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如何成为一个不婚主义者的?

 艾格儿Egger 2020-03-04

△今天文章的配图来自电影《送我上青云》,强烈推荐啊啊啊啊!

在我小的时候,我可能怎么也想象不到长大后的自己成为了一个不婚主义者。
 
那个时候,我的想法是,如果未来我结了婚,不管发生什么,不管是对方家暴、出轨、欠债,我都不会离婚。
 
很奇怪那时候只有八九岁的我,却已经有了这样对婚姻忍辱负重的念头。可见婚姻在我脑海里,并不是什么幸福快乐的概念。
 
那时的我之所以会这样想,大多来自于我父母的生活经历。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母离了婚。他们是大学同学,也曾经爱的死去活来,离婚的原因是我父亲出了轨,母亲感到被深深地伤害了,她是个完美主义者,不能忍受自己的爱情被这样玷污,所以坚决选择了离开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按照这个男权社会的标准来看,是一个“女强人”,重视事业,热爱工作,性格要强且有些急躁。这样的一个女人,总是不免遭受许多非议。
 
离了婚的她更是如此。从小我就从周围的亲戚朋友那里,听到了很多她的不是,那些七大姑八大姨一遍又一遍地叮嘱我,以后长大了,千万不要像你母亲那样争强好胜,她们说,做女人就要温柔一点,男人才喜欢。她们还说,男人犯了错误,女人一定要有原谅他们的胸襟,这样才是个好女人。
 
不仅如此,离婚后,只要我母亲遇到任何不顺心和不如意的事情,周围的人总会将这些不顺心不如意和她离婚的决定联系起来,他们会说,你看看,女人离了婚就是会这样不幸福。或者是感慨,要是当年她没有倔着性子离婚,现在也不会遭遇这些。
 
而我的父亲,尽管几乎没有人会指责他背叛了婚姻,没有人会觉得离婚是他的错误造成的,但别人谈起他的人生,也总将他分为离婚前和离婚后,好像离婚必须是他生命的一个分水岭,不由他争辩。
 
大概是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下,离婚,对我来说,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它意味着你的生活将跌落谷底,各种麻烦接踵而来,永无翻身之日。
 


然而我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发现事情或许并非如此。我母亲在离婚后经历的种种不顺利,和其他人所经历的比起来,并没有多么夸张,这些大概只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坎坷的一部分。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我想,母亲以一个女性的身份在商界打拼,所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和白眼,才是她不幸的根源吧。直到今天,我都记得她跟我说一位男性竞争对手这样羞辱她,“一个女人,用女人的方式成功了,才是真正的成功;她用男人的方式成功了,也还是失败的”。
 
反过来去想我曾经的那个念头,“如果要结婚的话,不管发生什么,我一定不会离婚。”
 
这本身就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如果我必须要结婚的话。
 
所以,我想要结婚吗?
 
摸着良心说句大实话,从小到大的我,从来没有真正向往过婚姻。我从没有幻想过,自己结婚的那一天,从没有做过被王子拯救的童话梦。我身边人的婚姻,大多都延续着女性包揽大部分家务,生儿育女,男性养家糊口,在外面“彩旗飘飘“,两个人不断争吵、打孩子撒气的模式。
 
这从来都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越长大,越知道自己不想要的和想要的是什么。
 
我想要生活得独立自主,自由自在。我不想要婚姻这一套强加于所有人的模式。
 
我想要和朋友保持亲密的联系,我不想要只围着一个人转。
 
我想要有足够的自由决定我的人生,我不想要为了婚姻放弃我的梦想。
 
那么,有没有可能不结婚呢?
 
当然,不结婚已经成为世界的潮流,年轻人有了更多元的选择,包括单身,独居,同居,合约婚姻等等。
 
尽管在这个社会里,不结婚仍然要承受许多压力,单身人士在求职、交友过程中也会面临诸多歧视,但这些和结了婚之后的困境比起来,算不上什么。
 
现在的我是一个不婚主义者。我想我所说的”不婚“并不意味着一辈子不结婚,而是我把社会给婚姻强加的神圣意义削弱了,我不认为婚姻是人生中必须要做的事情,也不觉得结婚是幸福生活的开始,更不会认为婚姻就应该维持终生。
 
婚姻,对我来说,只是千万种人生可能的一个,很微不足道的一个。

如果有一天我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也许也会踏入婚姻——但我会清楚地知道,这不是为了我们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也不是为了纪念我们多么神圣伟大的爱情,只是为了那一刻被爱情冲昏的头脑,做一个幸福而短暂的留恋。
 
而有一天(很有可能会发生的那一天),我们激情不再,爱情被岁月消磨干净,或者只是感到疲惫,我们也会一起手拉手去终结这段婚姻,怀着一点遗憾也许,但更多地,是对未来未知生活的向往。
 
结婚的意义,应该和离婚的意义一样,都没有什么大不了。毕竟,它们都只是漫长人生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选择。

(本文首发于头条号野马青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