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笑看人生 品析人情冷暖 ——《孔乙己》教学设计

 夏锦爽 2020-03-03

一、教学内容

   《孔乙己》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这一单元是由小说组成的,小说往往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在小说中的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常常能折射出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无论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还是契科夫笔下的《变色龙》,都充分展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通过本单元的小说,学生可以结合小说的三要素,能够做到梳理故事情节,品析人物形象,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形成自己的看法,结合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

二、教学设想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教学的要求,要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增强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对作品中的价值观形成自己的判断,增强文学素养。

对于《孔乙己》的教学设想,我决定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角度来分析,让学生通过这三个角度来预习,故事情节部分,通过“笑”声来品析孔乙己的一生。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鲁迅的文章比如《阿长与<山海经>》、《故乡》等,对于鲁迅并不陌生,其作品风格也比较熟悉。但是对于鲁迅文章只停留在读懂大意的程度,缺乏对作品深度的解析。

三、教学目标

1.    掌握重点生字词

设计意图:对于基础知识的把握,仍然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考试中基础题的比重也很大,所以我在这里也还是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2.    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了解鲁迅,知道他创作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会便于学生更加理解作者所塑造的孔乙己这个形象。

3.    通过抓住典型事件,初步了解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抓住小说三要素中的情节,通过故事情节具体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体会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即刻画人物的方法;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及病态社会的批评,学会善待弱势群体。

四、教学方法:

教法: 提问点拨法、组织引导法。

学法: 朗读法、质疑问难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相信大家对那个为了追求功名而着魔发疯的读书人印象深刻。范进是幸运的,因为他侥幸跃过“龙门”,成为了受人奉迎的贵人。而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去看看鲁迅最喜欢的人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看看至死连半个秀才都没有捞到的读书人的命运是怎的? 

设计意图:以旧带新,既回忆了学过的知识,也做到了知识的迁移,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笔下人物的共性和差异。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学案导航,自主自学:

(1)检测预习,疏通难字难词

舀(yǎo)出  羼(chàn)水  阔绰(chuò)唠叨(láodao) 打折(shé)了腿  门槛(kǎn) 蘸(zhàn)酒 服辩(biàn) 颓(tuí)唐

(2)走进作者,了解创作时代背景:

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等。本文选自小说集《呐喊》。

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受到科举制度侵蚀的人仍然很多,鲁迅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精读文本,品析美文:

讨论释疑:根据小说三要素,小组合作完成对文章内容分析。

(1)环境要素——社会环境

  复习:

环境描写的作用

(2)人物要素——走进孔乙己,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复习:

人物描写方法: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心理

人物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对比手法、衬托

小组讨论总结填写下方内容:

从(    )外貌描写,我读出了一个(       )的孔乙己。

从(    )语言描写,我读出了一个(       )的孔乙己。

从(    )动作描写,我读出了一个(       )的孔乙己。

从(    )神态描写,我读出了一个(       )的孔乙己。

设计意图:师生交流,在此过程中点拨,可以找同学分角色进行朗读,读出感情,体会不同身份人物的特性。

(3)情节要素——在笑声中品读故事情节

师: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总能听到一种什么声音?

生:笑

师:课文中几次写到笑,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生: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在此环节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理清故事发展的情节过程。

1、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开端)

含义:“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

2、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发展)

含义:麻木不仁、穷极无聊,蕴藏着一股悲凉的意味

3、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一群孩子都在笑声中散了。(高潮)

含义:天真无邪的笑。

4、孔乙己再次出场,孔乙己已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结局)

含义:冷漠无情,没有人性的笑

总结:笑的艺术效果

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笑衬悲,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四)课堂总结,一课一得

1、明确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2、具体说出故事情节

3、探究出小说的主旨: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五)作业

1、整理好《孔乙己》中,人物,环境,情节的架构,建立知识树。

2、从小说的三要素角度,预习契科夫《变色龙》。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通过这篇文章的讲述,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与朗读的形式,完成了学习目标。明确了小说三要素,能从这三个方面合理的分析文章。

孔乙己,作为那个时代科举制下文人的悲哀缩影,可怜可悲可笑。作者用语言文字,铿锵有力的唤醒沉睡的文人,批判人情的冷漠。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对孔乙己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孔乙己形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