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琴台善政元德秀

 zqbxi 2020-03-03

  文:王剑

  

  唐朝开元年间。初春,鲁山县城。

  一个人端坐在县衙门口。虽然一袭素衣,但眉宇间透显着一股清气。他的身前,是一把紫褐色的七弦琴。他舒展手臂,轻拢慢捻,悠扬的琴声就像一群小鸟四散飞去。听到琴声,附近的老百姓聚拢过来,驻足细听。都是老听众了,对琴曲熟悉着呢。这时候,弹琴的人停了下来,问问张三田里的收成,问问李四家里的困难……

  这个坐在县衙门口抚琴的不是别人,正是鲁山县令元德秀。

  为了答谢这位“知心县令”,鲁山百姓集资,在城墙根下筑起一座琴台。从此,元县令就把弹琴和理政的地点搬到了琴台。全城的老百姓都是他的知音。每年秋天纳皇粮时,用不着士卒下乡催促,只要元县令抱琴登台,弹奏一曲《庆丰收》,老百姓就一传十,十传百,主动把早已准备好的优质皇粮送到县里。

  “贤侯德政爱民深,百尺高台静抚琴。一曲清风弦上调,满腔和气轸中吟。伯牙昔日堪同操?单父当年不易心。高山流水非独乐,至今追慕仰德音。”一时间,元德秀“琴台善政”的故事,名扬天下,成为千古美谈。

  

  元德秀的一生,是与一张古琴连在一起的。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嵩县陆浑村人。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从军队退役的元德秀来到鲁山,担任鲁山县令。一张祖传的古琴,一颗滚烫的爱民之心。

  鲁山地处偏僻山区,盗匪横行,虎患不绝。元德秀到任后,经常穿着布衣,一边帮百姓干活,一边察民情,访疾苦。他抚流民,修水利,兴农桑,治匪盗,夙夜在公,鞠躬尽瘁。一天的忙碌之后,不管再苦再累,元德秀都会坐下来,弹奏一段琴曲。琴声里,有他的充实和快乐,有他的理想和抱负。

  元德秀在鲁山的威信,慢慢树立起来。许多人都想一睹这位亲民县令的风采,甚至连横行乡里的强盗,都对他佩服有加。有一次,一名大盗被捕入狱,点名要见元县令,请求说愿意不惜性命,杀死恶虎来为自己赎罪,从此弃恶从善。放,还是不放?很多人觉得,放的风险太大了,轻则丢官,重则身陷牢狱,一生的功名和前程就全毁了。元德秀经过慎重考虑,答应给大盗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手下官吏劝他说:“这或许是盗贼的诡计,您不怕受到牵连吗?”元德秀说:“既然已经答应了,怎能违约?我愿承担一切责任。”放出去没几天,那名大盗果然背着老虎的尸体,回来见元德秀。全县群众闻听此事,无不啧啧称奇。

  别看元德秀处理此事心软,可他一旦硬起手来,那真是神鬼不惧。有一年,元德秀一连受理了三起要案:周诚偷羊案、陈大年抗租案和王虎抢劫案。原告都是鲁山有钱有势、无恶不作的姚半县,而被告却是满手老茧、相貌忠厚的老百姓。元德秀觉得此事有蹊跷,于是就扮成老百姓的模样,到民间察访,终于弄清了缘由。原来,这三起大案都是姚半县强抢民女和百姓财产不成而进行的诬告。元德秀查知真相后,怒火中烧,断然拒绝了上司的说情,依法处决了姚半县。这件事一传开,鲁山的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元德秀的心中装着百姓,就连皇帝,他也敢得罪。有一年,唐玄宗驾幸东都洛阳,准备在五凤楼下举行大型汇演。他诏令三百里内的刺史县令,都要亲赴东都献艺,优胜者将得到重赏。皇帝亲自安排的重大国事活动,这对地方官而言,那可是天大的事儿。于是,接到诏令的刺史县令,慌忙精选美女,赶制车辆服装。怀州刺史更是独出心裁,不仅让数百名歌女俱着绫罗锦绣,连拉车的黄牛都披红挂彩。唯独元德秀,不愿劳民伤财。他背着那把祖传的古琴,带着几个歌女,就步行去了洛阳。元德秀伴琴,歌女演唱,曲目正是元德秀创作的《于蔿于》歌。唐玄宗不愧是乐坛高手,他从元德秀的琴声中,听到了讽谏之意。演出结束后,鲁山所献节目获得第一名。唐玄宗不仅免除了鲁山百姓许多赋税和徭役,还赏给元德秀一笔丰厚的奖金。

  一个草台班子的本色出演,硬是打败了几百人的“大歌舞团”。不仅夺得第一,还让皇帝当场罢免了一个高官。这种惊动朝野的大事,恐怕只有元德秀才做得如此完美。

  

  在唐朝,元德秀是出了名的仁孝之人。他参加进士考试时,不忍心把母亲撇在家里,就背着母亲千里迢迢地进京赶考。他哥哥死得早,给他留下一个襁褓中的小侄儿。他没钱给这个孩子请奶妈,只好亲自喂养。

  元德秀对自己很抠,一身布衣,缝缝补补就是一年。三碗素餐,凑凑合合就是一天。但他对别人却很慷慨。有时候,俸禄刚发下来,就给那些困难百姓买衣服和粮食了,自己则过着一日两餐,甚至一日一餐的生活。五凤楼演出结束后,唐玄宗赏给他一大笔钱,让他买田置地。回到鲁山后,他却将这些钱用于兴修水利、赈济百姓上。

  鲁山任满,元德秀的破竹箱里,除了一匹薄布,再无分文。鲁山百姓见他空手而去,就簇拥到他乘坐的柴车前,含泪话别。元德秀拿出古琴,再次为百姓献上一曲《于蔿于》。车已远去,唯琴声袅袅,仍在鲁山的上空盘旋。

  回到陆浑老家后,元德秀赖以度日的,也仅仅是祖上留下的数亩薄田。他的住宅不造围墙,不设门锁,也没有仆人小妾。碰上荒年,他有时整天都不烧火做饭。“缓步巾车出鲁山,陆浑佳处恣安闲,家无仆妾饥忘爨,自有琴书兴不阑。”饥寒交迫的日子里,陪伴元德秀的,只有那张不离不弃的古琴。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九月,陆浑山突发山洪。与外界失联七天之后,元德秀饿死在了家中。

  贤者凄凉离世,令人惋惜。诗人李华为他撰写墓志铭,诗人元结撰写墓表,大书法家颜真卿书丹,雕刻家李阳冰刻碑。这块元鲁山碑,被后世称之为“四绝碑”。

  除了这块元鲁山碑,还有一块碑,就挂在别人的嘴上,熠熠生辉。

  宰相房琯说:“只要看到元紫芝的面貌,我的任何名利之心都没了。”大文豪欧阳修说得更直接:“其志凛凛,与秋霜争严,真丈夫哉!”

  今天,如果到南京小苍山的随园游玩,你会看到一副对联:“廉吏可为,鲁山四面墙垣少;达人知足,陶令归来岁月多。”对联称赞的,也是元德秀。

  令人遗憾的是,元德秀的墓,现今已被陆浑水库淹没了。“才气英英元鲁山,功加上下倏思闲。陆浑题到贫而乐,为仰高风倚遍栏。”站在浩渺的水库前,我们恍惚又看到了元德秀端坐弹琴的样子。

  琴声悠扬,像潮水,一遍一遍荡涤着我们的灵魂。

                          (绘图:王伟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