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蜂户,关于蜂种选择,你真的做对了吗?戳进来!

 饮膳道人 2020-03-03

在蜜蜂养殖生产中,蜂种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同蜂种有着不同的生产性状。针对蜂种选择问题,近日,陕西省蜂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榆林市草原工作站站长刘新宇,对养蜂户提出以下建议。

一、认识蜂种

目前,我国养蜂户所饲养的蜂种,不外乎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蜂农俗称土蜂和洋蜂。养蜂户应根据自己的饲养地点、饲养方式等因素决定饲养品种,一般情况下,在山区定地养蜂,较适宜养殖中蜂;转地规模饲养户,适宜饲养西方蜜蜂,但也有定地饲养西方蜜蜂和小转地饲养中蜂情况,不管何种饲养方式都要因地制宜。

1、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东方蜜蜂分布在中国的亚种,分布范围广,类型较多,如北方中蜂、阿坝中蜂、海南中蜂等,一般分布在高海拔、高纬度地带中蜂体色偏、体格较大;分布在低纬度地带的中蜂体色偏黄,中蜂相对西方蜜蜂嗅觉灵敏、飞行敏捷,善于利用零星蜜源、不采树胶、抗螨力强,但也存在分蜂性较强、易飞逃、抗巢虫力弱、易感染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病。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对各地的气候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我国植物长期协同进化,其生态功能是其它蜂种不可替代的。

2、西方蜜蜂,一般分为欧洲类型(欧洲黑蜂、意大利蜂、卡尼鄂拉蜂、高加索蜂、喀尔巴阡蜂、克里米亚蜂、马其顿蜂等)、非洲类型(突尼斯蜜蜂、海角蜜蜂、塞内加尔蜜蜂、东非蜜蜂、埃及蜜蜂等)和中东类型(塞浦路斯蜂、叙利亚蜂、安纳托利亚蜂、波斯蜂等),而我国养蜂生产中所饲养的大部分为西方蜜蜂欧洲类型,也有喀尔巴阡蜂和东北黑蜂,还有部分蜂农专注生产浆蜂。

(1)意大利蜂。原产于地中海地区,是我国最早引进饲养且饲养最普及的蜜蜂品种,同时意大利蜂在世界各地长期饲养也产生了不同的地理亚种,如美意、澳意等,原产地体色为黄色,工蜂腹板黄色,第二至第四节腹节背板前缘有黄色环带,体长12~14毫米,蜂王产卵力强,工蜂分泌蜂王浆多,哺育力强,分蜂性弱,能维持强群,善于采集持续时间长的大蜜源。

(2)卡尼鄂拉蜂。原产于巴尔干半岛北部多瑙河流域,在我国杂交应用,体格大小和体型与意大利蜂相似,腹板黑色,体表绒毛灰色,分蜂性强,蜂王产卵力较弱,不易维持强群,节约饲料。同时,也存在性情较温驯,定向力强,不易迷巢,抗幼虫病能力强等特性。还有卡尼鄂拉蜂采集力强于意大利蜂,善于利用零星蜜源,是生产蜂蜜中较为理想蜂种。

(3)喀尔巴阡蜂。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与卡尼鄂拉蜂相似,但腹部较卡尼鄂拉蜂细。喀尔巴阡蜂比卡尼鄂拉蜂更温驯,越冬性能更强,更节省饲料。

(4)高加索蜂。原产于高加索和外高加索山区,气候温和,冬季不太寒冷,春季蜜源植物丰富,夏季较热,无霜期较长,繁殖力强,性情温顺,采集力强,喜爱采胶 。

(5)欧洲黑蜂。原产于西欧至东欧的北部,易受光惊慌,性情不够温顺,春季生产较慢,杂交后的后代性格凶暴,易感染幼虫病和遭受蜡螟为害。但越冬性能好,采集力强,节省饲料。

(6)东北黑蜂。主要分布在黑龙江饶河一带,是原苏联远东黑蜂和卡尼鄂拉蜂的过渡类型,还混有高加索蜂和意大利蜂的血统,是在闭锁的自然环境里,通过自然选择与人工培育的优良蜂种,腹节背板黑色,绒毛灰色,蜂王产卵力强,春季生产快,采集力强,耐低温,性情温和,抗病抗逆性强。

(7)浆蜂。是我国养蜂户在蜂群中选择产浆性能较好的群体,再通过反复选育而培育出来的王浆高产品种。

二、蜂种选择

1、品种选择。对中蜂的选择,一般建议饲养户尽可能选择本地中蜂,一是本地中蜂对当地自然条件较为适应,也能和蜜源植物长期协同进化;二是避免跨地区引种带来的各种问题,特别是避免疾病的传播。

2、西方蜜蜂品种选择。西方蜜蜂生产中一般采用杂交蜂群,对于杂交优势的利用,国内外已做了大量的试验,也选出了不少优秀的杂交组合,如徐祖荫等在贵州通过试验比较,得出东北黑蜂与浆蜂品种表现较好,适于我国南方推广;霍增亮等通过对意大利蜂、卡尼鄂拉蜂、高加索蜂等蜂种进行杂交组合试验, 得出意大利蜂与卡尼鄂拉蜂及高加索蜂杂交种均表现出明显高于意大利蜂的生产性能。但当前大多数养蜂户采用引进蜂王或本场择优育王,利用杂交工蜂用于生产,由于对选择的父本和母本性能不是很清楚,加之交配隔离条件差,所以出现蜂群之间差异性大、优良性状表现不稳定等情况。为此对养蜂户提出以下建议。

(1)以采蜜为主的转地蜂场宜选择意大利蜂与卡尼鄂拉蜂,或喀尔巴阡蜂、高加索蜂杂交组合,一般以意大利蜂作母本,有利于繁殖;

(2)以采蜜与取浆为主蜂场,应加入浆蜂血统或饲养浆蜂;

(3)北方定地饲养户不宜饲养纯意大利蜂,宜饲养喀尔巴阡蜂为主的杂交组合或东北黑蜂。北方寒冷地区宜引进抗寒蜂种,如卡蜂、松丹1号等。

3、引进品种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地域条件与生产目的合理引种,任何一个品种的蜜蜂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蜂种的表现与饲养地的气候、蜜源及管理方法密切相关,所有养蜂者尽可能引进适合自己的蜂种。

(2)对新引进品种要认真观察养护,不宜立即取代原饲养品种,要经过一定的饲养周期,观察是否适应当地气候、蜜源条件,然后再作取舍,这样才能保证引种效果。

(3)定期有计划换种。生产场一般每年换蜂王1~2次,定期换种以防止近亲交配导致杂种优势退化。同时,良种蜂王应精心饲养,保证蜜粉饲料充足。

(4)注重区域协作。由于蜜蜂交配飞翔半径较大,区域内蜂农应加强合作,制定统一换种计划,既有利于提高引种效果,又能降低引种成本。

作者简介

刘新宇,陕西省蜂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榆林市草原工作站站长,长期从事中华蜜蜂保护利用、授粉昆虫、草原保护与建设等方面工作。编著《熊蜂的人工繁育与授粉应用》《中蜂保护与高效养殖》等书籍,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