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有痛苦,都是因为不能“活在当下”:活在当下,不是口号是能力

 真有梦想的唐糖 2020-11-22

早晨起床,我发现栀子花开了,确切的说:是正在开,刚刚开。见此情景,我心里先是高兴,毕竟我已经足足等一个多月,才等到这颗花苞的绽放,但紧接着,我的心情便由晴转阴:一朵花的绽放时间只有短短几天,那岂不是意味着很快这朵花就要凋零了吗?

心情急转直下,从短暂的高兴迅速滑落至沮丧和担忧。幸运的是,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我觉察到了自己的"妄念"。于是赶紧调整心态,从无意识的妄念,转向有意识的觉察。当跳出"自我"并以"第三只眼"观察自我时,我清晰的看到了自己"无法活在当下"的现状。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把"活在当下"当成自己的人生信条,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是什么阻止了我们活在当下?活在当下的意义又是什么?如何才能真正活在当下?这一系列的问题构成了我的思考,并有了这篇文章。

接下来围绕刚才的三个核心问题,我将就"活在当下"这个话题展开讨论。附上本文思维导图,以便有更为清晰和直观的印象。

1. "活在当下"的意义:与"客观真实"保持深度链接

不管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活在当下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与真实发生链接。这短短的7个字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因为尊重真实是改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基础

正如托马斯·摩尔所言:对一个人最好的治疗,便是拉近他与真实的距离。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以为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但我们以为的"真实"只不过是自己戴着主观的滤镜看到的真实,距离"客观的真实"还有很遥远的距离。从这个角度说,一个人的认知与"客观的真实"距离越近,越意味着接近真相,也就越有改变和发展自我的可能

之所以要强调"活在当下",有以下几层意义。

第一,"活在当下"注重的是当下的感受、当下的观察、当下的分析,是基于"事实"的,而不是基于"幻想"的,所以,它是直观而具体的感受,是切切实实的解决问题,它意味着能够对事情有真正改善和解决。

关于"事实"和"幻想",可以举个例子说明。比如我感觉自己很不自律,经常一刷抖音就能连续刷几个小时,所以我想改变这种现状。在这个事件里,"事实"是:我对刷抖音成瘾,因为刷抖音这个行为背后满足了我潜意识里的很多需要——比如逃避现实的困难,不愿意去做"应该做的事"等等。而"幻想"是:我有改变自己的愿望,并沉浸在自己已经克服抖音上瘾的毛病并成为学霸的想象。

可以觉察一下自己:在下决心改掉某个毛病时,是否常常花了很多时间在"成功以后"的想象里?而现实情况却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段沉浸想象中的时间,其实就是被荒废掉了。换言之,这段时间,我们并没有活在当下。

第二,受到人的本性的限制,我们常常把时间放在追悔过去或幻想未来上,但却很少能够沉静于当下、眼下的事情。这样的结果是导致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全部被无意义的事情所消耗。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真正的活在当下。

稍加觉察,就会发现我们经常活在"后悔——幻想"的循环中,比如后悔今天又刷了一天抖音,然后幻想明天开始就成为一个高度自律的学霸....当把时间全部用于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面,就意味着错失了真正改变自我的可能。

第三,之所以难以活在当下,是因为感觉到"当下的苦",但其实"当下的苦"主要来自对"当下"的错误的"解读"之上只有真正活在当下,才能习惯于在"当下"寻找快乐,以此来代替从"对未来的幻想"中寻求快乐

所以,活在当下的本质,是与真实的世界发生链接,以我自己为例,在花苞开花之前,我焦急的等待,总盼望能早点开花——这时,我没有活在当下,而是活在未来的想象之中,并因为这种期待而给我带来了焦虑的心情。在开花之后,我又一次活在对未来的忧惧之中——担心花开不了几天就会败落凋零,这同样使我活在了对未来的忧惧之中,而不能享受当下开花的美丽。

这就是典型的没有活在当下的表现。

正如埃克哈特·托利所言:"通常,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对于现状的抗拒,也就是无意识的抗拒本相的某种形式"。

