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时的轨迹(9)寒婆,因孝留名人敬仰

 雪岸飞鸿 2020-03-04
岁时的轨迹(9)寒婆,因孝留名人敬仰

寒婆,因善留名人敬仰

雪岸

一冬冷暖怎能知?

只看寒婆捡树枝。

因善留名人敬仰,

专修庙宇又题诗。

提起寒婆捡柴,首先便想到故乡一直流传,年年必讲的这个传说。那还是笔者儿时,每到阴历冬月十六,就听到大人们说起寒婆捡柴。那天特别是说那天夜晚,如果是晴天,寒婆捡了柴,一个冬季肯定很冷,明春还会出现倒春寒;如果是阴雨天,寒婆捡不到柴,一个冬季就不会太冷,明春也会暖和。还别说,在笔者的印象中,这种说法说得淮的年份多。不能不能叫人对传说中的寒婆肃然起敬,更想把寒婆的传说弄个一清二楚。此后离开家乡,先后辗转于武汉、随州、沔阳、荆门、息县和通山,至于出差外出所经之地则更多。从所经之处了解到的情况看,寒婆的传说流传甚广,其内容也是众说纷纭,有各种各样的版本,令人目不遐接。以寒婆命名地名的也很多。传说中除寒婆捡柴的气候预测功能外,寒婆本身作为一位勤劳善良而遭遇不辛,但仍然行孝、行善的妇女形象,受到人们的尊重、敬仰和祭祀,并形成习俗,展现了传统优秀的神州文化。如此种种,不能不叫人拿出时间一探究竟。

从各地的口头传说,以及各种民俗、史志资料来看,概括地讲,寒婆捡柴是一个岁时杂节,而且是一个带纪念性质的杂节。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寒婆捡柴卜冷暖。

寒婆捡柴的传说,形成了旧时农民用于气候预测的杂节。寒婆捡柴的时间,绝大多数传说是每年的阴历十月十六。个别的传说是十月十二。如何以其来预测未来天气呢?传说这天尤其是这天夜晚如果天晴,寒婆打了柴冬天有柴取暖,一冬则会雨雪不断;如果天雨雪,寒婆打不到柴,冬天多晴天,靠太阳取暖。有的地区传说则相反,说是那日晴,则一冬晴;那日雨,则一冬冷。其原因可能是个别山区受特殊的小气候影响所致。

《孝感谚语》载:“十月十六晴,一冬晴(应为一冬冷,原书记载应为笔误);十月十六阴,一冬冷(应为一冬暖,同为笔误)”;“十月十六晴,交春落雨到清明”;“韩婆婆捡了柴,春后雨成灾”。

在各种传说中,大都说以此预卜一冬或来春之冷暖,甚为灵验。但实际上未必全部灵验。由于人们在预卜的同时,更看重寒婆的人品和所行孝心、善事,即使天气预测不太灵验,也不计较。就是三年中有二年应验,也依然照传不误。【长乐县志】(十六卷,清同治九年补刻本):”十月十六日,俗称寒婆婆打柴。若此日雨,则谓打柴不成,冬必晴暖;若此日晴,则谓打柴已成,冬必雨雪。语太荒唐,流传已久,姑载之以为趣语耳。

(二)史志记载说来源。

寒婆捡柴虽是传说,却被列入了史志记载之中。笔者初查的情况是:

《孝感县志》(二十四卷,清光绪八年刻本)云:”十月十六日,俗云,'韩婆婆生日,马和尚过江(注)’必大风雨,水行者多避此日。或以古语有'寒婆生,马呵疆’而承讹傅会之耳,然风雨多验,不知何说。语云。十月十六晴,交春落雨到清明’。”该志记载说明,这则传说最迟也该始于明末清初,可见传说年代久远。

【汉口小志】(民国四年铅印本)云:”十月十六日,俗云:'韩婆婆妈生日,马和尚过江’,必大风大雨,行者多避此日。”

【荆州府志】(八十卷,清光绪六年刻本)云:”十月,十六日。这寒波风,谓之寒信风,舟人防之,俗韩婆风。”

