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要富养,男孩子要穷养”,相信很多家庭都奉承着这样的一个教育理念。以前的一位同事,中午基本上不带饭,直接去饭店用餐,下午茶要喝十几块的奶茶。和她逛街,挑选的都是最贵的、人气最高的物品;旅游更是对那些虚抬价格的纪念品钟爱不已,所以每次都是大包小包拎不完。 虽然每次我都想奉劝她,不要乱花钱,但她认为“女孩子嘛,就是要舍得为自己花钱”。本来以为她家里很有钱,有次去她家里吃饭,才知道她们家住的是简陋平房,父母不在了,奶奶卖菜供养她上学。中午吃饭的奶奶说“我不指望她能存钱,她小时候挺可怜的,我只想给她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生活”。我惊叹不已:这不就是穷人家的“富养”观念吗? 奶奶认为孙女没有了父母的疼爱,总想给她最好的,却养成了她铺张浪费,不懂节俭的个性。也有家长认为“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所以总想着给孩子最好的。但每个家庭的经济千差万别,父母应该根据自己真实的经济状况来教育孩子。而不能盲目跟风,让孩子对金钱无节制。
之前有位朋友分享了个小场景故事,她在地铁站看到一个三岁的宝宝用天真的语气问爸爸,地铁的一个个脚印是用来干什么的,爸爸妈妈耐心的回答他,那是用来排队的。像宝宝在学校做早操一样,排得整整齐齐的。这种教育虽然不是最好的,但却胜过最好的。 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环境的因素是最重要的。环境就如同一个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需要父母去识别。哪些是对孩子好的,哪些时不必要的,在经济与优质之中平衡出自己的点。 如果别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那就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吧。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家长教育的果实,要用学习的观念来教育孩子,不仅孩子需要学习,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和专注能带来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们作为父母的不能固化了自己,认为自己不需要学习,只有孩子需要学习。父母需要学习更好的育儿方法,以便能够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所以我们家长应该像第二个小故事一样,用良好的教育心态来教育孩子,这个对孩子来说能够培养他更好的习惯与修养。每天观察孩子有没有进步。如果有什么不妥,作为父母我们要及时的改正,虽然过程也许有痛苦和焦虑,但是当看到孩子在一天天正常,你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时刻反省自己,是一种成长型的思维。不过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家长更多的是会给孩子做类比,拿“别人家孩子”给孩子施加压力,能够适时正确矫正孩子行为模式的父母太少了,所以才会出现“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现象。这其实就是家长对自己认知不够,没能做到自我反省。 现在每个孩子都是正在发展中,最后发展的程度关键就在于家长的塑造能力,所以我们要时刻的反省自己,学习或者是观察又或者是对比,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不足之处,切实的改进,让孩子走进更广阔的天空。千万不要盲目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可能会害了孩子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