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为什么我不能玩手机?”不同的回答,影响孩子的一生

 俊YBWCMT 2020-03-04

了解一点心理学,感受不同的教育视角

文章来源:Momself成长课

前几天,朋友冲我抱怨,他家孩子一回家就是拿着手机中一直玩。

有天半夜12点,朋友以为孩子睡下了,没想到孩子偷偷窝在被窝里玩手机。

「别玩手机了,听见没有?朋友恼怒地喊着。

「妈妈你也在玩手机啊,为什么我不能玩?孩子还在顶嘴。

朋友一时语塞,竟不知如何回复她。只好说「我说不行就不行!

结果,孩子生气了,把手机丢在一旁,砰一声关上了房门。

孩子不听话,是家长们的一块心病。

一项调查显示,在最令家长感到困惑的问题中,46%的家长首选「任性不听话」。

让孩子去写作业,孩子非要看电视,吼了后才能不情不愿去写;

让孩子收拾房间,孩子无动于衷,骂了才收拾,结果第二天又忘了;

叫孩子不要乱扔东西,结果孩子「啪」地一下、猝不及防扔在地上……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这些场景再熟悉不过,:「你越禁止,孩子越想要做。

永远不要低估「打击式教育」的杀伤力

父母的「不要」和孩子的「偏要」,成了养育过程中最常见的亲子对抗情景。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往往是我们对孩子的了解不够多。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韦格纳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告诉参与实验的学生,可以想任何事情,但就是不要想白熊。

结果发现,受试者越叫自己不要想起白熊,就越无法控制地想起白熊。

韦格纳把这个效应称为「讽刺性反弹」:当大脑接收到「不要去想」、「不要去做」的指令时,让大脑的潜意识不断地想起被禁止的内容。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越是被禁止的事情,孩子越想做,甚至是忍不住要做。

心理研究显示,长期对12岁之前的孩子,经常说一些「不可以」、「不行」的话,容易使其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

哈佛曾调查过1000位经常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有25.7%的孩子「抑郁、自卑」,56.5%的孩子变得「暴躁」。

不久前,在上海发生一起悲剧:一位男孩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母亲开车带他回家时,一路上不停地做「思想教育」。

「让你不要这样,你还这样。」

「我早就跟你说过了,被打就是活该」

「为什么别人只打你不打他?」

途径卢浦大桥时,车子突然停在车流滚滚的桥中间。男孩突然打开车门,冲向桥边,纵身一跃。

从下车到跳桥,男孩只用了不到5秒的时间,母亲根本来不及挽回,只能捶地痛哭。

先不论男孩做法是否冲动,如果母亲的说教换一种语气、换一种方式,那意外可能就能避免。

有些父母不是不知道这些话会伤到孩子,也不是控制不住情绪要发泄。其实,家长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你对孩子有多否定,孩子对这个世界就有多否定。不经意间的话语,都可能是暴力行为,会成为孩子一生的枷锁。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

是站在他的角度解决问题

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很多家长不约而同地疑惑: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自主意识与日俱增,总会做出和父母想法不一致的行为。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如果不能说「不」,难道任由着他闹吗?

无论是禁止、还是苦口婆心说道理,这些都于事无补,因为没有去理解孩子的心理动机,也没有让孩子去明白你的心意。那孩子肯定不会听你的。

孩子真正需要的,可能不是你把他们从那个世界拽出来。而是父母走到他们那个世界里去。

如果你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获悉他的真实想法,那么你永远没办法让他听你的。

想要和孩子知心,就要相互理解,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与孩子沟通!

那么身为家长,如何站在孩子视角思考问题呢?

作为一名父亲的李松蔚老师,曾经也遇到过和女儿沟通问题:

不知道怎么和一位女儿沟通,两个人鸡同鸭讲,永远不在一个频道,我说什么他都不听。

直到有一件事情改变了他的看法:

女儿上幼儿园时,有天放学被小朋友拿水彩笔在手上画了画。

因为用肥皂洗了好几遍都洗不掉,他有些不耐烦说:「下次别让她再画了!

女儿委屈地辩解:「我没让她画,是她自己要画的。

李松蔚于是又教她 ,「下次她自己要画你手上,你告诉她:不行!

女儿点点头。

可是没过几天,女儿手上还是被画了画。这时李松蔚这才意识到,孩子的视角的还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成人世界里,说「不行」,就是很明确的拒绝了,对方也能听懂话语中的严重性,会立刻就停下来了回答「不好意思」。因为大家都知道分寸在哪儿,这是约定俗成的规则。

但是孩子呢?孩子并不懂这些规则。「不行」在一个孩子听来,只是两个字而已,可听可不听,甚至还会引起好奇心——我偏要画,看看你生气什么样。

于是,李松蔚老师转换策略,告诉女儿「你跟小朋友说,再画就不是好朋友了,而且会告诉老师、家长。」

方法果然很奏效,小朋友从此再也没在女儿手上画画了。

「视角转换」的沟通方式,需要的是成年人换上孩子的眼睛,孩子看到的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如果获得支持和认可,他就会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

如果感受不到支持和认可,他的注意力就会放在获取他人支持或者和他人对抗上,而不会先去解决问题问题本身。

如果父母都把自己的看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不理解,心里就会纠结,你凭什么就说我是错的?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在无形中形成亲子对立,这种沟通方式就是「无效」的。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他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加速孩子解决眼前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