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波帮早期人物捐建的十桥十亭,收官之作,幸运保存

 颖之星语 2020-03-04

早期的“宁波帮”人物中,有一位杰出代表,名叫陈磬裁。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磬裁在家乡捐建了十座桥和十座凉亭,人称“十桥十亭”。

遗憾的是,岁月变迁,十桥十亭,现在大都不存。

陈磬裁修桥建亭之功德,渐渐被人淡忘。

幸运的是,陈磬裁捐建“十桥”的收官之作,黄昏晨桥,也就是第十桥,至今保存完好。

黄昏晨桥,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任新村任家横自然村下庵东的塘河上,南北走向,全长约22.7米,宽2.15米,两墩三孔,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

黄昏晨桥经历九十年风雨洗礼,至今未见任何补修之痕迹,被专家誉为:“古代石结构建筑过渡到民国大型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典型代表作”。

桥额书桥名“黄昏晨桥”,下书“第十桥”,题头“民国二十年夏五月”,落款“里人陈磬裁敬建”。

由此可知,黄昏晨桥是陈磬裁捐建的第十桥,建于1931年5月,是其捐建“十桥”的收官之作。

桥上铭刻的文字,都很有意思,取自于《太上感应篇》,代表着建桥者的劝世思想。

桥东侧书,“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语云,自求多福自得其乐自作孽,这三个自字,狠有意味,可见得,求天求人还不如求己”。

“敬劝世人,回心转意”。

桥西侧书:“能孝父母天佑得福,能孝父母天佑长寿,能孝父母天佑多子,能孝父母天佑多财,能孝父母天佑顺流,如孝顺父母情愿自己劳苦,可一生逢凶化吉,而天龙八部拥护其身永不受灾矣”。

“敬劝世人,顺风得利”。

桥名“黄昏晨桥”,这个名字有点特别,应该有其特别之意,是否寄托着因果轮回之意呢?

到底意在何处?

只好留个悬念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陈磬裁是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陈鑑桥村人,生于1874年,早年到上海打工谋生,后来以水泥和建筑业致富,人称“水泥大王”。

陈磬裁致富不忘家乡,捐建的十桥十亭,都用钢筋水泥建成,当时正是钢筋水泥兴起之初,因此其所建之桥亭,都是早期钢筋水泥桥亭的代表。

抗战爆发后,陈磬裁回到宁波,皈依佛门,居住在七塔寺内,1950年,病故于上海。

黄昏晨桥北端的凉亭,就是陈磬裁捐建“十亭”中的第四亭,亭上牌额书:“第四亭”。

第四亭,修建于“民国二十年仲夏”,也就1931年夏天,黄昏晨桥建成后,第四亭随之建成。

我曾去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亭溪岭古道,古道边有个亭子,就是陈磬裁捐建的第五个亭子,故名“第五亭”。

亭子墙壁上有黑色字体,“民国十六年丁卯秋陈磬裁建,癸巳秋月甬上信女夏氏重修。”

由此可知,第五亭始建于1927年。

那么,问题来了,第四亭的建成年份,为什么比第五亭的建成年份还晚了四年呢?

第四亭上的文字较多,我仔细在其中寻找原因,两行小字,终于给出了答案。

“民国二十年仲夏”,“弟子常宝子重建”。

由此可知,第四亭是民国二十年仲夏重建而成,其始建年份,比黄昏晨桥还要早。

可以推测,黄昏晨桥所在的位置,以前有石桥存在,大致在1927年或以前,陈磬裁捐款在此修建了“第四亭”。

但是没过几年,石桥倒塌或成危桥,陈磬裁继续捐款用钢筋水泥在此新建黄昏晨桥,1931年建成。

建桥时,第四亭因建桥所需而拆除,因此桥建成之后,弟子常宝子重建而成。

亭上共有对联四幅:

“到处云山到处佛,当方土地当方灵”。

“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

“掌万民之福泽普沾吉庆,通天下之财源永锡盈丰”。

“银山久种无边树,金谷时开得间花”。

其中前两幅对联,亭溪岭古道边的第五亭,同样也有铭刻。

陈磬裁捐建的十桥十亭,幸存之桥与亭,实在太少。

在专题寻访过程中,不断有网友发来消息,提供线索。

有网友说,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街道干墩村月浦自然村的通济桥和凉亭,可能也是陈磬裁捐建,经我实地寻访,实为当地乡绅陈楚宝捐助,并非陈磬裁所捐建。

还有网友说,鄞州区云龙镇陈黄村的张义桥和亭,是陈磬裁捐建,我也去过了。

现存的张义桥,是2009年,在石拱桥的基础上,用钢筋水泥桥面改建而成,那么这之前的钢筋水泥桥面,是否陈磬裁所捐建,找不到任何证据了。

桥头的凉亭,有亭名牌匾“国庆亭”,1992年8月重修,同样无法找到陈磬裁捐建的任何证据。

幸存的桥梁中,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梅溪上的“磬裁桥”,是陈磬裁捐建的第三桥。

然而遗憾的是,梅溪水库九十年代建成后,磬裁桥被淹于水下。

只有水量较少时,桥拱才部分露出水面,让我们知道,磬裁桥依然存在。

黄昏晨桥,作为陈磬裁捐建的十桥中,幸存的完整桥梁,弥足珍贵。

愿世人保护之!

铭记前人之功德,弘扬慈善故事,是为走得更远更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