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苏秦与张仪的雄辩与谋略(上)

 雄关漫道111 2020-03-03

战国的纵横家中,最著名的是苏秦和张仪,这两位都是鬼谷子的得意门生,在战国时叱咤风云,名声显赫。苏秦倡导和实施合纵的战略,张仪则谋划和推行连横的计策。从策略上看,合纵是“合众弱而抗一强”,重点在于抗拒强国对弱国的兼并;连横是“事一强而攻众弱”,旨在迫使弱国协助强国进行兼并。从当时的地理位置上来看,合纵主要是南北的联盟,即以魏、赵、韩为中心,南连楚,北连燕、齐;连横主要是东西方面的缔约,既可以东连齐,也可以西连秦。根据《战国策》记载,苏秦与张仪是同门师兄弟,《史记》也有同样的说法。但有另一种观点反对这一说法,认为:把苏秦与张仪说成是同门师兄弟,这与史实不符。主张这种观点人分析说,虽然《战国策》记载张仪与苏秦是相对立的一纵一横,互相著文攻击对方。司马迁受此影响,在《史记张仪列传》中将张仪和苏秦列为同时代的人,甚至还说在苏秦发迹后,张仪受苏秦激励而入秦,又记载张仪之死在苏秦之后,这些说法都与史实不相符。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和张仪同时代的是公孙衍、惠施、陈珍等人。苏秦是张仪死后才在政坛上初露头角的。在纵横家中张仪显然是苏秦的前辈。《史记》记张仪的年代基本正确,但却把苏奏的经历提早了约三十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受此影响,致使张仪事迹含混不清。不过,主张这一观点的人,也能拿出有力的证据。学术界比较赞同的说法还是苏秦与张仪同处一个时代。

细说苏秦与张仪的雄辩与谋略(上)

苏秦画像

我们先看看苏秦的巧妙的合纵之术,然后再看看张仪精彩的连横方略。

早先,苏秦曾劝说秦惠文王采纳他的策略,可是,秦惠文王没有接受他,苏秦失败了,但是,苏秦并没有放弃,而是苦读姜太公的《阴符》谋略书,经过揣摩演练,其纵横辩术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他改变政治策略,由“连横”改为“合纵”,到赵国游说赵王,他的游说辩辞堪称经典,其见解独到,条理分明,说服力极强,《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对此有精彩的记述。

苏秦从燕国游说到赵国,继续实施它的合纵联盟计划。苏秦见了赵王,他投其所好地夸赞赵王,抓住时机贬评前臣,并表达其竭诚尽忠的态度,他对赵王说:“天下的卿、相,以及布衣百姓,没有人不赞扬大王主持正义的行为。他们历来都愿意聆听大王的教诲,为大王献忠心。然而,奉阳君李兑却嫉贤妒能,使大王不能真正执掌国家大权,宾客受到排斥,游说之士都不敢来向大王敬献忠言。现在奉阳君已死,大王从此可以亲近士民了,所以,我敢于前来进献忠言。”

紧接着,苏秦巧妙地提出他的联盟建议:“我为大王着想,觉得没有比让国民安定闲适、排除扰乱更重要了。而国民安定的根本在于选择友好邻邦,能够得到友好的邦交,国民就能安定;不能得到友好的邦交,国民将永不安宁。”苏秦结合邻国的事例说:“齐国和秦国是两个敌对的国家,国民就不能安定。秦国进攻齐国,国民不能安定;齐国进攻秦国,国民也不能安定,所以,国君如算计别的国家,进攻别的国家,常常口出恶言,与别的国家断交,望大王千万谨慎,切勿讲这样的话。”

苏秦感觉到与赵王的心理距离缩短了,就故作神秘地说:“请屏退左右,让我说说合纵、连横的利弊。大王若能听从我的忠诚建议,燕国定会献出毡、裘、狗、马等好地方,齐国定会献出海边产鱼、产盐的好地方,楚国定会献出云、梦二泽及盛产桔、柚的好地方,韩国、魏国都会献出封地和汤沐邑,而您的贵戚、宗亲都可以接受封邑。接收封邑的实惠,乃是五霸覆军擒将所追求的目的,而贵戚封侯,也是从前商汤放逐桀,武王讨伐纣才争得的结果。现在大王毫不费力,即可得封地的实惠,又可使贵戚封侯,这是我为大王考虑而寄希望于大王的。大王若与秦国结交,秦国一定会入侵韩、魏两国;大王若与齐国结交,齐国一定会入侵楚、魏两国。魏国被入侵,它就会献出河外之地;韩国被入侵,它就会献出宜阳。献出了宜阳,则通往上党之路被切断;献出了河外,则去上党的路不通;楚国被入侵,则无后援。对于去上党之路的不同,或被切断,以及失楚而无援,大王是不可不深入考虑的!”

细说苏秦与张仪的雄辩与谋略(上)

苏秦(剧照)

苏秦继续分析强秦的严重后果以及赵国的处境:“秦国攻下轵道,则南阳危急;劫持韩国,包围两周,则魏国会自行削弱;占领卫地,夺取淇水之地,则齐国就会臣服。秦国称霸于山东六国的愿望既已实现,就必然出兵进攻赵国。秦军渡过黄河,跨过漳河,上据番吾,则必将陈兵叫阵于赵都邯郸城下。这就是我之所以为大王担忧的啊!现在,山东六国,赵国最强,赵国有土地方圆二千里,兵士数十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供十年;西有常山,南有黄河、漳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国本是个弱国,不必害怕。再说,在诸侯中,秦国最害怕的就是赵国。但是,秦国不敢出兵进攻赵国,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害怕韩、魏两国抄他的后路。这样,韩、魏两国实际是赵国南面的屏障。秦国要进攻韩、魏两国则不然;韩、魏没有名山大川阻隔,慢慢加以蚕食,一直可以逼近他们的国都;韩、魏两国不能对付秦国,就一定会向秦国屈服。韩、魏屈服于秦国后,秦、赵两国就无韩、魏作屏障隔开,赵国的祸患势必难以避免。这就是我之所以为大王担忧的啊!”

