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大连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
2020-03-04 | 阅:  转:  |  分享 
  
大连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 文/周代红左正红图/刘新斌2007-06-29 来源:大连日报

山顶石蛋



石蛋特写



"剥落丘"



求子石上的“脚丫印”是长时间化学风化作用形成的。



科考队员冒着酷暑登山。



"求子石"



"十人居"



"升天石"



?

??科考纪实

6月23日,由本报记者及地质、生物专家组成的科考队开始了大连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的考察。

大连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庄河市北20多公里处,主峰歇马峰海拔707.1米。山顶岩面平坦处有四五个十厘米见方、深度不等的凹坑,相传这是唐朝大将薛礼征东在此驻马歇脚时留下的靴印和马蹄印。歇马山也正因为这个传说而得名。大连作家孙惠芬的小说《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更为歇马山增添了一抹文学色彩。

三年前,曾有科考队员参加本报副刊部主办的重阳节登高活动,登上过歇马山。这一次,怀着不同的心情和目的,歇马山会带给大家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

科考队兵分两路,一路走“小循环”,主要考察地质特征;一路走“大循环”,主要考察植被特点。凌晨四点半,考察植被的一路率先出发,四个小时后,考察地质的开始行动。这一天,天空一扫前几天的阴霾,八点半时的阳光竟然让人感觉就像中午一样毒了。

科考队沿山东坡上山。在山脚处抬头望去,可见山顶、山腰处郁郁葱葱的植被中点缀着很多巨石,孤零零地突现出来。走近看时,发现这些石块不仅体积大,常有一人高,而且表面趋圆,不像常见的石头那样棱角分明。

山里有特点的石头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和传说。“迎春石”因歇马山每年春天最早绽放的花生长在这里而得名。继续上行,便是“石邨屏”了。“石邨屏”表面平整,绕到后面才发现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石块,被“石邨屏”像屏风一样挡住而看不见,这也正是“石邨屏”得名的原因了。然后,就是有名的“无字碑”,传说这是薛礼征东大胜离开时,为纪念战死的将士们而立的。“无字碑”很高大,和其他石头相比,多少有点棱角。奇怪的是,“无字碑”没有什么支撑,也不和下面的岩石相连,却稳稳地伫立着。

一个多小时后,科考队来到了“小循环”的最高点,这也正是“求子石”的所在,“求子石”下有一块不足拳头大的小石头支撑着,有人说也许这块小石头没了,平衡被破坏,“求子石”就可能会掉落下来。“求子石”上有几个小孩脚丫大小的凹坑,相传,一对多年不育的夫妇到“求子石”前祭拜,用手摸了摸其中的一个。回去后果然很快怀上了孩子,并最终生下一个男孩。夫妻俩高兴异常,第二年再去摸同一个脚丫印,结果又有了一个男孩。以后的六年,他们年年都去摸脚丫印,于是每年生一个男孩,八年有了八个男孩。在“求子石”周围的树枝上系着几条有点褪色的红布条,可见这个传说在当地老百姓中的影响力。这一家子住的地方便叫“十人居”,在我们下山另一侧接近山麓处,一块形状类似屋顶的巨石扣在下面几块石头上,中间的石洞可容一人,看上去像用石块搭的,其实却是浑然天成。当地向导告诉我们,不久前,这里还真的住过人呢。

在“求子石”处抬头仰望,只见远处峰顶有一块平整的大石块突兀地悬摆在上,这就是“升天石”。相传古时有姑嫂二人相约在这里一起去升天为仙,因为时辰未到,嫂嫂回家想最后喂一次吃奶的孩子,当她回转时,走到半山腰时,时辰已到,姑姑无奈一人升天而去。嫂嫂一见,喊道:“姑姑等等,姑姑等等……”,情急在半山腰化成了一只鹧鸪鸟,有趣的是,半山腰的“鹧鸪石”可为传说作证,据说山里现在的鹧鸪鸟真的“姑姑等等”地叫着。

下山的路比上山险多了,不少地方都有护栏,队员们小心起来,太阳也越发得毒了。“看,泉水!”炎热的太阳下,难得的清凉感觉让队员们兴奋起来。向导有点遗憾地说,这儿水多的时候原本是个瀑布,美极了,可惜已经两个月没下过雨了,现在只剩下这条山泉了。山水清冽甘澈,喝一口,闷热一扫而光。李院长说:“这水好啊,矿物质含量高。”“在这里洗头发,不用洗发精,还非常顺滑。”向导说。

“十人居”附近有几条深数米、长十余米的沟,沟中遍布大大小小的石块。这是泥石流造成的吗?

