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内科学——水肿

 昵称41925325 2020-03-03

中医内科学——水肿

一、概念

中医内科学——水肿

二、病因病机

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

风邪外袭,内合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风遇水阻,风水相搏,泛溢肌肤,发为水肿。

2.湿毒浸淫,内归脾肺

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透,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亦成水肿。

3.水湿浸渍,脾气受困

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而失其健运之职,致水湿不得下行,泛于肌肤,而成水肿。

4.湿热内盛,三焦壅滞

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

5.饮食劳倦,伤及脾胃

饮食不节,或劳倦过甚,脾气受损,运化失司,水湿停聚不行,泛溢肌肤,而成水肿。

6.房劳过度,内伤肾元

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上述各种病因,有单一原因发病者,亦有兼杂而致病者,从而使病情趋于复杂。

三、诊断要点

1.症状: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和全身。轻者仅眼睑或足跗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甚则出现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2.病史: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3.辅助检查: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血沉、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体液免疫以及心电图、心功能测定、肾B超等检查,以助明确诊断。

四、鉴别诊断

1、水肿与鼓胀

中医内科学——水肿

2.肾病水肿与心病水肿的鉴别

中医内科学——水肿

五、辩证要点

1.辨别阴水和阳水

阴水与阳水虽有区别,但在一定程度又可互相转化。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渐耗伤,水邪日盛,可转为阴水;若阴水复感外邪,水肿增剧,也可急则治其标,先按阳水论治 。

中医内科学——水肿

中医内科学——水肿

2.辨外感和内伤

外感——常有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脉浮等表证。外感多实;但外感日久不愈,也可由实转虚。

内伤——多由内脏亏虚、正气不足,或反复感邪,损伤正气所致。内伤多虚,内伤正气不足,表卫虚弱,又易招致外感。

六、治疗原则

水肿的治疗,《内经》提出“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三条基本原则。

1.上下异治

上半身肿甚——以发汗为主;

下半身肿甚——利小便为主。

2.阴阳分治

阳水表现为表、热、实证——可发汗、利小便或攻逐,以祛邪为主。

阴水表现为里、虚、寒证——治以健脾、温肾,以扶正为主。

3.如果经过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

七、分型论治

(一)阳水

1.风水泛滥

主症: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急骤,往往伴有外感、风热证或风寒证。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重,小便不利。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哮喘。偏于风寒,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偏于风热者,舌质红,脉浮滑数,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治法:散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

麻黄——散风宣肺,兼能利水退肿;

生石膏——清肺泄热;

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白术——健脾利水,肺气宣通,水湿下行;

加车前子、石苇,茅根茯苓、泽泻——利尿。

2.湿毒浸淫

主症:眼睑浮肿,延及周身,小便不利, 身发疮疾,甚者溃烂。或兼有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麻黄、杏仁、桑白皮———宣肺行水;

连翘———清热散结;

赤小豆———利水消肿;

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强清解湿毒之力。

3.水湿浸渍

主症: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或兼见身体困重,胸闷, 纳呆,泛恶。舌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五皮散合胃苓汤。

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化湿利水;

白术、茯苓——健脾化湿;

苍术、厚朴——燥湿健脾;

猪苓、泽泻——利尿消肿;

肉桂——温阳化气行水。

4.湿热壅盛

主症:遍体浮肿,皮肤绷紧光亮。或兼见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治法:分利湿热。

方药:疏凿饮子加减

商陆——通利二便;

槟榔、大腹皮——行气导水;

茯苓皮、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利水;

羌活,秦艽——疏风透表。

(二)阴水

1 、脾阳虚衰

主症: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小便短少,面色萎黄,纳减便溏。或兼见神倦肢冷,脘腹胀闷。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方药:实脾饮

干姜、附子、草果——温阳散寒;

白术、茯苓、炙甘草、姜枣——健脾补气;

大腹皮、木瓜——利水去湿;

木香、厚朴——理气,气行则水行。

2.肾阳衰微

主症: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增多,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或兼见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晄白或灰滞。舌质淡,体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

桂枝、附子——温补肾阳,两相配合,则能补水中之火,温肾中之气;

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

生姜——温散水寒之气;

白芍——调和营阴;

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