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的平南中战略,是他维护蜀国统治的必然选择

 今古言堂 2020-03-03

要谈论诸葛亮一生之中,有哪些事迹最脍炙人口广为人知的话,七擒孟获绝对是其中之一。七擒孟获的故事发生在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战争之中。平南中之战,是诸葛亮对南蛮各族发起的战争,孟获就是南方蛮族的一位首领。诸葛亮为求彻底平定南蛮,以攻心为上,对孟获七擒七纵,这也就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七擒孟获的戏码。

那么,七擒孟获背后的事情真相到底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非要平定南中?其实诸葛亮攻伐南中,并不是一时兴起之举,而不是不得不行的必然选择,当时的蜀国想要稳固统治,就必须要想平定南中地区。

一、蜀国的基本治国政策,隆中对的战略安排

蜀国从立国到治国,一直以来奉行的根本国策就是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而把隆中对之中最核心的十六个字,就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北抗曹魏”。这十六个字中的“南抚夷越”一条,针对的就是南中地区的蛮族。

所以为了践行蜀国根本国策的正确性,也是为了坚持诸葛亮自己的战略安排,平定南中就成了不得不行之事。毕竟和平安抚行不通,南蛮还是叛乱了,那就只有像以雷霆手段先行镇压,然后在施展怀柔手段进行安抚。确实,诸葛亮并没有南蛮人赶尽杀绝,次次都是点到为止,攻心为上,在南蛮人诚心归降之后,也就没有继续以强硬手段打压了。

二、蜀国新败,急需一场胜利来换回士气

当时的蜀国刚刚经历了夷陵之败,国内上下士气涣散,萎靡不振。这个时候必须要有一场振奋人心的胜利,来帮助蜀国上下重振士气。

但此时的蜀国,国力却也因为夷陵之战的惨败,迎来了史无前例的衰败期,所以挑选那个对手来完成这场十分关键的战役就成了重中之重。毕竟,既然是为了振奋士气,这场战争的难度就不能太大,不然完成得太艰难,一路走磕磕绊绊,说不定不仅不能提升士气反而还会有反效果。而赢得太简单呢,又会让人意兴阑珊,觉得不能代表什么。所以,选择哪方势力为目标就显得十分关键。

魏国肯定不行,难度太大,以蜀国的新败之师和曹魏硬碰,简直就是鸡蛋砸石头,自取灭亡。而东吴呢?就更不行,不仅是因为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就在东吴担任要职,更是因为在诸葛亮一开始坚持的治国方案之中,外结孙权就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现在本来就已经因为关羽和刘备的关系,闹得两国关系僵硬,十分难以修缮了,再去找东吴的霉头,彻底和东吴决裂,这对积弱的蜀国来说,简直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了。一旦和东吴的关系彻底破碎,曹魏随时都可以优选解决当时弱小的蜀国。

所以当时叛乱的南蛮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南蛮实力不强,毕竟人口少,装备落后,不可能强到哪里去。但是依靠着他们对当地地形的了解,以及百姓的依附,却也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的敌人,正好符合诸葛亮心中的完美敌人的人设。

总结双方的兵力,当时敌军的兵力大约在1.2万左右,诸葛亮出动的南征军,总兵力是在2万人左右。兵力其实已经算是不少了,但是当时蜀国的著名大将,都没有参加这场不小的战役,如魏延、赵云、吴壹等,甚至就连诸葛亮一直带在身边的弟子马谡,都没有参加。可见这场声势浩大的南中之战,难度确实算不上大,在诸葛亮心中估计就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

三、攘外必先安内,解决内部隐患,永远是向外发展的先决条件

一个政权,或者是势力集团,想要向外部发展,就必须要向解决自己的内部矛盾。否则一旦正当你在外部积极作战的时候,内部突然爆发了矛盾,就会出现头尾不顾的问题,极容易被敌人釜底抽薪,从内部针对己方。

而当时的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一直在休养生息,积蓄蜀国实力,以图将来某一天带领大军出秦川,携大汉天威收复中原。而他想要完成这个目标,首先就要稳固蜀国内部的局势,解决一切可以解决的内部问题。之所以说是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因为有的问题诸葛亮解决不了——三方朝斗。但是南蛮之乱的问题,却属于诸葛亮可以解决的范畴之内。

从古至今,有的所有当权者最讨厌的,往往都不是外部本来的敌人,而是那些己方阵营的背叛者,而背叛者也往往比敌人更加狠毒。所以南中叛乱,是诸葛亮一定要首先解决问题,不然在将来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南蛮人必然会从蜀国的心脏位置,发起一场诸葛亮难以兼顾的突袭,会给蜀国带来极大的危害。