【天门县志】(二十四卷,民国十一年石印本)云:”十月,孟冬十六日,古谓寒波,今讹为寒婆婆。俗云,此日寒婆婆打柴,晴一日,仙家有柴烧,主一冬多雨雪,阴一日,仙家无柴烧,则一冬多晴明。”

【东湖县志】(三十卷,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本)云:”十月,十六日,古谓寒波,今讹为寒婆婆。俗云,此日寒婆婆打柴,晴一日,仙家有柴烧,主一冬多雨雪,阴一日,仙家无柴烧,主一冬多晴明。”

【远安县志】(八卷,清同治五年刻本)云:”十月十六日,为寒波风,俗 讹为韩婆风。”

【来凤县志【(三十二卷,清同治五年刻本)云:”十月,自朔至望,皆宜霜,俗谓之一今霜,卜来年木棉旺。”

(湖南)【善化县志】(三十卷,清嘉庆二十三年刻本)云:”俗传十月十六寒婆生。二十六寒婆死。以是日阴晴测一冬冷暖,颇验。按,【荆楚岁时记】:'十六寒颇生,二十六寒颇死。’讹传当本此。“

(湖南)【马陵县志】(三十卷,清同治十一年刻本)云:”(十月)十六日为韩婆生,韩当作寒,古者十月祀司寒之神,(【雅俗稽言】)今俗 以十六日为寒婆生,二十六日为寒婆死。是日晴雨,占一冬阴晴,谓生管一七,死管一冬,其说无稽而颇验。(旧志)“

还有的寒婆捡柴的传说直接说了事情发生的具体年代。

传说并西修水的寒婆坟,系宋代“古墓”。这位寒婆姓樊,祖籍江西德安,属南宋官家小姐,其父任职九江,贪腐遭斩。樊小姐因年不满13岁,贬为九江府衙当奴。其时,岳飞部下余姓偏将在岳飞遇害后,被馈资遣散回修水故居,途中结识樊小姐为其赎身,娶为妻。余氏返乡后,兴业经商,富甲一方樊氏也为余家生下三个儿子。然而其三子为富不仁,败坏了家声。不久丈夫去世,樊氏扭转家声,南昌梦山寺院梦问前程。当晚,樊氏梦一头体壮无尾的巨牛方丈解曰,此似你家势,虽如日中天,但没尾就无法自卫,任由蚊蝇叮咬,衰竭。解法在于行善济世,以求善果。樊氏如方丈所言,先后捐资修复驿道、兴办义学、设粥棚施粥劝诫儿辈积德行善。她自己则到古驿道路口搭棚,为行人递茶送药,直至一年的冬月十六日终老,并被安葬于此。此地海拔1100多米,入冬异常寒冷。往来商贾行人称她为寒婆,捡柴草丢在路边,供她取暖。以后还为她修坟庙,常年祭祀,求保佑,并其祭日晴雨预测来春气候,形成习俗

(三)有姓无姓终为寒。

在已知的传说中,人们大都以寒婆相称。但有些地方还赋予具体姓名。也有有姓无名的。如一说姓韩,二说姓汪,三说姓白,还有的说姓樊,等等。

浙北一带的传说寒婆的具体姓名,亦有二说。

一说寒婆姓韩名菊梅,家住寒门凹,天性勤快。长大后,嫁给江北财主家的独生儿子付丽君。付丽君抹牌赌博,好吃懒做,不管家事。几年内把家财败光,反说韩菊梅是克星。后来一家一贫如洗,住进牛棚。为了渡日,韩菊梅每天过江上山捡柴,换钱度日。一年十月十六日,韩菊梅捡柴回家,天气突变,无法过江,等到第二日风平浪静才回家。却遭丈夫打骂,诬她出轨。她万般无奈,欲跳江自尽。正逢南海观音经过此地,念她朴实勤劳,封她为司冬之神。从此,寒门凹被人们改称寒婆凹。同时,以十月十六的天气,预测明春冷暖。

