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古猗园

 昵称45109175 2020-03-05


知道南翔古镇,还是从上海城隍庙的小笼包开始。二十岁的时候,第一次来上海,慕名游览豫园。偶然间在小弄堂里看到了南翔馒头店,便有滋有味地吃了一回小笼包。从此爱上了小笼包鲜香可口的味道,也记住了南翔这个地名。后来一个月之后再到上海的时候,也是不经意地路过淮海路一家古籍书店,瞥到了一本有些黄旧的上海风物志,便花了一块钱买了下来。这是一本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十六开版本的小薄书,主要记录的是上海地区的名胜古迹和历史风貌。随意地翻翻,便看到了南翔,也就想起了回味香甜的小笼包。

介绍南翔是这样写的:南翔镇,隶属嘉定,是上海市四大历史名镇之一,历史上曾有金罗店,银南翔,以及小小南翔赛苏城之美誉。南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南翔古名槎溪,传说梁武帝建国的时候,南翔还只是一个濒临长江的荒凉乡村。一天,当地农民在耕地时挖到一块一丈多长的大石块。石块一露地面,就有一对丹顶鹤在石块上空盘旋鸣叫,还落到石块上歇脚。这个情景正好被一个叫德齐的路过和尚看到,他认为这里是一块佛地,决定在此建造一座佛寺。说来也怪,每天白鹤飞往哪个方向,哪个方向就有人来献款,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不久之后,德齐就筹集到了大笔资金。于是,他就破土动工建造了寺院。梁天监四年,也就是公元505年,建成白鹤南翔寺。因寺成镇,槎溪便被改名为南翔。

豫园、外滩、城隍庙、南京路、小笼包、小绍兴等,算是上海名胜古迹,美食文化的代表。来上海总不外乎要去看看吃吃,我于是先到外滩,再去豫园。也就是在豫园里看到了这样的介绍:上海市区的豫园,嘉定的古猗园和秋霞圃,青浦的曲水园、松江的醉白池,并称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而且古猗园占地近一百五十亩,堪称五大古典园林之首。闻名天下的南翔小馒头,也是古猗园的最佳。于是,那时候便很是向往,想着不知什么时候去看看。后来到上海的机会很多,却时常忘记了。这次来上海的宝山区,虽然时间匆匆,也决定要去看看。


我从罗泾坐上一辆出租车,目的地就是南翔的古猗园。开车的大姐一看就是新入行的,因为她的老公坐在副驾驶不时指点着。闲谈中知道我此行竟是多年的夙愿,一下子也兴致高涨。跟我说起他们虽然是金罗店,银南翔,铜 盛桥的盛桥人,却也只是去过一次古猗园。并且再三地嘱咐我,古猗园的小笼包一定要吃吃,因为那里是小笼包的发祥地。而且老街也要瞧瞧,那里有一千五百年的白鹤南翔寺仅存的遗物砖塔一对,精美绝伦。

古猗园,从前是叫做猗园的,位于南翔东市,由明朝时期的通判闵士籍创建于嘉靖年间。园艺布局由明代竹刻、书画、叠石等大家朱三松(朱稚征)取《诗经》中“绿竹猗猗”之意境,精心设计。清乾隆十一年叶锦购得此园,拓充重葺,取其由前朝园林沿袭之意,更名为古猗园,此名一直延续至今。

我在沪宜公路的古猗园正门下车,由于是五一假期期间,游客还是络绎不绝地排队买票。因为看着有电子购票的新事物,我便也用手机操作了一番,机器中利索地出了一张十二元的门票。这是一张绘制着国画梅花厅的硬纸卡,真是未进名苑,先赏析了一番意境横生的名画,心境瞬间静谧下来。三十度有些闷热潮湿的天气所带来的汗燥,也被园门上古意盎然,秀雅恣意的古猗园三个字,润帖的舒服惬意了。


古猗园的大门建筑,采用的是江南传统的粉墙黛瓦,飞檐斗拱的三门模式。脊上鳌头避火,檐头吉象驱邪,仙桃祈寿。飞檐翘角下大红灯笼迎风摇曳,简洁宽阔的朱漆园门大敞双开,无不展示着传统园林的古韵意味。