四、为北伐做准备,进一步增加蜀汉的实力,也是为了建立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前出师》有云:“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充分地说明了一个南征的原因,那就是为了增强实力,在南中平定之后,才出现了兵甲已足的情况。

其实南中是一块很大的土地,其中包括了如今的贵州、云南、四川南部,以及东南亚国家的部分领土。可见其之大之广,如果能够收复这一块庞大的土地,对本来土地就最为狭小的蜀国来说,无疑至关重要。而南中之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被其他人平定,只不过因为当地民众复杂,少数民族众多,所以才一直没有被其他人平定收复,但是诸葛亮做到了。

诸葛亮在对待南中的问题上,并没有以屠杀镇压为主,而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之所以这样做马上他需要南中地方的民心,这样当地的百姓才能为他所用。

诸葛亮一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人口少,而南中既然说了少数民族众多,那么人口就不会少。得到了南中大量血液的注入,蜀国北伐的底气才会更足,更何况少数民族的擅战,在古代一直是公认的。

同时,南中如果不定,那么长久时间之内,都会是蜀国大后方的一个重要危险,如果将来在诸葛亮全力北伐,大军出秦川之后。南中人突然对成都发起突袭,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放任南中问题不管,将会导致如战国时期的匈奴一样,一直趁着七国混战时,攻入城池,掠夺城镇的钱粮人口。不会仅会带来极大的资源损失,还会导致后方人心惶惶,从而使国家的矛盾加深而致使政权不定。之

而如果想着在北伐的时候分兵抵御南中叛军,就会导致蜀国北伐曹魏的军队数量锐减。蜀国实力本来就不如魏国,再分兵抵御南中,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必败无疑。毕竟分兵南中,就等于是大军变成了一南一北两路,如此一来根本无法配合。两线作战,往往是兵败如山倒的预兆。

所以诸葛亮平定南中,都是为了北伐之战做准备。南中平定以后,意味着蜀国不仅拥有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而且还扩充了自己的实力,何乐而不为之呢?这将是北伐之战的一巨大支持。

五、诸葛亮南中之战的真相,为了维护蜀国统治,不得不做的选择

夷陵战败后,公元223年夏四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蜀国对辖下的少主民的威慑力急剧下降,南中四郡中,足足有三郡之地斗背叛了蜀国。益州郡的汉族豪强雍闓(yōng kǎi)联合牂(zāng)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数民族头领孟获等一起发动叛乱。

首先是益州郡雍闿在听到刘备逝世的消息后,就心生了叛意,他先是杀死建宁太守正昂,然后还依附于了东吴,正式宣布和蜀汉决裂。之后越巂郡的酋长高定正式响应雍闿,不仅杀死了郡中将领焦璜,还自封为王,率领军队北上攻打新道县。幸好被李严率领犍为的军队给打败。牂柯的太守朱褒知道消息后,也背叛了蜀国,杀掉从事常颀,一起开始反对蜀汉政权,史称高定叛乱。

其实一开始诸葛亮也没有对南中发起征伐。毕竟当时蜀汉正值新败,兵力寡薄,损失十分巨大,实在没有实力发起一场不算小的战争。而刘备去世刘禅刚刚上位,国内的局面也急需诸葛亮去整顿。因为,诸葛亮就算是想对叛军做什么也是有心无力。所以他一开始采取的措施,也就只是发布一份不痛不痒的招抚书并不能发起什平叛的军事行动,显然,这没什么效果。

北有曹魏大兵压境、东有孙权荆州军威胁,南有三郡叛乱,这就是当时蜀国的处境,当务之急就是要分而化之,要优先解决一个。正所谓柿子要挑软的捏,诸葛亮肯定首先选择了解决南中的问题。

所以在国内局势稳固之后,诸葛亮首先先暂时稳固住了其他几个方面的敌人,他采取了“北抗曹魏、东和孙权”的战略,先是扩充汉中被曹魏的守军,之后又于223年10月派邓芝到东吴,和孙权修好关系,并取得了成功,孙刘两家重修旧好。

之后诸葛亮就开始积极的为这次南中之战做准备,公元225年初,已经准备齐全,于是诸葛亮就在成都发起了这种南征。其实七擒孟获只是南中之战中的一个插曲,并不是主要经过。只是因为这是诸葛亮攻心策略中最具代表的事件,再加上《三国演义》绘声绘色的描写,所以就广为人知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