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闺蜜聊到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剧情推进到乔英子因为"控制狂"妈妈的压力,离家出走跳海自杀的桥段。 闺蜜不无感慨的说,这剧简直太真实了,她高三就是这样,当时真的不想活了。 尽管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还是哭的不能自已。 闺蜜的妈妈x阿姨,和剧中的宋倩一样,也是一名教师,同样是在闺蜜小学三年级和父亲离了婚,妈妈和她相依为命,却要求严格。 在高三时更是连上厕所都给她计时。闺蜜发挥失常,高考并没有达到妈妈预期的一本线。 但是当她想要上离家很远的二本学校时,妈妈说什么也不干,硬逼着她复习一年,直到她以死相逼。 从这部剧一开播,网友们就纷纷对宋倩和乔英子的母女之情做分析。 有观点说宋倩是一个控制欲强的妈妈,有人说这是中年女性独自带娃不得已的处境,也有人说离异家庭果然很难拥有正常的亲子关系。 但在我看来,造成乔英子最后悲剧的,是妈妈宋倩错把养娃当"谈恋爱"了。 丧偶式育儿的另一面:"恋爱式"养娃 队友跟我一起看了几集《小欢喜》,最后评论说,你看那个宋倩和她闺女,简直就像我前女友对我一样玩命控制。 在知乎的评论区,也有网友和队友的观感相同,他写道:宋倩和英子才是CP、像极了爱情。就连主演者也说:我就是按照恋爱演的。 这种奇怪的关系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尤其在那些"丧偶式育儿"的家庭中。 ▲360°无死角关心 曾经有闺蜜向我吐槽,说和老公和婆婆的关系简直比跟她还亲密。 小两口结婚搬出来住,婆婆一天三个电话关心儿子是不是吃得好。 最夸张的是有一次还因为老公加班回家没吃的把她臭骂一顿,半夜亲自做了饭送到家里来。 她怀孕后,婆婆借口搬到家里照顾,更让她见识了什么叫做全方位的关心。 老公其实很困扰,但母子俩吵吵闹闹,那感觉更像是"两口子"。 在恋爱时,我们会自然而然的去关心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仿佛他是一个小婴儿。 但在亲子关系中,当孩子已经日渐独立,在各种小事儿上都包办、控制,则会让孩子逐渐丧失独立性。 ▲不允许别人爱孩子 《小欢喜》中,宋倩在瑜伽课中气势汹汹的指责同样关心英子的生父女朋友是第三者。 言下之意,她和姑娘才是一对儿。恋爱式养娃的一大特点就是"排他性"。 只能我对你好,孩子也只能爱妈妈一个人。 一旦有别的人关心孩子,爱孩子,或者看到孩子对爷爷奶奶、甚至爸爸表现出亲密时,就觉得浑身难受,好像自己被抛弃了一样。 曾经在早教中心碰到一位父亲,说自己的妻子不知道为什么,每当在他想要帮忙带儿子的时候,就刻意的贬损他,或者是拒绝他的帮助。 明明他可以带孩子进去上课,但妈妈就是不许。 但却一再的对朋友们说,她是丧偶式育儿,和儿子相依为命。或许很多男士在成为爸爸后的感觉并不是矫情,而是真实存在的被排斥在亲密关系之外。 ▲不接受孩子最终离开自己 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例子,一个高中同学,从小就学习很优秀,在我们这里算是一个大学霸。 但是他确实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妈妈一起生活。聪明且刻苦,可能也是为了给妈妈争口气,高二参加全国物理竞赛拿奖,保送清华。 妈妈辞掉工作出租了房子,跟他一起去北京了。后来因为签证的事儿,偶尔聊起来,他说他已经放弃了国外大学的offer。 因为妈妈说"我只有你了,你走了我就什么都没有了。"把养娃当恋爱的父母,经常会奋不顾身的为孩子放弃自己的生活,看着崇高伟大。 但在内心深处实际上也一样要求回报:你永远不能离开我。这是对爱人的要求,而并非应该对孩子如此要求。 最可怕的亲子关系:我的世界只有你 把养娃当做恋爱,就会发展出最可怕的亲子关系:我的世界只有你。 很多父母把这句话当做对孩子的深情告白,但却经常忽视自己潜意识中对孩子的要求:你的世界也只能有我。 然而孩子的成长注定是和父母渐行渐远的过程。如果用恋爱的方式,禁锢孩子,最终孩子也无法发展出健全的自我。 01 ● 孩子自我认知难发展 对于孩子应该好好学习,有一个非常强盗的逻辑是:因为妈妈爱你,妈妈为你付出了很多,比如早晨早起给你做早餐,给你挣钱买衣服。所以你要好好学习,来回报妈妈。 正如乔英子最后所说:我不是个好女儿,没有达到你的要求。这样的逻辑背后,是孩子生命的意义仅仅是满足父母的需求。 长期生活在这样逻辑中的孩子,很难发展完整的自我认知,找到真正的自我价值。 即便是在成年之后的亲密关系中,依然会处在一个长期没有安全感的状态。 