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岛主TALK | 潘鹤、潘奋:俩仔爷,传承雕塑70载

 老顽童图书阁 2020-03-03

广州海珠发布隆重推出《岛主TALK》栏目,对话海珠人,领略海珠情。该栏目逢周五推出一期,如果您身边也有动人的海珠人物故事,欢迎给G仔提供线索哦。

九月的广州天蓝云淡、秋阳明艳,位于海珠区的潘鹤雕塑艺术园里鸡蛋花郁郁葱葱。走进这个国内最大的以雕塑家命名的雕塑艺术园,仿若置身中国现代历史展览馆,一代雕塑大师潘鹤的作品,按求生存、求独立、求解放、求富强、求和谐的历史顺序排列,清晰地刻画着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洋务救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改革开放到奋进新时代的历史轨迹。不远处,94岁高龄的潘鹤坐在轮椅上,由他的儿子潘奋推着“回看”自己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心血”。在国庆节前夕,【岛主TALK】有幸见到这两位扎根海珠的雕塑艺术家,与他们聊聊中国雕塑界中“潘家两仔爷”的雕塑梦。

出生于1925年的潘鹤,经历过战火,曾经流离失所,童年的经历深深影响了潘鹤的创作,在此之后的70多年艺术生涯中,潘鹤留下的几百件作品,真实记载着中国历史的一幕幕。可以说,潘鹤的个人传奇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


潘鹤(左)与潘奋


潘奋提起父亲早年选择雕塑的缘由,这样说道:“父亲很在乎他人生经历的所有,所以希望用艺术作品的形式去记录。相对比文学、诗词、绘画,他发现只有雕塑能够达到传播力的最大化。因为城市雕塑在公共场所的摆放,每天可以有数以万计的人去看,所以他的雕塑大都是纪念碑式的,他手中的那抔泥土成为他记录时代的载体和思想表达的出口,是他全部的‘征途’。他创作的一百多座大型户外雕塑,分布在国内外68个城市,跟城市的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不同城市的形象标识,也是一个城市的精神符号。”
 

《较量》1997年

《解放与新生》1990年

《当我长大的时候》 1952年

潘鹤的成名作是《当我长大的时候》,塑造的形象是一位年轻女教师弯腰倾听两个孩子对话,听到男孩诉说长大要当工程师时的欣慰情景。在作品《艰苦岁月》中,老战士干裂的嘴唇轻贴笛孔吹奏起悠扬的乐曲,手抱长枪的小战士则依偎在他身旁安静聆听。纷飞战火里的笛声,是战士们对战争胜利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潘鹤想要表达的主题——人性。在作品《自我完善》中,人物的上半身已经雕刻完成,但是下半身还在巨石中间,他没有办法自己雕刻完成,需要社会来帮助。在作品《珠海渔女》中,潘鹤刻画的珠海渔女从大海走来,献出珠宝,渔女是一个象征,意味着美好与新的生命。

《自我完善》(左)1998年、《珠海渔女》1980年
                   

《开荒牛》1983年

早在1997年,广东省政府就为潘鹤建立了“广东美术馆潘鹤雕塑园”。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潘鹤为深圳打造的地标《开荒牛》。“拓荒牛曲着前腿、步履维艰地拔掉盘根错节的树根。”潘奋介绍道,“当时深圳市希望做一个能够激励他们干部精神的作品,最早想做一只‘大鹏’,但父亲觉得,如果把大鹏建在市政府内,岂不就成为‘笼中鸟’,他没答应;一年后,他们又提出做‘莲花’,取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之意,父亲当时就问:淤泥是谁?又过一年,他们提出做狮子,他还是反对,政府门口摆对‘狮子’,只会让民众心生畏惧。后来,父亲就想用‘开荒牛’的形象。这头牛有一只前脚是跪着的,象征着这一代人鞠躬尽瘁,牛代表我们的人民公仆,我们的任务就必须要把落后的东西拔掉,拔掉以后你才能够改变观念,解放思想,才能够建设新型的、开放型的中国。”

潘鹤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终身教授,正当G仔好奇他是如何实现父亲和老师的身份角色转换时,潘奋给我们讲述了他与父亲之间独特的相处方式。“我觉得他做老爸是挺不合格的,对我基本是放养。我印象中18岁之前基本只会批评和指挥我,也不允许我回答,18岁之后就可以有那么十秒八秒等我回答。虽然整个成长过程感觉不到他的关心,但是当到了我这个年龄,我就特别感激他,正是有他这种教育模式才让我很自立。我现在打理我父亲的个人事务,也要负担整个美术馆的投资、整个艺术馆的管理,算是身兼多职。”潘奋笑着说。

