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到大黑山看28亿岁的石头
2020-03-04 | 阅:  转:  |  分享 
  
到大黑山看28亿岁的石头 文/周代红左正红图/刘新斌2007-01-26www.dlxww.com 来源:大连日报

科考队在大黑山西北麓糜棱岩带考察



大连地质景观的形成要从大黑山的由来说起



龙王庙褶皱-断层构造景观



糜棱岩特有的鞘褶皱

???科考纪实

1月19日,科考队向位于金州区城东的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大黑山景区进发。当地导游介绍说:大黑山属长白山系,千山余脉,平均海拔400米,主峰海拔663.1米。上部山势陡峭,多为裸露岩石,泥土较少;中部坡度略缓,覆盖灌木;山下土层较厚,林木繁茂,间有果园,形成环山林带。

事实上很多人对大黑山的印象还停留在“辽南第一峰”上。大黑山对大连人来说并不陌生,很多科考队员也曾到这里游玩,印象中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此对这次科考既有所期待,也不免有点疑惑:大黑山有哪些地质景观?到底有什么特点?

科考第一站是位于大黑山西北麓的糜棱岩带,到达那里需要穿过一片枯草地。那天是个冬日里难得的好天气,没有一丝风,空气干净清新。偶然发现的溪流、散落的冰块和没有融化的雪迹,不时给我们惊喜。

很快我们来到了目的地,终于得以亲见并触摸这28亿年前的古老岩石。岩层整体呈灰黑至灰绿色,中间夹杂白色的条纹状构造。单工介绍说,这里是大连地区露出地表可见的糜棱岩带保存得最好、特点最明显的地段,全长200米左右,经同位素测定岩石年龄最老达28亿年,是大连地区最早的地层。规划人员谈着自己的设想:夏天这片枯草地上覆盖着水,将来可以把这里建成一片湿地,上面建一座断桥,通到糜棱岩带处。

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看看处于大黑山岩层中间的大理岩。沿山道上行,我们来到了糜棱岩和大理岩的接触部位,两种不同的岩层很容易辨认:下面的糜棱岩和我们刚才看到的相似,只是特征不那么明显;上面的大理岩呈深灰黄色,表面凹凸不平;二者的接触部位可以看到灰绿色的侵入岩。因为下面是28亿年前的糜棱岩,上面则是后来沉积的8亿年的大理岩,因此有人说在这里可以一步跨越20亿年。听得我们都来了兴致,纷纷试着跨过这个位置。规划人员设想道,这里以后可以立一个标志,一定会有很多人感兴趣的。山上部则是石英岩,形成了天兵天将、麻将牌等天然造型。

沿北坡上行,在朝阳寺外,俯视山谷,神清气爽,抬头可看到主峰。导游告诉我们,有雾的时候,如果可以看到雾像帽子一样倒扣在山上,金州就一定会下雨。当地老百姓一直用这个方法判断天气,竟然从来没有出过错。李院长说:“这里还有一个典型的河流袭夺现象啊,学生到这儿实习时,是不可错过的。”这个地质学上的名词对科考队员来说有点陌生。

最后一站是龙王庙构造景观。岸边的海蚀崖上,暗红和黄相间的岩层酷似一条巨龙,更是集中了褶皱、断层等多种构造地貌景观,典型而易于分辨,非常难得。可是旁边建起的高楼却多少破坏了整体景观地和谐,而更大的隐患却是越来越肆无忌惮的填海。知情人士说,一个月前还不是现在这样,看那边已经直逼崖边了,如果继续填海,景观西部的平卧褶皱、倒转褶皱构造很快就会被埋没!李院长说,原来带学生来实习,退潮时还可以沿海蚀崖边下去,近距离观察,现在显然已是奢望了。填海本来应该是人类合理利用大自然的一种方式,绝不应该以破坏大自然为代价。

这次科考给很多误以为已经很熟悉大黑山的队员,带来了很多惊喜,也好好地上了一课。原来,大黑山有着如此古老的历史和丰富而典型的地质景观,却不为人知,这也正说明了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大黑山景区规划、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们都期待着那一天早日到来。

科学认定

大连最老的石头在这儿

大黑山有着大连地区最古老的岩石,距今28亿年之久。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太古宙是从地球形成到距今25亿年为止,这个时期的岩层是地球最早的地层记录,在这之前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没有岩石的记录。所以说大连地质景观的形成要从大黑山的由来说起。

大黑山最早是胶辽古陆的一部分。28亿年前的太古宙,大连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它表现为片麻岩构成的小岛。后来,随着地壳运动,胶辽古陆沉入海底,在其上先后沉积了距今约8亿6亿年前的震旦纪泥灰岩和石英岩。

