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生态占用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
2020-03-03 | 阅:  转:  |  分享 
  
生态占用: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 什么是生态占用?这一概念是由著名生态经济学家Rees教授及其学生Wackernagel教授和Wada博士提出并加以发展的。生态占用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针对于不同的研究层次,生态占用可以是个人的、区域的、国家甚至全球的,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占用是一个和人口承载力既相似又不同的概念。所谓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一个地区的资源能够承载的、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的数量。而生态占用则是反其道而行之,试图估计要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生态空间。这里的生态空间主要是指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或者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系统。因此,我们又称之为"占用的承载力"。对于其它动物而言,这两类方法的结果是相等的,但对于人类,承载一定数量的人口所需要的面积在不同区域差异相当大,这源于人类的资源利用强度、消费水平、废物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性。例如,中国能够养活16亿中国人,但绝不是美国人或者欧洲人。所以,用人口承载力这一概念必须十分谨慎,必须清楚资源所承载的人口的生活质量,对于不同生活质量的人口,资源的承载力显然是不同的。因此,人口承载力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此外,人口承载力还难以分析贸易的影响。国际资源贸易改变了资源利用的空间格局,无疑,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的人口承载力远远低于其目前的人口规模。但是,超载的人口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特别是不同的生活质量,不具有直接可比性。而生态占用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这种面积是不具有区域特性的,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比较。区域的实际生态占用如果超过了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占用,就表现为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占用,则表现为生态盈余,区域生态占用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值--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准确地反映了不同区域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现状的贡献。

基本理论与方法

生态占用分析基于两个基本的事实:我们能够追踪我们所消费的资源和所排放的废物,找到其生产区和消纳区。由于全球化和贸易的发展,追踪其具体的区位还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大多数资源流量和废物流量能够被转化为提供或消纳这些流量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陆地或水域面积。那么,如何核算区域或国家的生态占用?基本步骤如下:1、追踪资源消耗和废物消纳:将消费(包括直接的家庭消费、间接消费、最终使家庭受益的商业和政府消费、服务等)分门别类地折算成资源消耗量;将资源消耗量和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废物按照区域的生态生产能力和废物消纳能力分别折算成具有生态生产力的耕地、草地、化石能源用地、森林、建筑用地和海洋等六类主要的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面积。2、产量调整: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或者不同的生态生产力。因此,要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方法是将其生物生产力乘以产量调整因子。产量调整因子是所核算区域单位面积生物生产力与全球平均生物生产力相比较而得到的。如果该因子大于1,那么意味着该地区单位面积的生态生产力或者废物吸收能力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如果小于1,那么意味着该地区的生态生产力或者废物吸收能力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调整后的面积我们称之为"产量调整面积"。3、等量化处理:这六类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不同的,为了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汇总为区域的生物生产力和生态占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面积需要乘以一个等量化因子,这个等量化因子是在比较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的基础上得到的。目前采用的等量化因子分别为:森林和化石能源用地为1.1,耕地和建筑用地为2.8,草地为0.5,海洋为0.2。当因子为2.8时,说明这种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是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产力的2.8倍,将后者作为1。通过等量化因子,将六类生态系统的面积调整为具有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产力的、可以直接相加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加总后就是生态系统占用。 (2002-11-0907:55

献花(0)
+1
(本文系涛儿—taoe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