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魏之名:皇图霸业笑谈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泥土清香 2020-03-04
在中国历史上,前后有六个王朝(政权)以魏为国号,为方便区辨,我们不妨顺着历史的长河往回漫游一番,从创始人、世代、存续时间、都城、疆域区划、国号根源、历史价值等几个重要方面加以探析梳理,或为加深认识,或为消遣无聊,未为不可。

1.若无曹氏作为,亦有他人篡汉

建邺复当涂,

征行岁又徂。

青山奠椒桂,

白鹭泊菰蒲。

人物豪三国,

文章到两都。

因君俾传诵,

使我不枝梧。

                          ——赵蕃·《斯远徐兄携李丈子永去冬江上诗卷来成四十字》

公元220年,东汉丞相、魏王曹丕受汉献帝禅让,即位建国,国号魏,史称曹魏。

曹魏都于邺城。宫殿在城市北面,官署衙门和居民住宅在南面,有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正、分区明确、有明显中轴线的都城,对后世帝王营建都城的影响巨大。

曹魏历5位帝王,受禅让而立,亦由禅让而终。公元265年,末代帝王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晋立而魏亡,享国不过45年。禅位后的曹奂被封为陈留王,仍用天子仪度,与蜀汉、东吴末主一样,都在司马家族的优待下善终。

经过奠基人曹操和开国之主曹丕的两代开拓,曹魏成为三国中版图最大的政权,疆域最盛时,北达山西、河北、辽东与南匈奴、鲜卑、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以长江、淮河、汉江一带与东吴为界,西至甘肃与鲜卑、氐、羌相邻,西南以秦岭、河西一带与蜀汉对峙,境内大略划为12州、93郡、720县,统治人口峰值大约在1300万。

早在东汉时期,图谶之说风行,早先“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言被广泛流传。当涂高指当着大道的高大建筑物,比如宫门之上的楼观,称之曰魏阙。公元216年,汉献帝被迫进行册封,曹操已身履丞相高位,又进魏王爵,为夺位提前做起了理论准备工作,曹丕篡位后,以魏代汉,曹氏两代人的努力,其实就是为了应谶,以此呼应社会上的迷信思维。

政治上,曹魏在察举的基础上创立九品中正制,这项制度对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影响巨大。承袭汉朝,继续管理西域地区,设有西域长史府;将朝鲜北部再次纳入帝国的版图;对日本地区的小国进行册封。军事上,先后击破南匈奴、乌桓、鲜卑、高句丽,保证了王朝的版图,巩固了中原政权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文化影响力。经济上,大力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耕种官田,赋税则为田租户调制,按定额的田租向农户征税,这些举措极大地刺激了生产,北方农业生产迅速恢复;政府重视工商,设有大型国营手工作坊,大力发展手工产业和贸易,邺城和洛阳成为当时的国际商贸都市。

曹魏王朝国运虽短,但其统治者在文治武功上的表现配得上杰出二字,也为日后司马氏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

2.固然事出有因,总归杀伐太过

台上年年掩翠蛾,

台前高树夹漳河。

英雄亦到分香处,

能共常人较几多。

                ——罗隐·《邺城》

当曹魏王朝故去85年后,中原地区又上台一个以魏之名的政权。

公元350年,原后赵皇帝石虎的义孙、辅国大将军冉闵杀死后赵末代皇帝石鉴,即位建国,国号魏,史称冉魏。

冉魏都城为邺城,位于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北。

冉魏历1代1帝,存续不过3年。公元352年,冉闵与前燕皇帝慕容儁交战,被擒,后遭斩首,冉魏亡。

    冉魏在取代后赵政权后,一度拥有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各一部,江苏和安徽北部,甘肃、宁夏东部,但是控制力并不强劲。

冉魏政权脱胎于后赵,后赵控制的地区有赵魏合称的说法,冉闵为了与后赵区分,便以魏为国号,另外,冉魏都邺城,属于三国曹魏之旧都,以魏之名,也为彰显继承曹魏的正统地位。