潘奋于1987年大学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因为喜欢建筑,在学期间由学院委派到华南理工大学修读建筑学专业。毕业后的潘奋,在广州珠江实业总公司建筑设计院任职建筑师,后组建自己的公司,专业从事城市环境设计、雕塑艺术创作、室内外建筑设计等多项工作。如今,作为潘鹤雕塑园暨艺术馆馆长,广州市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创作部副秘书长的潘奋正义无反顾地继承和延续父亲的雕塑艺术修养,也依旧在城市雕塑艺术领域坚持奋斗,更是竭力把父亲的毕生作品和个人的创作融于一园。

对于学生,从事教育40余年的潘鹤绝对是大写的认真。潘奋说:“我一直觉得他很适合做老师,他对他的学生就非常好,真的是尽心尽力,他的学生平均都收到过几十封他写的信,有些甚至是几百封。很多他的得意门生他都作为儿子看待。”同样的,潘鹤也把他的作品当作儿女,考虑到这些作品的原作分布在全国各地,所以复制放回潘鹤雕塑艺术园,就像是儿女围绕在父亲身边一般。“其实对于游客而言,也是好事,花一个上午就能够看完这60多个城市的作品,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经典和珍贵的一个地方,我们复制过来的都是国内最经典的作品,代表一个国家水平和精神面貌的作品。”

有人说,意大利有米开朗琪罗、法国有罗丹、中国有潘鹤。作为中国雕塑大师绝不为过,潘鹤身上有数不清的头衔: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终身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美协名誉主席、全国美展评选评奖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政协常委。同时被中国国家画院授予文艺界首批“院士”勋号,文化部授予“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潘鹤雕塑艺术园鸟瞰图 

2007年2月1日,由广州市和海珠区两级财政共投入1300万元兴建的潘鹤雕塑艺术园,正式奠基动工,这是潘鹤的“家”。该园由广州市委宣传部、海珠区及广州美术学院共同为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兴建,坐落在广州市海珠区后滘村,总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2011年二期工程建设完毕全面向市民开放,次年基本完成广州潘鹤雕塑艺术园内“潘鹤艺术馆”建设。犹记得潘鹤雕塑艺术园开园仪式上潘鹤先生的致辞:“今天雕塑艺术园的建成实现了我童年的梦想,令我终生无憾!”

“为了让园区免费开放给市民,我们每年都会投入经费维护日常运作,而且我们也跟美院签订的合约,最后园区是要捐出去的。”潘奋介绍道。不过考虑到潘鹤老先生的作品还在不断地诞生,自然会不断地累积在这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能继续发展这个园。“我们想为雕塑以及这些艺术品去做点事,希望在我们手上能不断地完善,等完善到最好的时候,再交给国家。我们要交,就交一个有灵魂的雕塑园!”潘奋坚定地说道。

潘鹤将自己会客和创作的居室取名“戆居居”,自嘲“戆居(粤语,意为呆头呆脑)居士”。潘奋说,这种“戆居”并非贬义,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表现,“人家都说‘难得糊涂’,但父亲自认‘戆居’是希望可以随时选择‘糊涂’。”在潘奋看来,父亲在生活中不计较得失,也不在意是否富裕,平时也没有刻意去养生,只要能让他创作就足矣,这也是父亲长寿的秘诀。

潘鹤年轻时与珠海渔女原型(阿咩)的合影 

对于现在想从事艺术的年轻人,潘奋寄语道:“从事艺术必须要从心而发,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要为心灵服务,为灵魂服务。父亲说过一句话非常重要,就是作为艺术家必须要有良好的人格,人格决定了艺格。很多人追求各种各样的表面艺术,比如如何做的更美更好看,我父亲觉得一切都不重要,首先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好的人格,人要好,要正派,你表达出来的自然就会正派。”


 写在结尾:

G仔相信,潘鹤雕塑艺术园和艺术馆会一直发展壮大。正如潘鹤所说的,雕塑最重要的意义是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城市的市民,所以作品必须要有正能量,能够表达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哲学思想和人性。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地区的人的思想的升华和素质的升华,雕塑不像一个表演的晚会、一个舞蹈,两个小时就能迎来无数的掌声,雕塑是持续性的、缓慢的,不知不觉地去改变人灵魂的一个事情。

编辑 | 冯嘉琦、萝卜妹

责编 | 吴美美、晓东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