苏秦说到此,把话锋一转,开始为赵王鼓劲,并在鼓劲中提醒赵王,伺机提出他的合纵的主张:

“我听说,尧帝连三百亩的小地盘也没有,舜帝连尺寸小的地盘也没有,竟成为天下的明主;禹帝连百人小的村落也没有,竟成为诸侯的大王;商汤、周武王的士卒不满三千,战车不过百辆,最后居于天子之位。这都是因为他们真正得到了精妙的方略。所以,英明的国君,对外能预料敌国的强与弱;对内能估计士卒的多与少,以及大臣的贤与不贤。不必等到两军在战场上相遇相拼,对胜败、存亡的关键就已了然于胸。怎么能够因众说纷纭就不明是非,就糊里糊涂地去决定事情呢?

“我拿各国诸侯的地图来察看,发现诸侯的土地要比秦国大五倍,估计诸侯的兵力要比秦国多十倍。若赵、魏、韩、楚、燕、齐六国团结一致,共同进攻秦国,秦国一定会灭亡。现在六国却要被秦国消灭,要共同讨好秦国,屈服于秦国。要知道,灭掉秦国,或被秦国灭掉;让秦国屈服,或屈服于秦国,这怎么能够同日而语呢?

“那些主张连横政策的人,都想割让诸侯的土地来与秦国讲和。既已与秦国讲和,他们就可以高筑台、榭,美化宫室,倾听悦耳的音乐,品尝美味佳肴,前有舞乐,后有美女,既有娇声,又有媚态。当秦祸突然来临时,他们却不与诸侯共忧。所以,主张连横政策的人,日日夜夜专拿着秦国威势来吓唬诸侯,要诸侯割地给秦国,这都是为了他们的私利,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细说苏秦与张仪的雄辩与谋略(上)

苏秦画像

最后,苏秦全面提出他的合纵方略:

“我听说,英明的国君不怀疑别人,不听信谗言,而是抵制流言蜚语,堵塞结党营私之门。因此,为了提高国君的威望,扩大国家的领土,加强军队的实力,我要向大王效忠。我为大王考虑,不如联合韩、魏、齐、楚、燕,六国结成联盟,共同对抗秦国。让诸侯将相聚会于洹水之上,杀白马,结盟誓,共写盟约:

‘如果秦国进攻楚国,齐、魏两国就各派精锐部队去援助,韩国派兵切断粮道,赵国渡过黄河、漳河,燕国固守常山以北。如果秦国进攻韩、魏两国,楚国就断其后路,齐国派出精锐部队去援助,赵国渡过黄河、漳河,燕国守住云中。如果秦国进攻齐国,楚国就断其后路,韩国固守成卑,魏国堵午道,赵国渡过黄河,直至博关,燕国派出精锐部队去援助。如果秦国进攻燕国,赵国就固守常山,楚国驻扎武关,齐国自沧州渡河至瀛州,韩国派出精锐部队去援助。如果秦国进攻赵国,韩国就驻扎宜阳,楚国驻扎武关,魏国驻扎河外,齐国渡过清河,燕国派出精锐部队去援助。六国谁先背约,五国就共同讨伐它。’六国结成同盟,共同抗秦,秦国一定不敢出兵函谷关来危害六国。这样,赵国称霸的大业就可以完成。”(参见《战国策》之《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

细说苏秦与张仪的雄辩与谋略(上)

苏秦(剧照)

接下来的这段关于合纵战略的说辞,是《战国策》的经典文本之一,值得欣赏原文:

“故窃本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六国从亲,以傧畔秦。令天下之将相,相与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刑白马以盟之。约曰:‘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食道,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以北。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以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成皋,魏塞午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渤海,韩、魏出锐师以佐之。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渤海,燕出锐师以佐之。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参见《战国策》之《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

赵王听完苏秦的一席话,很满意,客气地表示:“我年纪轻,执政时间短,不知道如何为国家作长远打算。现在先生有心要安平天下,安定诸侯,我悉听尊命,与五国结盟。”其实,苏秦关于联合韩、魏、齐、楚、燕,六国结成联盟,共同对抗秦国主张,关于赵国可乘机称霸,完成大业的计划,正合赵王的心意,也唤起赵王的称霸雄心。于是,苏秦被封为武安君,有了豪华马车百辆,黄金千镒,白璧百丈,锦绣千匹,有了富足的活动费用,可以四处联络诸侯。

苏秦游说赵王,其纵横谋略的精粹之处在于:第一,以六国当时的实际状况作依据,说明困境,抓住要害,具有充分的客观依据和说服力;第二,投赵王之所好,劝说君王要善于采纳好建议,说明君王应效法历史上的贤君,抓住赵王由弱转强的霸主心态,让赵王在心理上容易接受;第三,具体分析各国的利害关系,让赵王充分了解各国特别是赵国的严重局势,强化合纵的紧迫感和必要性;第四,提出一套确实可行的政治和外交方略,同时也分析了当秦国入侵时各国军事联盟的具体措施,让赵王乐于接受劝说。如此精彩的策划,难怪赵王肯对苏秦封官授印,授以大权。后来,苏秦成功地实现了六国联盟。大史学家司马迁评价说:“苏秦既约六国从亲”,“乃投从约书于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参看《史记·苏秦列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