十六国时期,从成汉政权建立开始,到北凉政权灭亡为止,冉魏政权是唯一一个由汉人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政治上采用九品官人法,吸引汉族士人加入政府治理团队;外交上,积极与南方的东晋王朝联系,请求联合讨伐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不过东晋方面的回应比较保守;军事上,与羯、羌、氐、鲜卑等部族展开大混战。

冉魏与后赵政权既不同又类似,即施行片面的民族仇杀政策,后赵仇杀的是汉族,冉魏仇杀的是羯、氐、羌等族,多民族数百万人互相攻杀不止,中原地区人口大减,农业衰败,混乱波及到整个北方。因此,冉闵也是很具历史争议的人物。

3.谁知丁零辉煌,始终不见经传

倒泻银河事有无,

掀天浊浪只须臾。

人间更有风涛险,

翻说黄河是畏途。

                   ——宋琬·《渡黄河》

曹魏退场123年后、冉魏退场36年后,中原地区再度上台一个以魏之名的政权。

公元388年,丁零族首领翟辽在黄河南岸的滑台(今河南滑县)称魏天王,建国号魏,史称翟魏、丁零魏。

翟魏经历2代2主,存续不过5年。公元392年,末代君主翟钊在白鹿山被后燕皇帝慕容垂击败,丁零族军队几乎全军覆没,翟钊逃往西燕,后被杀,翟魏亡。

翟魏在乱世中控制了荥阳、顿丘、贵乡、黎阳、陈留、济阴、濮阳地区,共7郡,统治约3.8万民户。

翟魏以魏为国号,也是攀附曹魏王朝,期待本族能够如前朝般定鼎中原。

丁零族是敕勒人从贝加尔湖南迁到中原的一支,于乱世中建立政权,在东晋、后燕、西燕三国夹缝中求生,十分艰难,翟魏亡后,丁零族和平地融入其他民族。

史料上,关于翟魏的记述甚少,甚至十六国国史并未纳入翟魏的部分。

4.若非扫尽北尘,岂能傲视南朝

下马闲行伊水头,

凉风清景胜春游。

何事古今诗句里,

不多说著洛阳秋。

                ——白居易·《秋游》

当曹魏退场120余年后、冉魏退场34年后,几乎与翟魏同时上台的,还有一个日益强大、逐步统一北方的北魏王朝。

北魏王朝一亮相便很惊艳,但它有过一段曲折婉转的前奏。公元315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出兵帮助西晋王朝镇压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公元338年,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都于盛乐(今呼和浩特地区)。公元376年,拓跋氏的代国被强大的前秦王朝攻灭。

在淝水之战后,前秦趋于瓦解,公元 386年,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东洋河南)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拓跋魏、元魏。公元398年,拓跋珪称皇帝。

重建代国时,拓跋珪先后以牛川、盛乐为都,称帝后,将都城迁至平城(今大同)。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将都城再迁至洛阳。在北魏的营建下,洛阳城东西长达20里,南北长15里,城内划分为320坊,辟方格网街道,繁华程度不逊于南朝的建康城。

北魏历20位帝王,其中列入正史本纪的有12位,享国148年。公元534年,北魏因为鲜卑旧派和汉化新派的分歧斗争,分裂为东魏、西魏,末代帝王元修被权臣宇文泰毒杀,这个惊艳的王朝就此退场。

北魏先后消灭后燕、郝连夏、北燕、北凉等政权,终结了十六国混战时代,统一了中国北方,其疆域最盛时北达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收辽西,南以秦岭、淮河与南朝为界,人口约3500万。北魏时期开始增置州郡,公元494年,北方地区已经划为38州。

拓跋氏以魏为国号,一是为了表明自己是曹魏王朝的合法继承者,同时宣示晋王朝的非法;二是为了回应北方汉族士人恢复汉魏文化制度的理想追求。

北魏统治前期是奴隶制,作为政权主体的鲜卑族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字,其落后的统治方式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为了稳固统治,从公元490年开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主导了系列改革,使政权汉化和封建化。政治上,颁布俸禄制,严惩贪腐,整肃吏治。经济上,推行均田制,统一租调征税制。地方管理上,在州郡县三级制基础上,向乡村延伸,推行三长制,以邻里党三级乡官抑制地方豪强。迁都洛阳,诏令鲜卑族上下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拓跋氏改为元姓,与汉族高门通婚。