在距今约2亿年的时候,印支-早燕山运动使片麻岩基底和泥灰岩、石英岩盖层之间形成了滑脱构造,这也是造成这里糜棱岩化作用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接着,在白垩纪(距今约1.35亿6500万年前)中晚期的断块凸起作用,使基底呈断裂隆起,形成了现在的大黑山。

因此,大黑山岩层从上到下由三部分组成,最上面是8亿6亿年前震旦纪的石英岩,石英岩下面是大理岩,最下面则是28亿年前太古宙形成的糜棱岩韧性剪切带。

糜棱岩是指发育在韧性剪切带中的高温高剪切应变条件下产生的岩石,岩体上的白色眼球状与条纹状构造是直观可见的糜棱岩特征。眼球状构造是长石残斑,是韧性剪切变形过程中硬矿物碎裂而残存的碎砾。条纹状构造是在这个过程中岩脉侵入形成的,后来随构造一起变形。糜棱岩面上还普遍发育由角闪石及云母类等矿物定向排列构成的拉伸线理。在片麻岩的成岩过程中,会形成线理排列构造,而糜棱岩化作用则会把这种排列破坏,显示另外方向的线理排列。

典型而少见的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位于大黑山西南麓,想看到这样显而易见的河流袭夺现象可不是件容易事。河流袭夺一般发生在河流发育初期,而且通常是大流域才可能出现,比如长江、黄河的上游。一般要借助卫星图像,并到当地分析考察才能最终认定。像大黑山这样流域小、冬季干涸的季节性河流,还能一眼认出是河流袭夺的极为少见,可以说是教科书里的典型案例。

河流袭夺这个词还真是形象。位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分水岭两侧坡度和坡长不一样,两侧河流的侵蚀速度也不一样,坡陡的一侧侵蚀速度快、河流下切得快,另一侧则慢。这样一方面令分水岭高度不断降低,一方面又使分水岭的位置向一侧迁移。分水岭迁移的结果,导致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切穿分水岭,河床位置低于另一侧的河床,从而夺取了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就叫河流袭夺。

具体到大黑山河流袭夺现象,响水沟一侧的河流侵蚀速度快切得快,而朝阳沟一侧流向凤凰沟的河流则慢,便在朝阳寺前切穿分水岭,使原本从朝阳沟流向凤凰沟的河流,改向河床位置较低的响水沟流。

夺水的河流称袭夺河,也就是响水沟一侧的河流;被夺水的河流称被夺河,即朝阳沟一侧的河流;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改道而源头断截,非常形象地被称作断头河,也就是在朝阳寺处被断开后,沿凤凰沟流的河流。在发生河流袭夺的地方,河道往往形成突然的转弯,叫袭夺湾。被夺河和断头河相交处成为新的水系分水岭,称为风口。这正是朝阳寺所处的位置。

龙王庙景观:“画”出来的天然教科书

很多人陶醉于龙王庙的美景,而其地貌的丰富典型更是让人惊叹:仅此一处就集中了褶皱、断层、海蚀崖等多种地貌,系统而完整地反映了岩层在构造活动中形成的复杂变形。岩层则形成于距今约6亿至5亿年前的寒武纪,构成彩色构造龙景观的主要是红色泥质白云岩、钙质泥岩等。

断层是两侧岩块沿断裂面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褶皱是岩石受力发生的弯曲变形。褶皱的形态多种多样,根据褶皱轴面和两翼产状以及两者关系,可分为直立褶皱、倾斜褶皱、倒转褶皱和平卧褶皱四种基本类型。龙王庙海蚀崖最西侧的是平卧褶皱,紧挨着的就是倒转褶皱。二者之间则形成了拉伸正断层。

这样的构造很常见,但两种不同形态的褶皱很难同时出现,就更不要说像这样典型而易于识别的了。那么其原因在哪里呢?一方面在于岩层是直立的,如果有坡度,就不容易分辨了;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强烈对比的岩层颜色,简直就像“画”出来的天然教科书,使岩层的走向非常清楚而易于辨认。

而大黑山西北麓糜棱岩带处的鞘褶皱,则是糜棱岩特有的一种褶皱,形状像刀鞘,呈封闭结构。

在接近海蚀崖中间的部分,有一块岩石呈灰绿色,这是侵入岩的一种———辉绿岩。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后,岩浆没有将地壳穿透并到达地表,而是穿入到地壳的一定深度,就沿断层、节理、裂隙进入岩层并凝固。岩浆在地壳中不同深度冷凝后,形成各种形状的岩浆岩体。

认定专家



李永化:北京大学博士,现为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1988年北京大学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1996年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气候地貌与沉积,现主要从事第四纪泥石流及环境灾害研究工作。



单学东:高级工程师,199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系,现供职于辽宁省地质勘察院。毕业以来,长期从事野外地质专业工作,尤其在大连地区从事过多轮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在沉积地层、沉积环境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获得过“全国地质勘探工程技术能手”等荣誉。

















































献花(0)
+1
(本文系涛儿—taoe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