中国园林的建造,那学问可大着去了,不仅内涵传统的儒家和理学思想,更是融汇堪舆学、建筑学、植物学、心理学等等,包罗万象,尽在亩丈之间,围墙之内。中国人的民宅,不管你是富甲天下,还是名动一方,无一不是低调奢华,藏而不露的风格。这与当时统治阶级的制度有关,就算富可敌国,也不如一方执政。苏州的许多园林我是去过的,闽南一些古厝我也游览过,这些留世的精美建筑杰作,无一不是采用的兼收并蓄,抑扬顿挫的模式。古猗园如今的入园处,虽然早已不是明清时那个猗园的宅门处,却也依旧按照先抑后扬的风格。入得门来,迎头先是一个花团锦簇的照壁。照壁长过十丈,高有丈五,传统歇山顶式样,唤作南翔壁。照壁中央是一幅精美巨大的线刻石雕,写意而升华地展现的是古猗园中的主要场景。照壁前的花池小景,奇花绽放,异草青碧,设计的格外小巧精致,引得老人和孩子们驻足留影。

照壁分左右两条路,我随性地选择了右侧的路。过了一道小门,走出一个小院,迎面便是一处绿树合围的大草坪,令人意料之外。这显然有些超乎了传统古典园林的格局,却又格外的让人耳目一新。明媚的阳光疏懒地透过高大修颀的水杉,照射在绿茸茸的小草上,树荫深浅交错着,草坪边紫色的杜鹃,粉色的芍药,挤挤擦擦,大团大团地怒放。

还未走百步,便传来鼓噪的乐声。不用看也知道,那就是唯我独尊,中国特色的广场舞大妈们正在乐呵。这是一段逶迤在围墙内侧的林间路径,傍着龟山湖,林木参天蓊郁,花草香郁芬芳。穿行其间,只见龟山矗立,翔云阁落落,三百年的万安塔亭亭玉立,青清园里丝竹悠扬。潺潺流水,片片落英,一座精巧的小石桥卧波其上,直通龟山。这座小石桥唤作洛阳桥,名字很大气,却不过五步之距。这座不起眼的小桥,最初是为了乾隆下江南之需而建造的,但是乾隆皇帝过嘉定城而未入南翔,致使此桥废弃。好端端的一座桥皇帝老儿不走,而百姓怎么也不走呢?原来这座桥可有代表皇帝的龙,而百姓不得通行。嘉庆年间,此桥重建,才真正造福了南翔东市的百姓。南翔镇志记载,洛阳桥的位置在“御察桥内转西,在万四浜”。洛阳桥原本不在古猗园内,解放后扩建的时候,保留并归属于古猗园内。


古猗园这个猗园的名字来自《诗经》里的绿竹猗猗,既然起名都是来自于竹,那么园林里自然竹子是少不了的。我所认识的便有毛竹、紫竹、凤尾竹、江竹、佛肚竹、方竹、龟甲竹、斑竹、孝顺竹等,据介绍古猗园大约有数十个种类的竹种,有的竹种名贵到珍稀。猗猗翠竹,或婀娜多姿在长廊之下,,或挺拔端庄在楼台之外,或盈盈悦悦矗立在假山青石之侧,或青青婉婉摇曳在临水古亭之畔,形成了古猗园独具特色的造园艺术特色。尤其是龟山湖至竹外一枝轩的婉转曲折的小路两旁,遮天蔽日的毛竹林更是形成了一个优美而静谧的环境,人行其中,清风习习,鸟语花香,好一番心旷神怡。因为已是谷雨之后的节气,所以竹林里生长出许多还顶着竹衣的嫩竹。这些竹子有的亭亭玉立,有的扭转曲折,无一不是嫩绿的生机勃勃。