二说其家住浙北江北韩家庄,姓韩名冬琴。13岁那年,其父过江砍柴回家时船翻人亡。其母随即去世。16岁时,伯父韩根松逼她嫁给邻村无子无女的王员外作妾。一年后,韩冬琴生了个儿子,取名王承财。然而王员外百般宠爱,且不淮她管教。王承财18岁时,王员外去世,只剩下她母子二人。其子只知吃喝嫖堵,败光了家产。本来还有别人欠债可收,但韩冬琴害怕收回后也被其子挥霍一空,于是将所藏借据全部烧毁。随后其子因赌债而亡。韩冬琴也成了韩婆。因她特别怕冷,人称她为寒婆。因山主李财主禁山,不能砍柴。但李财主的生日是十月十六,此日必大办酒宴做寿,柴山无人看管。趁此机会韩婆便过江砍柴。一年的十月十六,她为风雨所阻捡不到柴而发愁,谁知当年是个暖冬,原来玉皇大帝称赞她烧借据之举,下令司冬神为她留了暖冬。此后乡亲发现韩婆捡了柴,冬天冷;捡不到柴,冬天暖。

九宫山境内的寒婆坟,原本叫韩婆坟。传说是,以前九宫山下住着一位孤寡的韩婆,其丈夫早丧,遗下三子,大儿出戍边关,二儿镇守海疆,三儿为伕役被迫出走,音讯全无。韩婆盼儿心切,天天爬上山坡,又哭又喊。一年的正月十二日,韩婆拖着病体上山捡柴。忽然天降暴雨,柴未捡到,人却跌倒而亡。乡人集资收殓,修坟立碑,取名韩婆坟,后人改称“寒婆坟”,并将正月十二日作为韩婆忌日。清代一文人凭吊寒婆,留诗云:“半弓新月落山坡,石齿层层透露多,细雨如膏草如发,遗梳犹自说韩婆。”九宫奇景之一的“韩婆遗梳”即在此处。韩婆死后,乡人发现其家梁上竹篮的米粑。这是寒婆的节食办法,就是即把大米磨浆蒸熟成粑,切成片,和以野菜煮食。时间一久,米粑变酸。韩婆用妇女洗发用禾草烧的灰过滤的水掺入米浆,存放多日,不酸不坏。以后每逢韩婆忌日,乡人以此法作粑,当作供品。这粑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年糕。由于韩婆因捡柴时冻饿而亡,又称“寒婆”,并形成以其忌辰正月十二之晴雨,预卜来春气候之习俗。此传说在时间上与其他地方的十月十六显然不同。

在贵州德江县平原镇,传说以前该镇竹林村的竹子洞里,有位年轻女子,以为乡民治病为生。百姓尊称为寒婆,并捡柴供她取暖。有一年,狐身寒婆忽然怀孕,并生下了双胞胎。她以为是天龙所赐,便为两子取名为寒大龙和寒小龙(以此可以看出寒婆姓寒)。后来寒家兄弟因冤案对抗县官,闹到朝廷。寒婆回家,不问青红皂白,将兄弟一顿鞭打后,外出为乡邻治病。第二天寒婆返回,发现兄弟俩死在洞内柱子上,变成两根石笋。皇上闻奏,亲自前往查访,认定冤案,下令抓捕寒婆治罪。土地爷为保护寒婆,用石头堵死竹子洞口。皇上进不了洞,便派人在此地山上修寺铸钟,命名该寺为回龙寺,命名寺旁两座山为大、小将军山。由于寒婆守洞不出,百姓无处看病,怨声载道。玉皇大帝知道后,派太白金星前往调查。太白金星进入洞一看,寒婆早已断气,叹息道:“寒婆啊,你无夫无官,一生德行,天地可鉴,给你个顶子(官位),让你化为菩萨,替人治病消灾,受人膜拜吧。”