2. 难以"活在当下"的根本原因:在当下,自恋常常受损,所以我们需要"逃跑"

为什么我们都说要活在当下,但是却总是知行难合一呢?阻止我们难以活在当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难以打破自恋。换言之,自恋像一堵高墙,阻碍着我们和真实世界发生联系

① 拆除“自恋”的高墙

埃克哈特·托利在他的著作《当下的力量》中说:无数互相矛盾的念头以及围绕着这些念头的种种努力,构成了我们的"小我",我们太执着于"小我"之中,"小我"就成为了一堵无形的墙,阻碍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我"和外部世界建立真实的联系

埃克哈特·托利所说的"小我",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自我",也就是佛家所讲的"我执",它们都是同一个意思。所表达的,都是对于"自恋"的追求

控制感,是最核心的自恋。也可以说,我们都有妄想控制世界的妄念。

比如说我关于花苞的自恋。它的逻辑是这样的:当花苞还未开花的时候,为什么我会因此焦虑,并认为等待太过漫长——甚至有些不耐烦呢?答案在于:花苞开花本身是栀子花的自然规律,换言之,植物的花苞需要多久才能绽放,是由植物本身决定的,而我虽然在意识层面知道这个规律,但在潜意识里,却妄图获得花苞开花的掌控感——即我在潜意识里,希望花苞按照我希望的时间绽放。显然,对我来说,一个月的时间太久了,所以我会等的很不耐烦。

不耐烦会产生痛苦的感觉,正是这种痛苦,让我无法活在当下。要么逃避不再看它,要么沉浸在对"开花"的幻想中,逃避真实的、没有开花的现实。

这种试图掌控开花的潜意识,埋藏着非常深层的、难以觉察的自恋。如果从未接触过心理学,可能理解以上内容会有一些困难。但是可以先把这个内容纳入到自己的体系,然后再慢慢的觉知。

以此类推,我们就可以知道生活中那些焦躁的父母在管理孩子的过程中为什么那么不耐烦?为什么那么狂躁?原因在于,孩子没有满足他们的自恋要求,没有按照他们潜意思里的愿望/秩序,这严重的激发了他们自恋受损的挫折感,所以,他们非常恼火。

举个例子,一个家长辅导孩子算术题,家长认为很简单,也自认为已经很耐心的讲解了,所以孩子"应该"听懂了,再做类似题目时,就"不应该"错了。结果,家长发现孩子依然不会做,依然做错,ta就勃然大怒。这是因为,孩子的做法打破了家长的幻想,打破了家长认为事情"应该"发展的轨道,所以这种勃然大怒,本质上是家长自恋受损的表现。

当然,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是自己的问题,反而还会把责任推给孩子,认为是孩子不认真听所以才激怒自己——这是家长不能为自己负责的表现。

正因为我们太执着于自己的掌控感,所以就会对客观的世界产生很多"妄念"——我希望ta是这样的,我希望自己是那样的.....这些妄念,就构成了我们的幻象,隔离了自己与客观真实的距离,使我们远离当下的真实

② 破除“小我”的执念

自恋受损的本质,其实就是自我在潜意识里妄图掌控外界的愿望没有实现造成的挫折感。我们常常会将自己的思维和想法等同于"我"本身。所以,当思维/想法没有实现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受挫了。

举个例子说明其中的逻辑:我想要让花按照我的意愿开放,它实际开放的时间比我想象中开放的时间慢了很多,所以"我"就觉得难以忍受了。后来,我又想要让花一直开下去,但是当我意识到这是不可能的时候,"我"就沮丧了。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那些妄念/想法/思维等同于"我"这个人的时候,当想法不能实现,也就同时意味着"我"这个人失败了。所以,ta的情绪就出现波动了。

从这个角度说,"小我"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幻象,它的本质,是把"我"认同为某样东西(比如思维/想法等),当这些东西消失或破灭时,也就意味着"我"消失或破灭了——这就是自恋受损的根源。