算不算一个偶然发现,我看到亭台楼榭,乃至椽柱棚廊之上都雕刻着千姿百态的竹景。有轩窗小景,有古人诗意,生动典雅,活泼有趣。

竹外桃花三两枝,古猗园中的桃花杏花早已开过,而且枝头上此刻正是青杏小的时候。古猗园中此刻盛开的最热闹和娇艳的是杜鹃和芍药。杜鹃花的嫣红和锦簇,仿佛宣示着她是这个园子里的花主。古猗园里的芍药花主要绽放在双鹤斋至翔云亭一带,枝叶绿的清净,花朵开的娇娆。如果只是用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来形容,便显得苍白了很多。我是喜欢芍药花的,白的素雅,紫的婉约,红的艳丽、粉的娇俏。她温婉大方,柔和淡雅,非常符合中国文人和士大夫的审美观。芍药自古以来便是中国园林不可或缺的花的品种,过去更是深得大户人家后院闺阁小姐夫人们的喜爱。古猗园的芍药品种非常珍贵,因为我一眼就看出了她的与众不同。这些芍药花不仅花朵的造型美观规整,而且每一朵花都包含了色彩的多变和渐变。无论是花团怒放的,还是含苞待放的,都是那么的娇艳欲滴,活灵活现。

就在我欣赏芍药花的时刻,一位耄耋的老人兴致冲冲地走过来,一边跟相伴来的人惊喜地说着本帮话,一边掏出手机,拿捏出一副摄影大师的派头来拍照。老人的一头雪白头发更映衬的芍药花娇艳,同时也感染了周围人的快乐情绪,大家在围观欣赏和评头论足的同时,更是争先恐后的和芍药拍照留念。


不可无竹居是古猗园东面湖水中的榭堂,四面临水,竹影倚斜。这里不算是古猗园的主景区,所以格外的安静清幽。不可无竹居,是写在黑匾上的金字,显得古色古香。这几个字写的金石味道,虽然很平常,但是却因为出自东坡居士的典故,而让我欣喜。这里一进厅堂一开间,窗明几净,优雅别致,好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花格门扇应该是新刷的紫色油漆,一只蓝色的小蜻蜓好像正被它的芳香味道所吸引,不停地挥动着轻巧透薄的翅膀,这里闻下,那里停一会儿。

走进不可无竹居,迎面便是一副横轴画卷雪竹图。厅上古色雕花的圆桌上摆放着两个小盆景,一个笔筒造型的花盆里是凤尾竹,一个长方紫砂浅盆里是紫竹,盆景虽小,青竹却亭亭玉立,生机盎然。贴着后墙抱柱摆放着两个案几,上面各摆放着一盆造型优雅而清婉的兰花,叶垂垂,花蕾蕾。相望两个墙角方格花架上则是两盆正在芬芳吐艳的君子兰。两侧各摆放着一套明式太师椅,极其古朴考究。这里古色古香,家具考究,俨然是一副园主人会客清谈的所在。这里的文物大约是很重要的,设立里围栏,还专门有讲解员值守。


在我眼里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后墙两侧上挂着的那幅画和那幅字,画是影印的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东坡居士唯一现存的《墨竹图》,字是草书东坡居士写给表兄文与可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这首诗正是不可无竹居的名字的由来,而这幅东坡居士的《墨竹图》,也正体现了这首诗的内涵和意境。

东坡居士的这幅绍圣元年三月作的《墨竹图》,在中国书画史上可以说鼎鼎大名,堪称典范之作的文人画。全幅画作只用墨而无彩,一枝老竹,一枝子竹,寥寥数笔,便勾勒和绘画出君子竹的风骨和气韵。俗话说得好:墨分五色。东坡居士正是运用了墨的浓淡深浅的变化,才使得这幅《墨竹图》栩栩如生,风骨逼人。


古猗园素以“十亩之园,五亩之宅”之说而著称,布局曲折多变,山水建筑交映,厅堂轩榭相接,小径石路逶迤。虽然如今的古猗园面积扩大到了将近一百五十亩,但是原有典雅的明清古建筑特色,精致的江南园林景观,还是依旧保存和重现了。