(四)出身为民也有仙。

大多数传说寒婆是出身普通穷人家农村妇女,有的虽出身官宦之家,最后也沦落为奴。至于死后被人称为神仙自当别论。但有个别的传说则是其出身不凡,不是道姑就是仙姑。

九宫山寒婆的另一种传说,就称其为道姑,此山至今仍有寒姑坟。香客朝山,必从山下捡一块小石头,放在坟上,说是给寒姑加衣盖被。民谚说,担脚抬轿担脚抬轿,放个石头寒婆庙,能得仙姑保佑你,脚不痛来心不跳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永明镇观鹿山主峰北二里,有一座奇特的坟庙,名叫寒婆坟庙。传说一位年轻美貌的仙姑,医道高深,为了治病救人,一生没有结婚。过去,人们把一生未婚的真姑叫寒封女儿,便叫这位仙姑为寒婆。寒婆游历到观鹿山,见古道上商贾往来,尤其是力夫常常累倒、病倒。仙姑便在此修筑茅屋,设帐悬壶,为行人和山民治病。一时间求医人众多。她便搭棚设坐,供人歇息。又采茶、泡茶为人止渴,直到成为老太婆,直至坐化。人们感其恩德,将其原地埋葬,并在坟地修庙祀拜。坟庙分三殿,主供寒婆,并供奉财神、天母。赐福财神。庙中有数联,一曰:何必远朝圣景,此处即是名山”;二曰:“庙貌辉煌永垂万古,神灵护佑显应千秋”;三曰:“乡中古豫丽,境内致丰亨”;四曰:“保尔丝蚕茂盛,佑吾财帛丰盈”。庙右平台上置一记事碑。碑云为大清同治九年十月二十八日立。从此来往行人,无论路过,还是专程祭祀,均要拣个石头放在坟上。为表心诚,还有人从十几里的河坝里把碗口大的鹅卵石带上坟。

还有的将寒婆和历史上的名人扯上关系,抬高了她的地位。传说很久以前,在重庆巫溪县徐家镇大宝村寒坡岭,有座“寒婆庙”是鲁班为纪念母亲寒婆而建。鲁班很,每到一地都会将母亲带在身边。当年,鲁班来到此地,发明了会跑的木马。鲁班每天骑上木马,往返于工场庭之间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夜,鲁班的母亲赤身起床小解时,见到家里的木马出于好奇,便坐上木马木马驮着她来到木场。她又急又冷,山中打柴,准备火时天已发亮,她在又羞又冷命丧黄泉,被人称为寒婆时大地显灵,大雾遮盖了鲁班母亲的遗体。鲁班为了纪念母亲,在寒坡岭建造了寒婆庙(五十年前被毁)寒婆冻死后,上了天庭。皇大帝见她衣着单薄,冻死于严冬,称她为寒婆婆,并命她掌管冬季气候。玉帝还恩准她在离世的那天,下凡去备足取暖柴禾。此后人们便根据寒婆捡柴的十月十六日的天来预测冬天的天气。此地有句民谚说“卖絮婆子看冬朝,无风无雨哭号啕”

(五)修坟树碑建庙宇。

有一些地方的“寒婆捡柴”,并非停留在传说上,而是兴建了寒婆庙、寒婆寺、寒婆坟、寒婆墓等,成了人们重温传说,并焚香燃烛、祭祀参拜的硬件。

在湖北省浠水县丁斯垱镇蒋山村有一口望婆井、一座望婆井庙、一座汪元君之神墓。

在湖北蕲春县管窑镇寒婆岭村的寒婆岭、寒婆庙、寒婆墓的历史从宋朝到如今,传颂近千年。传说宋徽宗年间,逃难婆婆白氏媳妇汪氏来到这里。媳妇病重,婆婆讨饭度日。这年冬天大雪,婆婆讨饭数日未归,媳妇每日井边等候。后听说婆婆冻死雪中,媳妇悲痛过度,投井而亡。后世人见汪氏如此行孝,称汪氏为元寿娘娘,称井为望婆井。明太祖正宫娘娘马氏路过望婆井,被汪氏孝心感动,修建了寒婆庙和望婆井廟。庙门有副对联是望婆芳史垂千载,古井清泉济万民碑文是:“该元君乃寒婆岭白老仙人之媳妇,出生於宋朝末年,时值徽宗昏庸国土沦陷,生民涂炭,该元君婆媳相依,家道贫寒,一日大雪纷飞,携茶至此候婆婆讨米归来,闻婆婆丧身途中,悲痛不已,遂投身於此井之中,以报贤媳之孝,终年三十有余。刊碑为记,敬迪后人矣”。据传当地百姓每年三月初七(寒婆生日)、五月初四(媳妇生日)来此祭祀,从间断。