所以,避免自恋受损的关键在于,将"我认同的某些东西"和"真正的我"区分清楚。

"真我"的本质是一个客观存在,是不以外界评判为转移的内容,其基本价值是恒定的;而"小我",则是一个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东西,它很容易消失,会随着外界的评价而发生转变。

理解这一点,对于现实中的个人成长意义非凡。举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我"是不是经常"以物喜,又以己悲"?比如,今天挣了100块钱,"我"就很高兴,今天丢了100块钱,"我"就很沮丧;或者今天张三夸赞了我,"我"就很得意;李四骂了我,"我"就很生气?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把自己的"真我"等同于"他人对我的评价/我有多少钱"等一些列的标准——当"我"符合这些标准时,我的自恋就得到了满足,心情愉悦,反之,则愤怒沮丧。

所以,一个人的标准(评判)越多,越认可自己的思维,其自恋越容易受损,并因此产生负面情绪,从而逃离当下(真实的世界)

3. 从4个角度出发,真正做到"活在当下"

如何和真实客观的世界保持链接,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活在当下,如何脱离自我防御(逃离当下)的限定?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 深刻觉察潜意识里的"妄念",不断把自己从幻象中"拉回来"

在所有的努力中,我认为觉察最为重要。就像我今天举的这个例子,如果我没有觉察的能力,怎么可能意识到自己又一次活在了当下之外?

所谓觉察,其实就是保持一份理性,在"自我"之外,对自我进行观察和分析

当我们沉浸在自我的感受和思维的惯性中时,常常犯错而不自知,但如果抱持这一份觉醒之心,就很容易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我国著名的心学家王阳明在总结自己的军法要义时,曾说了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他说的"此心不动",就是指我们不要被自己的各种"妄念"所控制

所谓"妄念",从精神分析的语言解释就是潜意识。在难以觉察的潜意识的支配之下,我们内心一刻不得安宁,总是处于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的轰炸中。为什么我看一个花也会产生那么多的妄念?这是因为在潜意识里,我的自恋问题太严重了,我无时不刻不想获得自恋的满足——当然,这种认知是建立在深刻的自我觉察的基础之上。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受意识层面的某些想法而采取的行动,但实际上,是我们没有被觉察到的潜意识在支配着我们的行为。正如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着你的人生,而你却误以为那是命运"。

从这个角度说,觉察的意义就在于"将潜意识意识化",也就是抓住那些真正影响我们的潜意识,然后深刻的剖析它背后的内容,这样,我们的人格才能得到根本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活在当下。

② 祛除评判性思维,把"我的标准"和"真我"区别开来

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中说:"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对现状的抗拒,从思维层面来说,这种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存在,从情绪的层面来说,它又以负面情绪的形式显现","痛苦的程度,取决于你对当下的抗拒程度以及对思维的认同程度。"

所以,评判性思维是造成我们痛苦,并远离真实客观世界的障碍

做到这一点,需要认知的更新迭代,同时也要深刻的觉察和认知自己的幻觉被打破时的恐慌与愤怒

比如说,我看到花等了一个月还不开,就感觉很晦气,不高兴——这种情绪我需要深刻的觉察,为什么花不开,我要晦气?这背后是在恐惧什么?愤怒什么?

经过深入的觉察,我意识到在我的潜意识里,有一个评判的声音,或者说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标准——一朵花从花骨朵到开放,差不多一周就应该完成了,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就是"不正常"的——请注意,更关键的地方来了:这个"不正常",表面上看是说开花不正常,但是在我的深层潜意识里,是因为"我"对花养护的不好,所以它才迟迟不开花,而且根据我以前的经验,很多栀子花即使结了花苞也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掉苞,如果花苞掉了,那说明"我养花的水平很差",或者再说的深一点:说明"我很差劲!"——这种对自我价值被贬损的恐惧,才是我不耐烦的最深层、最核心的原因