古猗园之所以能够名列上海地区五大古典园林,最主要的要数这五大特色。猗猗绿竹、清清曲水、花石小径,明代建筑、楹联诗词。古猗园的竹子不仅品种多样,而且布局巧妙,或是三五成群,或是夹道簇拥,或是婀娜多姿在画堂游廊显著的地方,或是悄无声息地伫立在犄角旮旯。松竹梅,岁寒三友,也是中国园林艺术中必不可少的三种植物。古猗园的名字取自竹,而院中也有梅花厅和松鹤园。

古猗园的湖池沼塘逶迤婉转,水脉相通。无论是水光潋滟,视野开阔的鸳鸯湖、龟山湖、戏鹅池,还是树影婆娑,假山掩映的小溪水、浅水池、过水坝等,无不是落英无数,柳絮漂流,静谧深幽,别有洞天。古猗园赏心悦目的水,在春天里最热的这一天里,带来阵阵的舒爽和清凉。

古猗园的花石小路乃是不起眼的点睛之笔,当游人赏客被眼前园林美景吸引的时候,却不知脚下的花石小路同样也是步步生莲。古猗园中主要的林间小路,花丛曲径,都是用小石子铺就拼花而成的。花石小径的好处在于雨天雪天不脏鞋,下过雨后好排水。这些花石小径依景绕行,不竭余力。路石的花纹设计和造型,随景布置,变幻多端,相得益彰。有的用花石摆出吉祥福寿的字符,岁寒三友的描白造型,有的又拼出花好月圆图案,吉祥生肖的形象更是妙趣横生。有些花石小路故意把石子安放凸出,走在上面感觉硌脚,却无意间正符合当前强身健足的需要。


古猗园建筑中最古老要数唐朝的两座石经幢,这两座石经幢分别位于南亭和微音阁。它们原来是南翔镇南市的白鹤南翔寺尊胜陀罗尼经幢,一座立于唐朝咸通八年(867),一座立于唐朝乾符二年(875),是当年寺庙中的八景之一。1959年,扩建古猗园的时候,被搜集整修于古猗园。古猗园中保存的古老建筑还有宋朝的普同塔,明朝的逸野堂、南厅等,清朝的有不系舟、白鹤亭、缺角亭、微音阁、小松岗等,这些古老的建筑遗迹积淀出古猗园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逸野堂建筑于明代,已经有四百年的历史,是当年是闵士籍建猗园时的园中主厅,是园主招待宾客和休息之处。逸野二字表达了园主追求平静安逸,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此厅造型古朴,建筑大方,乃古猗园最用心的建筑,登堂可览全园之胜。逸野堂以楠木为柱,故又称楠木厅。又因这里与园中四面道路相通,俗称为四面厅。

古猗园的楹联诗词,无论是写景抒怀,还是借物言志,都体现出了一种言简意赅的文人情怀。比如不可无竹居堂中抱柱的对联:雪拒污洁净志,竹怀清峻高雅风。古猗园中的许多书法作品都是明清两代,以及中华民国大家的手笔,精美绝伦令人赞赏的同时,又发人深思的韵味悠长。比如逸野堂中的“华岩墨海”,便是出自园主的好朋友董其昌。董其昌的字看过不少,这几个大字行笔严谨,字体端庄,功力深厚,颇有文人之气韵,堪称精品代表作。

古猗园在许多重要的景致路口都立有导游图,并且提示你所在的位置。这种非常好的导览辅助,我最早看到的好像是在广州的白云山。当时那刻,就觉得何种形式真的很好,不至于让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游客们白走了许多重复的路,而落下许多重要的景点没有参观,以至于留下许多遗憾。


古猗园按照景观的不同划分为了六个大景区: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这六大景区设计独到,用意细心,建筑精巧,艺术构思散发着古猗园特有的古朴素雅,清淡洗练的气质,特别突出的体现出了中国园林的那种秀丽典雅,宛若大家闺秀的仪态。