传说湖北浠水蒋山村的寒婆井、寒婆庙的传说与蕲春的传说大同小异。一是增加了“斗米树”(即寒婆以来的一斗米以为代价,保住这颗为路人遮风挡雨的)的故事二是说寒婆姓白,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公1006年)。三是说此后路人经过寒婆墓、寒婆庙时,必捡些松枝等柴薪置于坟头,以供寒婆“取暖”,形成了习俗。四是说清人的《西元杂论》以诗的形式记载此事:坟头荒草没孤坟,每每寒天怕夕曛。此后且教休怯冷,道旁薪火足供君

重庆奉节旱夔门白奉公路右侧有一尊彩绘的寒婆婆塑像。塑像约两米高,站在方形石礅上。着蓝色大襟,头覆青色棉帕,左手抱柴,右手拄杖。塑像右前方立有石碑,介绍此地地名为寒婆婆湾,没修公路前,这里原一个岩洞。碑文还介绍,一年寒冬十月十六日晚,寒婆饥寒交加,不幸故于洞中从当日起人们纷纷拾柴堆于洞前,生起大火,为寒婆取暖。还传说寒婆婆常常显灵,感谢世人,总是有求必应

(六)山场有幸得芳名

以寒婆之名取地名的有很多,如寒婆村、寒婆湾、寒婆寨、寒婆岭、寒婆坳、寒婆径、寒婆垭、寒婆、寒婆梁、寒婆井,不可甚数。以下仅举几例:

湖南株州攸有个寒婆坳。传说从前山上有座庵,庵里住着一位和尚,坳下一位婆婆节衣缩食,每天叫女儿上山为他送饭。二十年后,寒婆以年方二八的小女试探这位和尚修行当和尚用饭,小女子脱掉衣服,裸体抱住和尚和尚一时懵了,过了一会儿才“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唉,二十年修行,修到“枯木倚寒岩”,仅能“死”,而不能“活”;仅能“无”,而不能“有”;仍然停留冷暖色相之中,没有超凡脱俗。寒婆上山将和尚赶出庵门,放火烧掉庵院。人们敬佩寒婆的举动,在山顶上建起一座“超然亭”,将山取名寒婆坳。佛学大师陈健民在《颂遣女试僧案》诗中说“遣女试探花,蜂宁不采耶?谁知露骨汉,抵死不还家清末秀才尹维祯赴考归来,路经寒婆坳,独坐超然亭,想起寒婆烧庵的故事和历经科场的辛苦,笔在超然亭题联一副:上下数里无人烟,不妨休息片刻,又何必鹤唳风声,提心吊胆;江山万古钟灵秀,也许际会一时,且随他龙争虎斗,动地惊天。

广东普宁有个寒婆径一作寒妈径。寒婆径是广东普宁最有知名度的古迹之一不仅有径,有庙,有对联,更有不同版本的传说。光绪间续修的《普宁县志稿》,于《要隘》一节中专记“寒婆径望楼”云:旧址周围八丈,高二丈五尺,年久废坏。咸丰十年,潮镇卓兴倡捐廉银,派弁募修,增高三尺,加阔八尺。旧石柱勒有联云:此日大寒天有意,斯人不死地无名。孝廉黄搢雍题。道光中两广总督阮元经此,题诗《过寒婆径》云:泉石清凉云雾深,非风非雨气萧森。世人春梦知多少,须向寒婆径里寻此地还有一则传说是,有一书生过此,见径侧有冻死女尸,不忍其暴于天日之下,乃用身穿蓝衣盖之。考试完毕,宗师阅卷时,发现一字欠缺笔划,正待判错时,却见黑点已补,如是者有三。当其将此卷搁置,拟以落榜试卷处理后,此卷竟又出现他的面前。考官大骇,上报到皇帝,皇帝了解到书生的善举,寒婆报恩,钦赐书生为本科状元。状元此径建庙以供寒婆。路人过此,皆拾柴草于庙侧,以助暖寒婆,而要赴考的士子,也常常来此“送温暖”,以祈寒婆保佑。清光绪二十六年,被委任徐闻知县的许南英(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之父),由揭阳往粤西赴任时途经寒婆径,作五律一首:山亦如云落,重天倒地横。排空千万树,守汛两三兵。过雨莺声滑,冲风鹭翅轻。摩崖多赭石,疑是夕阳明。为清末的寒婆径的寥落与荒凉而感慨