02 ● 成年后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家为何会伤人》中写道:在父母严密监控下的孩子,长大以后要么喜欢控制别人,要么容易依赖别人。他们也常常会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个人空间。 即便不去举例子,我们也能理解一个"恋子"的妈妈是如何破坏一段婚姻的。 甚至有一篇新闻里,母亲叫嚣着:你谈一个我拆一个,等你三十岁以后再说。 更别提那些视儿媳为情敌的婆婆们了。那些被当"恋人"一样抚养的孩子,即便离开父母,在亲密关系中,也会面临比旁人更多的问题。 03 ● 用极端的方式反抗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指出:如果孩子很听话,反而应该担忧。因为抑郁症的一个源头,是本来向外的愤怒不能表达,转而指向自己。 坊间流言中,社会新闻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那些本来"优秀""乖乖女"的孩子用极端的方式,突然爆发,反抗父母的教养。 在旁观者看来,这些突然要自杀,或者离家出走的孩子,都是不懂事儿。 但恰恰相反,正是懂事儿,造成这些孩子的极端压抑在某一刻集中爆发,英子如此,吴谢宇可能也是如此。 想要小欢喜,先学会小离别 在《双向养育》提到教育目标时,作者写道:有效判断孩子是否长大了,标准是孩子能为自己的选择完全承担责任。 世界上没有那种关系,比父母对孩子的爱更矛盾。 一方面我们爱孩子,希望能照顾他们方方面面,对他们的需要往往超过他们对我们的需要。 另一方面,父母之爱的目标是孩子能够离开我们。 所以如果想要孩子能够成为足够好的成年人,如果想要教育成功的小欢喜和成就感。 那么在养育的过程中,学会放手甚至离别,对养育者而言至关重要。 1 停止无时无刻的帮助 马丁塞利格曼在他著名的《如何教出乐观的孩子》中告诉父母:要经历征服,必须先经历失败、心情沮丧以及不断尝试直到成功为止。 陪大宝二宝在小区玩的时候,看到一位妈妈带着女儿滑滑梯,这个小姑娘和二宝差不多年龄,竖着齐耳短发,穿一条红色连衣裙,肉嘟嘟的很可爱。 不同于我们只是站在场边围观,这位妈妈对女儿几乎是全程护送。 登上楼梯扶一把,走到滑梯口扶着坐下,滑下来在拉起来,几乎每一个步骤都有妈妈的参与。 其实对于孩子而言,自己完成一件事儿,虽然可能会失败,也可能会有受伤的风险。 但却能够收获一种对他们至关重要的东西——掌控感,这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最终让孩子成为能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大人。 2 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园丁与木匠》的序言中,顶级心理学家Alison Gopnik写道:父母之爱的意义,不是为了改变我们所爱的人,而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蓬勃发展。 不要去预想孩子的未来,也不要幻想孩子会按照我们教育的方式去成长。 养育并非一连串的公式最后推导出我们想要的结果。包括蒙特梭利在内的教育大师无数次的提醒父母,孩子仿佛一颗种子,而父母或老师,只需要创造出合适的土壤,孩子就会走出自己独有的道路。 孩子是属于未来的,宝爸宝妈应该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耐心等待孩子给我们带来惊喜。 3 我们是否过度依赖孩子 二宝出生之前,我对大宝也存在过于依赖的问题。即便是因为二宝快要出生,送他去幼儿园的第一天,我还是在家里怅然无比,甚至还哭了一小下。 我意识到,可能我有点过于依赖他了。事实上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感觉,有闺蜜对我说,孩子断奶以后,她觉得自己仿佛被遗弃了,不那么强烈的被需要了,她比孩子更为难过。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最好能够时时审视自己,是否过于依赖孩子,是否因为没有了自己独立的生活,以便及时调整,将重点重新放在核心的夫妻关系上,这样对家庭或孩子都大有好处。 枕边育儿寄语: “恋爱式”育儿是个沉重的话题,似乎也更有中国特色。毕竟我们更加看重家庭和亲子关系,对于孩子的人生参与度最深。 电视剧中的情节引起了社会打讨论,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实了这种情况的普遍性。 作为宝妈,我们都该时刻提醒自己,孩子无法承担另外一个人生命的全部重量,无论是作为妈妈,还是作为妻子,我们生命的意义都不应该是另外的人,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