光是在导游图中来看,建筑众多,湖池曲转,就觉得古猗园真是大得很。等到真的按照导游图中的路线走起来才发觉古猗园的幽深,不是耐心地游览,一不小心便错过了掩映在林荫竹影间的静谧景致。回来看资料,原来古猗园比苏州的拙政园还要大将近一半,可见其规模。古猗园从私家园林经过解放后的复建整修,真的已经升格为了人民公园。为了找普同塔,我便在鸳鸯湖的北岸走了好几遍。最后还是遗憾地错过了缺角亭,好像是从它的身边走过的时候,身心别处了。缺角亭在上海事变的时候被炸毁,当地乡绅重修补阙亭,而独缺一角,以志国耻,彰显民族之不灭精神,不屈魂魄。

逸野堂景区因为是当年园主宴客会友的地方,就像是整个古猗园的大客厅,所以最是能够体现出园主的造园理念和构思意识,也是我游览的最为精心的地方。从前古猗园的正门便在逸野堂西侧,客人进的园来,首先看到的建筑便是逸野堂。逸野堂的建筑规制并不高,也不宏大,但骨子里透露着江南古建筑的小巧和景致。尤其是似乎浑然天成的色彩,完全融合在烟雨蒙蒙的江南天气里,既妥帖又舒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息息相通。


逸野堂人来人往,还聚集了几个老外在拍照,原来这里正在举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画传承人梁德颂的作品展。苗画是我国苗族地区的传统艺术,梁德颂最著名的苗画当属为他带来无数荣誉的《双凤朝阳》,这是一幅色彩绚丽,构图精巧,线条繁复的画作,充分展示了苗画艺术的精髓。这幅画被摆放在董其昌手书的华岩墨海匾额的下方,可见它的重要性。梁德颂的作品获奖无数,这次展览的《百鸟朝凤》、《龙凤呈祥》、《麒麟送子》、《双喜临门》等,都是画家的代表作。苗画让我惊叹不已,简直宛若天工,一下子让我想起了蜡染。

逸野堂隔池南望,重重叠叠的枝山西南脚下,便见一座粉墙黛瓦的精致朴素的小院。依竹傍水,花影草色,环境清雅幽静。这座院子便是南厅,当年园主人的书房和卧房。这也是一座四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因为正在修缮,所以不得入内参观。

逸野堂前有被唤作五老峰的太湖石,因形似五老弹琴而得名。一日园主人梦见天庭中龙、鹤、鹿、鸢、鹅五位上仙因感神仙生活有些无聊寂寞,便趁着中秋之夜来到逸野堂前。月光皎洁下的逸野堂犹如月宫落入凡尘,胜似仙境。五位上仙赞不绝口,不禁手舞足蹈,抚琴歌唱,于是决定留在此,不回天上。于是,龙钻小云兜,鹤栖白鹤亭,鹿奔梅花林,鸢翔湖池水,鹅游荷花池。平日里化作美景,为人欣赏,每逢中秋夜便要齐聚逸野堂前载歌载舞,共享人世间天伦之乐。这个故事显然是园主人演绎的,为的是彰显古猗园的美,也表达了园主对自家美轮美奂,景色宜人的宅子的喜爱之情。因为正有一棵常春藤把五老峰无缘由的缠绕,开着几朵杏黄色的小花,所以五老峰的真面目是看不清的了。


逸野堂经小云兜穿谷而南,便是一座三面环水的鸢飞鱼跃轩。这里高朋满座,充满了江南丝竹的曲乐。一个业余的老人乐团正在演出,而许多同样的老年人正在饶有兴致的观看。看这些老人的穿着打扮,却知晓这是些本地的老人家,应该是常在这里活动的。鸢飞鱼跃轩好像最近粉饰过的,所以格外的簇新。轩门用的是仿砖雕的圆形,如水面明月初升。花窗则是端正古朴的卷回图案的方形,圆门过小,方窗过大,搭配的很是有些不协调。立在鸢飞鱼跃轩门前向东远望,山林亭阁错落有致,仿佛置身在世外桃源。鸢飞鱼跃轩是园主人从逸野堂的会客厅至南厅书卧房的必经之路,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十步之遥,却也要慢下步来,静下心来,凭栏远望,赏一番月夜湖景,方才信步而回。