换言之,我的自恋,让我把自己的价值和一朵花开不开联系到一起,并因为恐惧这朵花不开,则意味着我养花不好,我不好,而对花没有及时开放,愤愤不已。

这是隐藏的多么深层的自卑与自恋,这背后是我对于自我价值的评判性思维,可谓深入骨髓。

③ 克里希那穆提的方法:不做任何抵抗,任由念头自然的流动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唯一重要的是点亮你自己心中的光",而他建议使用的方法,就是不做任何抵抗,任由念头自然的流动。当心中的念头(妄念)像平地惊雷一样挨个炸裂完成之后,真相自然会映现。

这是一种非常困难的方法。因为每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都会"保护"我们逃离现场,所以,能够接受自己呆在原地,静静地等待真相浮出水面,是对根深蒂固的自我防御的挑战

但是根据我的经验,它非常有效,能够帮我们深入的进入潜意识,进行深刻的觉察。

我由一朵花的觉察深入到"对自恋的维护",再到原来这一切都是出于保护自己"我不能错,我不能是坏的"自我信念的执着,从而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根深蒂固的自卑(低自我价值)......这个过程,就是"不做任何抵抗,任由念头自然流动"的结果。

就像手心里的沙子,越想抓得紧,流失的越快一个道理,对于内心深处潜意识层面的恐惧,越让自己放松、自然,它就越容易被"捕捉",当我们看清了它的真面目时,就意味着它恐怖的面具被撕下来了

完成了"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我们的内心也就得到了疗愈。

④ 放弃过去的经验,深刻的拥抱"不确定感"

这一点至关重要。

把潜意识里的内容意识化之后,还需要转变内心的信念——我们的很多深层次的恐惧,都在于过去,真正让我们无法活在当下的原因,是死死的抓着过去的经验不敢撒手,所以不能真正的活在当下

进一步解释这段话的意思:之所以不能活在当下的最为关键的核心在于:之所以无法活在当下,总是无意识的活在过去,是因为在潜意识里渴望"重复快乐"以及"逃避痛苦",但是关键来了——我们渴望重复的是"过去的快乐",而逃避的也是"过去的痛苦"——虽然从意识层面我们知道过去的已经不可能再复制,但在潜意识里,却仍然希望不断的重复过去的快乐经验和逃避过去的痛苦经验。

还以栀子花为例。为什么我会恐惧,不允许"我是错的"、"我没做好"?根本原因是:在我过去的经验里,如果我错了,或者没做好,将得到自己无法面对的惩罚,出于对惩罚的恐惧,所以我无意识的对它死死抓住不放。

但真实的实际呢?即使栀子花真的没等到开花,花苞就掉了,又怎么样呢?没有人会因此惩罚我,我的恐惧其实不来自于现实层面,而来自于潜意识里对过去经验的重复

如果我能意识到这一点,并耐心的告诉自己:不用怕,这都是过去的经验,如今我不会因为栀子花而被惩罚,那么我就会远离痛苦了。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有的人失恋后非常痛苦,无法走出来。这其实也是因为在曾经相爱的时光里,体验过美好的感情,并且在早年的经验里,对于父母和自己的分离,有过非常深刻的心理创伤。但是如果清醒的认识到,过去即使再美好也已经是过去式了,以及曾经幼小的自己体验过"分离创伤",也不意味着今天分手会造成同样的伤害——因为曾经的自己是弱小的,如果和父母分离则意味着无法生存,而现在的自己是一个成人,完全有能力独立生存

当把这层意念修通,就会明白自己的痛苦和对过去的怀念,其实都没有活在当下

写在最后·】

活在当下——是一个非常、非常深刻的话题。短短的四个字,基本上囊括了心理学的真谛。几乎所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都可以用这四个字来进行解读和疗愈,区别在于每个人对它理解的深度。

重新回到栀子花,我在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写下了一段话,其中有这样一句:"花未全开、全月未满,当下现在,才是最好的时候啊",所以,只有真正活在当下,才能真正体会到当下的圆满。

活在当下,不仅仅是一个愿望,更是一种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