一路上,不时有队员感叹山美水好,也有队员觉得:“这儿和千山真像啊,可惜知道的人不多。”其实,这里还有许多科学奥秘等待人们去发现,去了解。

科学认定

典型的北方罕见的花岗岩地貌认定

大连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内遍布形状各异的巨大岩石,大多近于球形,这些岩石的构成成分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巨大,数量又这么多?又为何不像我们常见的石头那样棱角分明?山麓深沟中长十余米布满大大小小石块的“石河”是怎样形成的?是泥石流造成的吗?还有那神秘的马蹄印……歇马山有太多的问号等待解答。

专家指出,大连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是最典型的花岗岩地貌,这里的花岗岩形成于距今2亿至2.5亿年前的印支期(三叠纪)。这里的花岗岩地貌发育完整,无论是剥落丘,还是花岗岩地貌发展到晚期才形成的石蛋地形,只要是书本上提到过的,这里都能找到。

花岗岩地貌在高温多雨的地区,发育得好,而在寒冷干燥的地区,则发育得不完全。这也正是花岗岩地貌在南方比较多见,北方却很少见的原因,而像大连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这样各种不同阶段、种类都具备的,就更是难得一见了。辽宁名山医巫闾山虽然也是花岗岩地貌,但远没有这里典型。这就使大连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具备了很高的地质旅游价值。

????花岗岩地貌的多种形态形成

花岗岩地貌发育早期多表现为层状剥落和剥落丘,后期会形成石蛋。大型山体通常表现为剥落丘,而小型则表现为石蛋。

大连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内很多山丘都是剥落丘,可看到典型的层状剥落,表现为平行于岩石表面的破裂面或垂直于表面的不规则裂缝,叫做层裂。层裂的发生主要和温差风化有关。由于花岗岩是侵入岩,成块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在整块岩石中分布均匀,无定向排列,也无特殊聚集现象,这样也就使岩石内外部的风化速度相差无几;节理较多,则使花岗岩易于风化。由于岩石的导热性较差,白天和夜间岩石内外部的温度不同,在热胀冷缩的过程中,会造成岩石表层和内部之间产生裂隙,久而久之,裂隙越来越大,这样就会造成岩石表层的层状剥落现象。

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内遍布的近于球形的巨大岩石,在地貌学上被形象地称为石蛋地形。石蛋是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石蛋的风化作用叫球形风化,顾名思义,这种风化作用的结果是岩石形状趋于球形或椭球形。风化时间越长,岩石就越圆。由于棱角部分与外界接触面积最大,所以最容易被风化,风化速度也比其他部分快。当棱角被风化掉变圆,岩石各方向的风化速度才趋于一致。石蛋的大小和岩石节理发育程度有关,岩石节理稀疏的,风化得慢,岩石相对就比较大;节理密集的,风化得快,风化后岩石也易于瓦解,相对较小。

“求子石”就是典型的石蛋,“石邨屏”后面的石块也都是。这些石蛋有的有根,和岩体还没有完全分离,像“求子石”;有的无根,已经和岩体脱离,比如“无字碑”。至于还有些岩石仍有棱角存在,比如“无字碑”,这些岩石可能是新崩落的,所以还不明显。大连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石蛋巨大,则和岩石的节理稀疏有关。

“马蹄印”和“求子石”上的“脚丫印”,是长时间化学风化作用造成的,和石蛋存在共生关系。这样的现象在花岗岩地貌中是很少见的,类似的地貌现象在石灰岩中最常见,由于岩石的性质不同,花岗岩形成这样的地貌需要更长的时间。球形风化也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往往有球形风化出现的地方,也就存在这样类似“马蹄印”状凹陷的地貌特征,只是形状大小不一样罢了。

????曾发生过严重的水土流失

花岗岩的风化壳被剥蚀后,下方的碎石层就露出来,流水冲去颗粒细小的部分,石蛋就留了下来。所以,通过分析石蛋的分布,就能判断该地区水土流失的情况。而石蛋裸露出来后,风化过程仍在继续,所以现在石蛋的形态可能是在地下就形成的,也可能是露出地表后继续风化而成的。

一般来说,石蛋主要分布在山顶和缓坡上,山下较少。可是,在大连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内山脚下的几条沟里,也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蛋,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泥石流造成的吗?

这说明这里早期水土流失曾经十分严重,水土流失把土和碎石掏空冲走,山顶的石头就掉下来,顺着山坡滚落。水土流失越严重,石蛋出露得就越完整。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一种情况就是泥石流,所以,“十人居”附近沟中的石蛋不是原生的,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时候滚落下来的山顶石蛋,也可能是泥石流堆积的。而山顶和缓坡的石蛋则和泥石流没有关系。泥石流发生的时间估计不会超过一万年。

???这里的泉水不一般

虽然这里已经快两个月没怎么下雨了,可山谷的溪流仍清澈见底,潺潺流淌。这里的泉水水质如何?适宜饮用吗?

专家说这里的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比石英岩山体的泉水矿物质含量还要高。由于花岗岩是侵入岩,富含的矿物质,远多过石英岩,而这里的粗颗粒花岗岩矿物质更易溶于水,这就是让喝过这里泉水的人拍手称赞的原因。

在岩石裂隙发育的地方,吸收了降水和地表水,渗入地下,经过循环后从石缝中流出,就形成了泉水。由于地下水水温与地面气温相差较大,即使在炎热的天气下,泉水也清凉异常。

夏季降雨多,地表水比较多。现在,由于已经旱了好久,水主要是从岩石里渗出的地下水,这水未必是近期的水,甚至可能是去年的,经过长期循环后,矿物质含量更高。



鹧鸪石认定专家



李永化:北京大学博士,现为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1988年北京大学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1996年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气候地貌与沉积,现主要从事第四纪泥石流及环境灾害研究工作。



























2

















献花(0)
+1
(本文系涛儿—taoe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