王朝治下,文化事业成就斐然,地理名著《水经注》、宝贵的农书《齐民要术》相继著成,石窟雕刻艺术成就极高,留下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一大批世界文化艺术宝库。北魏统治后期,随着生产的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日益繁荣,统治集团趋于腐化,吏治开始败坏,奢靡之风盛行,赋税、徭役、兵役加重,民间武装起义不断,人口开始大量隐匿于寺庙或者地方大族,生产逐渐倒退,守旧贵族与汉化贵族分成两派,关于治国理念分歧严重,王朝逐渐走向分裂。

北魏王朝终结了长达135年的混战史,成为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朝代,其汉化政策使北方多民族融合的进程大大加剧,为以后的全国大一统创造了有利条件。

5.熟料高氏当权,亦能独步河东

飞雪带春风,

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

偏在洛城中。

                      ——刘方平·《春雪》

曹魏的大幕落下已经269年之际,北魏王朝已演出148年,北方大幕再次落下,北魏内部分成两个团队,在东西两个舞台上几乎同时登台,率先弹奏演出的是东边的团队。

公元534年,北魏末代皇帝元修不满权臣高欢的跋扈,逃往关中,高欢随即立元善见为帝,国号仍为魏,史称东魏。

东魏都城为邺城,洛阳为陪都,高欢坐镇的晋阳是真正的政治中心。

东魏历1位帝王,存续17年。公元550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被废,高欢之子高洋即位,建立北齐,东魏亡。

东魏继承了原北魏河南汝南、洛阳以东的国土,沿着山西、陕西间的黄河及河南、伊、洛之间与西魏为界,地方区划逐渐增加到97州,人口约2000万。

高洋拥立元善见仍然以魏为国号,主要是与宇文泰、元宝炬竞争,突出自己继承北魏的合法性。

东魏政权是原北魏边镇将领与河北豪门大族结合的产物,与西魏、南梁三分天下,统治集团一方面恢复鲜卑旧的习俗,一方面利用汉族士人维持统治,最高权力一直把持在高氏家族手中。

东魏治下,虽然与西魏、南梁相比,人口最多,经济基础最好,但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加重,军事上屡屡败于西魏政权。

实际上,东魏就是一个在高氏家族建立北齐王朝前的一个过渡性政权。

6.纵然宇文篡权,须赞关中之治

楼倚霜树外,

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

                  ——杜牧·《长安秋望》

当东魏开戏以后,西魏立即分台演出。

公元535年,原北魏大将宇文泰在毒杀北魏末代皇帝元修后,于长安拥立元宝炬为帝,国号魏,史称西魏。

西魏历2代3帝,存续22年。公元557年,东魏末代帝王元廓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西魏亡。

与东魏相对应,西魏控制原北魏的关中地区以及四川、湖北一带,最初只有16州,人口1000余万。

宇文泰拥立元宝炬以魏为国号,原因与高欢如出一辙,就是为了显示自己控制的政权的合法性。

西魏政权是原北魏将领与关陇门阀结合的产物。西魏在宇文泰的治理下,用苏绰、卢辩等改良官制,颁行“六条诏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刷新吏治;设国子学,大兴儒学,吸纳了大量士人加入政权;参考原始鲜卑部落兵制,创建府兵制;继续推行北魏的均田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重视手工业,在冬官之下设50多个部门,比北魏分工更细;对外则结好柔然、突厥,民族修好,互有贸易往来。

西魏初期实力大大弱于邻居东魏,其鲜卑军队主力被东魏消灭大半,为了补充兵员,大量征召汉人武装力量,实行了民族平等的策略,军力迅速恢复,加之系列改革的成效,国势日渐强盛,后来军事上多次击败东魏与南梁,为日后北周王朝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西魏仅仅是宇文家族在建立北周王朝前的一个试验性政权。

综上,以魏之名的六个政权,曹魏统一北方,后灭蜀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历史贡献分值最大;北魏统一北方,后走向分裂,次之;西魏为北周再次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其余皆逊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