逸野堂向北是水木明瑟,这里正在举行浦泳先生诞辰一百零九年的篆刻展。浦泳(1909-1985),自幼受乃翁教诲,真草隶篆皆擅长,并常篆刻治印。而尤其以行草和隶属著称,出奇的是能够反书。浦泳先生被书画界誉为江南一支笔,在南翔生活工作了二十年,是推动嘉定地区书画篆刻艺术的大功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复兴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是乡人的中国民主建国委员会的创始人胡厥文有诗赞道:倜傥忠贞士,风流岂等伦。书画随笔舞,金石奏刀神。篆刻艺术起源于先秦,至今已有四千年历史。它是书法和篆刻的自然结合,是汉字特有的艺术表达方式,篆刻之美,不输丹青,别有大美。

逸野堂东行过平桥依次走来便是白鹤亭、不系舟和微音阁,这一带假山临于湖沼之侧,密林掩映亭廊之上。尤其是白鹤亭飞檐入林,凌高溪水,古风尽在。抱柱上写着一副对联,自问自答:欤问鹤何去,且看春满园。白鹤亭前池水深碧,落英回旋,这里的水上立有白鹤古碑一块,刻字正对着白鹤亭。只见上面刻着:白鹤南翔去不归,推留真迹在名基。可怜后代空王子,不绝簧修享二时。这个“簧”字我觉得有些不准确,大概是苔藓斑驳,水锈殷染造成的我没有看清。


不系舟虽然是一座石船,而上面的建筑完全按照一座画舫来设计建造的。看到它让我想起了杭州西湖和嘉兴南湖的画舫,依稀之间又觉得在哪里做过这样的。哦,原来是在北京的颐和园,只不过那条大画舫更加的富丽堂皇。而眼前这座不系舟,因为斑驳的油漆而显得格外古韵。不系舟门柱上有一幅对联,字写得很娟秀:十分春水双檐影,百叶莲花七里香。不系舟这里也被一群正在吹拉弹唱的大爷大妈们占领着。这些老年人一概每个人面前都支架着乐谱,乐器也是琵琶、二胡、竹笛、箫,可是俨然一副领导派头的却拎着一只小提琴。我特意留心听了一下,这个老年人乐团演奏的是渔舟唱晚,那把小提琴华丽的乐声在一群民乐声中闲得很突兀。不系舟岸上草木苍郁茂密,如果仔细去听,原本有许多小鸟在悦耳动听的歌唱,只不过因为丝竹乐曲的掩盖,而变得只见其影,不闻其声了。

不系舟隔着戏鹅池与浮筠阁相望,池水淼淼,光影掠动。曲岸湾头,芍药花开,杜鹃正红。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在郁郁葱葱的林木掩映之间,四通八达,深容藏幽。这里环境优雅,既旷远,又平逸,而格外的引人入胜;戏鹅池内此刻的荷花才刚浮出手掌大的盈盈莲叶,这里一点二点三点,那里一簇二簇三簇地,正是可爱清净的莲水世界,禅心一片。偌大的浮筠阁正被一位吹着萨克斯的完全占据着,那吹出来的声音肯定是和美乐靠不上,有些鼓噪的人心神不宁。这也许就是建筑清雅的浮筠阁,宛若林间水光浮玉,却只有这位怡然自得的演奏家的缘故。如今戏鹅池已经没有“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场景,我倒是觉得就算没有器宇轩昂的鹅仙应景,哪怕是放几只可爱的小鸭子也是很乖巧的一件事。中国古典园林讲究的是动静结合,既要花草池山宁静幽密之美,也要有鸟语虫唱鹅鸣鹤唳的生动活泼之态。


