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道 识道 悟道 ---- 64

 温情海洋 2020-03-04

       中国文化基础是阴阳五行,气化成“龙"形,非图腾,这是中国社会进入文化意识形态的标志,是中国文明异于世界其他文明的地方;世界其他文明,皆为图腾而出宗教,而中国文明,成“龙”文化形态归于阴阳五行之所外化,是中国社会进入文化意识形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阴阳五行实则为河洛之学,河洛之学就是《河图》和《洛书》,《周易-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是中国文明的开始,是从黄帝开始,以阴阳五行化生龙形,开始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中国文明的主体,是黄河和洛河流域的地区,是三皇、五帝及夏商周三代文明的中心,这是河洛文化诞生的区域,是华夏民族的摇篮,河洛之学于此产生,实为必然。《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连山》为神农时代的筮书,神农也称“连山氏”,《归藏》为黄帝时代的筮书,黄帝也称“归藏氏”,夏用《连山》,商用《归藏》,西周所用之书则冠以“周”字,名为《周易》,从这样的历史论述中,可以看出,在神农,黄帝时期阴阳五行已经形成,也就是说河图洛书在神农,黄帝以前发生的,对于后期学人认识不足,妄加附会于后之圣人,则误入歧途;河图,洛书,黄河,洛河,左阴,右阳,不必寻查枝叶之长短,天地自然,阴阳五行,化生万物,片面分隔于河图与洛书,若言天不察地,明阳暗于阴,皆错;黄帝后阴阳五行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逐步产生易学,这是基于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于先天五太,成易学之用之大体,早期或叫《连山》,或叫《归藏》,或是早期易学不同名称,不必拘泥于形式,只代表易学已经产生,遂经周文王进一步发展,健全易学体系,终成为《周易》。易学基础是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先天自然,经圣人提升到文化层次而形成的文化意识体系,易学是在人类具体实践活动中,后天实践应用中逐步健全阴阳五行体系而产生的,阴阳五行侧重于先天理论,而易学则侧重于后天应用,根系相同,应用因此有异;郑玄《易赞》“'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桓谭《新论正经》“易有三经,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都引有《连山易》的文字皆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本,其别六十四”,说明易学三经的真实存在,在易学产生以前,阴阳五行的生化机理,已经成熟,在人类活动实践中逐步完善形成出易学,而在社会和历史进程中,《连山.》,《归藏》在汉初已亡佚,唯有《周易》传世。

        阴阳五行,是阴阳四象五行八卦九宫的简称,是中国文化产生的源泉,上到帝王管理国家,下到筑家建室,以及在不同的文化科学体系下,皆有应用,根系于此。虽然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都有河洛纷争之事端,有不安分学人妄自有推测之词,武断河洛之分别,究其根本,不察中国文化基础乃阴阳五行,于此点分割则误入歧途,或龙马负河图,神龟出洛书,或大禹治水,河伯献河图,宓妃献洛书,皆小智之人所为,一管窥天,小智不与言天下;而通达阴阳五行,须尽心力之学,非一知半解可功,有其心穷患天倾地杞之想,无其心尽察河洛之理数,小智可知矣。《管子·》:“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礼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之以作《易》”,《路史·黄帝纪》:“黄帝有熊氏,河龙图发,洛龟书成······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也“,非后来者宣扬河洛之源,河洛之理数,偏于枝叶,则进入歧路,河洛理数尽矣,阴阳五行是一体,不可片面分割,重在应用则为之长。大禹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借助的是阴阳五行机理,进行国家管理的具体应用,定九章大法,或名《洪范》,治理国家和社会,而后周公成国家礼数,管仲承继管理国家大体之用,而人类其他的实践活动则归于《周易》,《周易》和《洪范》,在中华文化发展上,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中,以及文化思想的产生上,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和重要的地位。河洛五行之理,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洛书定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土为德为中,五行相生,乃万物相生之理也,故五行运动以先天中土为本,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内外阴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阴阳水火既济之理,阴阳相交,生生不息,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阴阳动静之理,先天八卦,初爻在外,上爻在内,以太易为起点,以九为基数运行。

      中国社会在第一次文化高潮时期,对于阴阳五行和周易认知,根于道,基本不偏离大道,而南北朝时期,有道教诞生,佛教本土化出现,加上儒学经学之人不恰当的注释,对于文化意识形态的认知,开始出现偏差;进入中国第二次文化高潮时,中国本原大道止步,被理学儒教所代替,文化虽然在五代陈抟,博览群书,意欲归于文化大道,遂作《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后经邵雍公开,而《宋史·艺文志》录有陈抟《龙图易》一卷,显然是吸收许多家易学,综合成龙图,以解释《周易·系辞》中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龙图三变,以白圈为天数,以黑点为地数,第一变天数在上,地数在下,象天地之象,天数总合为二十五,地数总合为三十,天地之数各自分开,天数排列五个数为一组,共分五级,即“天五”,每组纵横线之数为三,即“天三”,其纵横线之数相加分别为九,即“天九”,横纵点数分别为十五,天数一与地数六皆不配位,故天数为二十四,地数每六个数为一组,共分五组,天数以五为单位,地数以六为单位,明显陈抟以周易为基础,制龙图非原图也,后周敦颐学得而出太极图,并立无极而太极”之说,实则不察太易为万物之起始,终用无极而太极,易学从此时起,基于万物太易之始,变成无极而始,并得到理学的推广和发扬,进而演化为太极之术,对于易学,或为发展之应用,或为歧路之学,迄今无人真正论述,不察其益害;北宋时期,河洛纷争犹烈,然而本于阴阳五行而强行分割,行背离之途,多者无用,刘牧一派称十数图为洛书,实则是郑玄注和孔颖达注释疏的拓展, 蔡元定一派主张以河图之数为十,洛书之数为九,而朱熹附会,录其河洛图式,强行推广,遂成为南宋以来的说法南宋张行成《翼玄》中“易先天图”是历史记载最早的一张太极图,至明代时赵仲全《道学正宗》“古太极图”,加注四条线,八区域,将卦爻阴阳位数与“阴阳鱼图”黑白变化度数对应起来,最终定名为“太极图”,成为正宗的太极图。

     “天下之理,天与地生,日与月对,男与女伴,是宇宙自然之常理,非后学者牵强附会于一家之识,木火土水五行生化之玄妙,动者阳奇而静者阴偶,是五行生化之理数,非理学学者所分化河洛之理数;动而之乎静者也,象而之乎数者也,动用以行,静体以立,万物生就之机理,片面解说于河图主偶,洛书主奇,数之奇偶以始,是理学认知之大误,归于不察阴阳五行之生化机理,片面的分割,造成五行生生之气,变为死死之气,莫如道教之类同,大约可以长生了。河图洛书是阴阳五行一体的两个方面,单论任何一点,都会造成认知的缺憾,无河图则无洛书,无洛书更无河图,阴阳相象,方圆相依,奇偶并立,非分立之从论,之侧分,天一地二,从于卦象之所变化,非数论之理也,一化三,三进九,五行运行之机理,非为后者附会于理数一说,通达于阴阳五行,明了河洛理数之变化,则明于中国文化大道而无碍,分离阴与阳,隔别河图与洛书,则穷途于理数之论 ,不为文化认知大道,遂坠入理学之穷途末路,不出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