梅县有个寒婆岌。寒婆岌,位于王寿山山腰老庵广福寺水口一里许的山坳口。相传清康熙年间,广福寺香火兴盛,梅东上庵求神的香客众多,特别是秋冬时节,许多归侨、侨胞及商贾前往寺庙烧香拜佛。庵堂终日诵经,钟鼓不停,香烟缭绕。传说有一年寒冷的冬日,梅县松口一老妪,年逾七旬,体弱多病,为了摆脱病魔,求个平安吉日,孤身前往广福寺进香祈福,行至半岌,因饥寒交迫,死在路边。有香客为老妪不顾生死拜佛诚心所感动,心怀恻隐,募集资金在坳口兴建一座露天神坛祀奉香火。从此,这条长岌被叫做“寒婆岌”。神坛遗址及部分石柱至今仍在。多首王寿山古诗中提及“寒婆”、“寒婆岌”,而广福寺(又名华光寺)更是远近闻名。清代嘉庆翰林王利亨《游王寿山》诗云:"寿山翠嶂似南州,岗甲云连凤髻球;日到天炉烟雾起,雨余仙井水清流。棋盘石怖千秋在,寒婆惊梦古悠悠;笠麻岽上风光好,隆武岩中好潜修。"

恩施有四个寒婆地恩施市的白果乡四个以寒婆婆命名的地名第一个是,从瓦场坝村去冯家台的寒婆山坳。人们经过这里时,总要给寒婆婆拾些柴火放在坳口上的岩石边。第二个是,山岳溪薄刀梁上的寒婆婆梁。第三个是寒秀公路(寒婆坳—秀水塘)旁的寒婆坳第四个是,薄刀梁姚家河之间有个地名就叫寒婆有趣的是,这4个寒婆婆有3个都在同一个村白果乡的两河口村)。传说寒婆婆没有衣服穿,每年十月十六就要出门打柴她打柴的地方有一团雾包围着她,免得她赤身裸体被人看见时害羞。还说这天如果天晴暖和,寒婆婆就能打到柴,预示开年正二月间就有倒春寒;如果阴雨冷清,寒婆婆打到柴,预示来年正二月晴好。人们同情赤身裸体的寒婆婆,怕她在冬天受冻,所以每经过寒婆的住所,就给她捡柴。与白果乡比邻的芭蕉侗族乡境内也有寒婆婆的足迹。从芭蕉的高拱桥村去该乡的王家村,要翻过一个山坳,那山坳就叫大寒婆垭。那山坳上有专为寒婆堆放柴火的砖池子。芭蕉乡的米田大坳也有一个寒婆婆。这儿还有一个寒婆岭村,据说这个村的百步梯所在的山岭上,曾建有一座寒婆庙。

注:马和尚过江的传说是:很久以前,在长江北岸江陵县郝穴镇上,有一对年轻夫妇。丈夫姓马,妻子姓韩,在镇上开了个小酒店。婚后三年,得了个儿子,取名叫和尚。马和尚二岁时,其父因病去世。其母韩氏勤扒苦做,酒馆生意兴隆,受到左邻右舍的称赞。由于妖生惯养,马和尚长大后一无所长,只会吃喝嫖赌,直至输光家产。马和尚为将剩下的母亲所住那间房拿去赌博,逼母亲过江打柴。结果还是输了,马和尚便在十月二十四这天,乘渡船过江,浇了母亲砍的柴。韩婆婆发现放火的是自己的儿子,带着悔恨跳入火海。此时,玉皇大帝得到汇报后大怒,欲派雷公电母劈死马和尚。太白金星道:“马和尚不孝,与其母娇纵有关,韩婆婆之死,也算报应,可告诫天下父母。另可让司春、司冬之神配合,安排明春倒春寒,冻死马和尚,警告天下不孝子孙。玉帝准奏。此后每隔几年,便在十月二十四这天,风雨封江,第二年必定倒春寒。

注: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