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好父母,请这样

 咩咩羔 2020-03-04

​做好父母,不是只用提供吃喝穿用,照顾好生活起居;


做好父母,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塑造孩子,用情感和道德绑架Ta们的一生;


做好父母,不是把孩子关在温室里、牢笼里,替他们遮风挡雨;


做好父母,不是压迫在孩子头上的两座大山,自己生的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做好父母,不是把孩子扔给老人、学校、社会,任他们自生自灭,即使有所谓不得已的苦衷……

图片来源于网络


要不然高尔基怎么会说:“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


做好父母,首先是要修炼自己。


杰克·霍吉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不管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什么性格,或我们后天发展了什么性格,准备做父母,最好都重新开始学习,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和他一起学习、成长。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自己性格和情绪中坏的一面。


因为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性格、行为问题都是父母性格缺陷,行为问题的投射。


所以,不管我们曾经是脾气暴躁,一点就着的活火山;还是悲观消极,天天伤春悲秋的林黛玉;抑或是紧张焦虑的、神经质的老母亲……


现在开始都要警惕了,赶紧的想办法纠正。


找专业人士咨询,或冥想,深呼吸,考虑60秒再做决定,运动起来,找个喜欢的事做起来都是可以的。


同时尽量放大自己性格和行为中好的一面。


比如外向活泼、热情、温和可亲、积极开朗、乐观豁达、健谈、机敏、适应能力强、善组织、善表达、反应敏捷……


不把情绪带回家,在家门口调节好再进门;


无论孩子是天才型还是晚熟型,都要宽容对待(不是溺爱),需要的是静待花开(不是无作为的等待,而是不急不躁的按计划一步步前进);


所有对爱的表达,对幸福的感受力,对生活、自然、运动的热爱,都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对待孩子的好奇心,破坏力,到处野,一定要仔细调查清楚,不是恶意行为,可以适当引导,也许下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就在Ta们当中诞生呢!


2016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大隅良典,他所有科研的“原点”是接触大自然所萌生出的好奇心。


体弱多病的大隅良典,小时候喜欢在小河里捞鱼、采集野果野菜,捕萤火虫、采集昆虫,手持网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


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江崎玲于奈

江崎玲于奈有此感悟:


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理应无比珍视、精心培育、不断激励和呵护。


科学研究需要感性和直觉,而培养这种感性和直觉的最佳时期,正是玩得满身是泥的少年时代。


作品中摹刻了一出出“东北乡”传奇的莫言对自己的家乡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莫言说,“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我看到英国奶爸Sergei,活生生把俩个精力旺盛娃培养成了一听见“科学”就两眼放光的mini版谢耳朵。


因为他接触到一个观念:孩子爱拆东西其实是好事,这代表他们求知欲旺盛,对世间万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于是自行设计科学小实验并带娃一起鼓捣。


M豆按照“红蓝绿黄橙”的顺序在盘子围成一个圈,往盘子里倒上水,糖豆秒变彩虹条;


阳光好的院子里,用喷水枪接在扎了洞的管子上让彩虹“动起来”,让孩子们触摸光线折射出的彩虹;


在装上醋和色素的瓶子上,套紧装有小苏打的红气球,让小苏打掉落溶解在醋中,于是塑料瓶吹气球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看到明小鸥妈妈,有时间便认真的给孩子挑选书籍,是非常认真的挑选:要符合孩子认知水平和生理特点,要简明易懂,,符合孩子内心期望(即Ta们喜欢的书籍,至少开始一定要喜欢,引起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读书的时候也是充满仪式感的:


有把孩子抱在怀里,一起讲一起看的时刻;


不像老师讲课,一字一句,照本宣科,而是把故事情节最大化的理解透,再有声有色的讲给孩子听;


甚至需要临场做一些调整和发挥的,因为了解孩子,在他的语言积累期,结合已有的积累,让他能够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去理解新的故事,产生新的启发和经验。


我还看到龙儿妈妈,看到孩子三年级英语期末考试打了60分,仍然幸运老师判错了题,自己差一点点不及格,要不然开学补考,整个暑假都记着这件事的时候,没有冲动、暴怒、责骂,甚至体罚,而是真的同意他很幸运。


孩子没有心理负担,认认真真学习,成绩一步步提了上来。


在孩子被同学连累,连坐受罚时没有抱怨,赞同孩子用乐观的心态看待这件事;


当孩子被欺负,没有冲动的找学校、家长

扯皮,而是弄清来龙去脉,找老师沟通,想办法解决问题,保护孩子对幸福的感受力!

图片来源网络


黄杏贞老师说,她认识一对体育老师夫妻。他们的儿子从小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下喜欢跑跑跳跳,乒乓球技连大人们都羡慕,还参加了各种比赛。

这个孩子的自控力和专注力也很强。在球桌上一待就是一、二个小时,3岁时拿着球在手上抛掷,也能玩上一个小时。

阅读,运动、艺术、亲近大自然等等活动,如果以目的为导向,就急功近利了。


比如,读书为了分数;运动,艺术为了考试特长加分;踏青为了朋友圈;孩子有好成绩为了炫耀,攀比……


孩子没有真正体会到乐趣,暂时屈从于父母,是走不远的。


避免孩子高分低能、脾气暴躁、优柔寡断,自私自利,父母是关键!


言教不如身教,做个用心,有爱,有方法的父母,一定能培养出一个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开朗阳光,睿智幽默,能力出众的孩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