的小楷的成就可以说独树一帜,即使小楷最受推崇的赵孟頫,还是自以为书法比赵孟頫高明的董其昌,都不一定比文徵明的成就高。

笔力:书法上,一个难以说清,又绕不开的话题

文徵明的是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这里举例的书法,文徵明的字是大字,每个字写不小10cm,要写这么大的字,没有高明的书法和精湛的功力都是很难写好的。

而赵孟頫《赤壁赋》、王羲之《兰亭序》的字,顶多只有2.5cm而已,可见写大字的力道,不一定比小字来的大,大字的力道表现,也不一定比小字明显,书法力道的难于理解,可见一斑!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形?

答案就在中锋和速度,文徵明的笔法由于受到毛笔的影响,所以转折非常硬,他的笔画时在毛笔笔尖尚未完全转好方向,就太快写下一笔,所以力道无法完全传达到纸面上,毛笔与纸张的接触不够“垂注”,笔画的力道显得薄弱。

书法力道的表现,和毛笔、纸张的之间的搭配是否适当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搭配不适当,就不容易写出适当的风格!

一般人看书法,往往会局限于写字的技术,然而字体的风格和技术虽然相关,但是毛笔、纸张往往会限制书写技术的发挥!

文徵明《梅花诗》中的某些特点,就是毛笔不恰当造成的,由于文徵明的功力深厚,所以毛笔纸张不搭配的情形下,仍然可以有很好的表现,大概也验证了“善书者不择笔”的说法!

笔力:书法上,一个难以说清,又绕不开的话题

文徵明的《梅花诗》节选

但是如果有恰当的毛笔和纸张,一定会写更精彩!

包括启功先生,所有的毛笔都是定制,这里就不说笔庄名字了,避免有打广告的嫌疑!

千万不要被高手不需要好笔忽悠了,这种错误的观念是害人害己!

笔力:书法上,一个难以说清,又绕不开的话题

赵孟頫的“是”

赵孟頫“是”字的力道,可以从笔画的钢劲看出来,他笔笔中锋,运笔的速度很快,短横画是下笔就到位,立刻再往回弹,笔尖形成映带下一笔迅速、准确移动,长横画也是快速运笔,笔画长而有力,即使细如游丝,用笔的力道也很强劲,没有准确的笔法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字,没有很好的毛笔,也写不出这么精彩的笔法。

笔力:书法上,一个难以说清,又绕不开的话题

王羲之的“是”

王羲之的'是”字与赵孟頫不同,王羲之用的都是实笔,因此笔画更加厚重,加上映带的对照,整个字的力道和外形相当契合。

但所列举的“是”为例,还是看出来,在书法力道的掌握上,和王羲之、赵孟頫比较,文徵明的力道还是最弱的!

这里和大家聊聊一个公案:

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中说,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用退锋的毛笔所写,其实这是错误的!

从“神龙半印本”的唐摹《兰亭序》,可以很清楚看出来许多笔画的细微的游丝,只有一根毛在纸上映带,并产生了非常精彩的笔法呈现,没有好的毛笔,不可能写出这么细致的笔划!

笔力:书法上,一个难以说清,又绕不开的话题

兰亭序 单字放大版

而赵孟頫之所以会认为《兰亭序》是用退锋的毛笔写的,原因在于他的临摹、研究的《兰亭序》是石刻版本,石刻没有办法表现出极为细致的墨迹笔法,很多地方都被省略了,因此看起来像是用退锋的毛笔写的。

现代的照相、扫描、印刷技术非常发达,许多原件放的版本帮助我们看到以前所看不到的细节,对书法的认识、理解也可以达到以前达不到的境界,应酬我们学习书法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固守古代的观念!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书法,不要以为古人的观念是绝对正确的、

而最正确的方法,应该从书法本身去研究、理解、而不是以古人的书法为定论!

粗细

书法力道的表现并非以粗细为指标,而是要看笔画的质感。凡是中锋用笔的笔画,加上适当的速度,就会有力道;如果不是中锋,书写又没有速度,就不会呈现力道的强劲、雄浑。

形容笔力的词语,一般会用“或重如山崩,或轻如蝉翼”、”虽细入发丝需全身力到“等句子。

这里看两个例字:

“骤”的笔画虽然粗,却不臃肿,体现了或重如山崩的感觉。

笔力:书法上,一个难以说清,又绕不开的话题

赵孟頫的“骤”字

再看“虽细入发丝需的全身力到”,“悲风”的笔画有些细到像游丝,却如刚强到像钢丝,仿佛可以切开纸面,这样力道的表现,只有笔画保持中锋才可能做到!

笔力:书法上,一个难以说清,又绕不开的话题

赵孟頫的“悲风”

'骤“、”悲风“的粗细相差数倍,但同样都表现力道的强劲。

笔力:书法上,一个难以说清,又绕不开的话题

王羲之的“观”字

王羲之“观”的笔画相当重,但整个字却极为挺拔,从那些长的笔画还可以看出来,除了长之外,还有力道大小、方向、形状的变化,注意每个长笔画最后的结尾部分都收笔形成小圆,这种写法增加了笔画的浑厚的质感,并且积蓄力量,以便改变笔锋的返现,继续下一步的书写。

笔力:书法上,一个难以说清,又绕不开的话题

王羲之的“仰”字

王羲之的“仰”字笔画非常细,由于侧锋下笔,人字边出现“贼毫”,这里在笔尖稍上方的笔毛没有完全贴合毛笔,在侧锋运笔是出现的痕迹,侧锋也就是偏锋,原本会出疲软的笔画,但注意王羲之在笔画终端的的回锋处理,毛笔向笔画的反方向收笔,笔画的形状被修正为成中锋的样子,所以力道依旧非常挺拔,回峰是整理力道、笔毛的重要功夫,所以“仰”字的右半部可以以完美的中锋运笔。

速度

笔力与速度,有没有关系呢?

有关系,但不是写的越快,笔力就越遒劲!

遍览古今优秀书法作品,无一不是书家通过对行笔速度的准确、巧妙、见微知著、多变而微妙、精致而灵性的把握与控制来实现的。

行书的书写速度比较快,但快慢是相对的,不同的书写者会有不同的速度,如果你仔细看看网上的视频教程,每个书法家行书速度,都不一样,有的飞快,有的龟速,而且不断用“画”的方式修饰行书笔画的特色,有的还时不时地“补笔”,把行书的出锋、游丝、映带补画出来,如果不明白什么正确的笔法,很容易被这些示范所影响,而养成了许多坏习惯!

基本上,不管楷书、行书、草书。正确的书法笔画都应该一笔而成,其中的快慢、粗细、大小、形状、力道、转折的种种变化,都应该在“一笔写过”的原则下完成!

笔力:书法上,一个难以说清,又绕不开的话题

赵孟頫的“一笔写过”

要“一笔写过”,而又能表现出快慢、粗细、大小、形状、力道、转折,就必然需要在一笔之中,表现出各种的变化,其中的复杂技巧,当然不是单纯的飞快可以承担的。

再者,行书的速度还受字体风格、大小、毛笔、纸张种类的影响,因此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但无论如何,行书速度的快慢都以能够表现出适当的笔法为原则。

以赵孟頫为例,他是已知书法家运笔速度是最快的,他的起笔和运笔速度都非常快,再加上长短笔画的搭配,轻重的变化,而且他的运笔在某些地方几乎是“瞬间弹跳”,这种写字功夫几乎可以说是一种绝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