不系舟北行数十步过小桥便是微音阁,微音阁紧挨着翠香亭,而两者的前面有一座小广场,那座著名的唐经幢就端然矗立在这里。远远地就可以瞧见二楼窗棂之上有一块素匾,上面是朱学范题写的微音阁三个字。微音阁面阔一间,进深一间,上下两层,可谓极小却有精致的一座砖木结构的阁楼。阁内有非常普通的一块牌匾,如果不是整面后墙上雪白的没有任何修饰,这块朴素的字匾,太过于有些不为人注意了。杏黄色的木匾上写着三个气韵十足,笔墨悠扬的草书“微音阁”,再看后面的留名,胡厥文。这块匾上的三个字,让我大开眼界,为之叹服。我认为是整个古猗园最精彩、最华丽的字,要超过园中董其昌和祝枝山的墨宝。

胡厥文是嘉定走出的大名人,我自小时候便知道这位老先生的大名,却不知这位留着大胡子的老先生干的什么伟大事业,能够成为国家的领导人。这次到嘉定特意看了看资料,才了解老先生原来是一位实业家和活动家,中国民主建国委员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胡厥文先生(1895-1989),青年时期他选择实业救国道路,为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出了成功的业绩,在民族存亡的时刻,他以毁家纾难的精神,义无反顾地参加到抗日救国运动中,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微音阁建于一九四七年,由微音社募捐建立。微音社是民国期间南翔地区知识分子自发形成组织的社团,意指在黑暗的旧社会发出呐喊之音,点燃星星之火,以作燎原。微音社在南翔出版《微音》半月刊杂志,抨击时政,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呼吁和平建国。微音阁因为被隔拦了,只能站在门槛之外向里面张望。与微音阁山墙相接是翠香亭,这里已经改成了旅游纪念品商店。

我是很喜欢逛纪念品商店的,虽然大多数的纪念品沦为廉价和伪劣产品的阵地,但是毕竟还会有大浪淘沙剩下的极少数的可以欣赏的东西。就比如登泰山,到处都是石敢当,同样的不算精致的手把件,山顶卖二十,山脚卖五块。但是我觉得在山顶上应该要灵气一些吧,虽然贵了些,毕竟是挑山工一步一步跳上去的。比如青岛,基本上大到商店小到临时摊位,几乎一律是贝壳海螺制成的物件,可是也偶尔的可以觅得一个漂亮稀少的小螺壳,然后买回去放到鱼缸里欣赏。

翠香亭在一些比较恶俗的纪念品之外,还是让我看到几件可以眼前一亮的。比如雕刻的老竹根,竹拼的小折叠凳子,还有不加任何修饰的主笔筒。售货员大姐见我喜欢老竹根制成的水瓢状的工艺品,便从柜台下弄出了一个箱子,翻出了十几个,让我随便挑。本来我是看上了柜台上随意摆放的一个,这一下子弄出了这么多,有大有小,有金色有灰色,一时令我有些目不暇接。人岁数大了,多少都有些毛病,比如选择恐惧症。原本一件商品买了就可以走,反而一大堆弄在里,最后挑的眼花缭乱。一分钟买完的,结果弄了半小时,还在犹豫不决。好在我的选择恐惧症不厉害,比对了一番,就决定买了一个色泽漂亮光鲜的。其实我知道,这样的竹工艺品看着朴拙可爱,如果在南方的天气里摆放没问题。只是一拿回北方,便会因为天气干燥而开裂,并且没有什么好办。最后就算真爱了多少年,还是要忍痛割爱掉的。


微音阁向东经过梅花厅后身的梅花碑廊,然后穿过蓊郁的一片松林,便是花神殿。猗园珍宝,十二花神台瓶屏展,正在花神殿展出。想起我的忘年交魏定渤老先生曾经出版的《十二花神》的著作,让我对这个展览很是倍加兴趣。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期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十二花神,如今的人知之甚少,甚至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如果是放在明清时期,绝对是才子佳人们热衷的和饶有兴致的话题。大家闺秀,生来都在后花园里赏乐玩耍,这花开花落,春花秋月,自然最得人心,也最令人触景生怀,感悟心灵。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姐们是管不了的,这一年四季园子里的花花草草,荣荣苦苦,会成为她们几乎整个的世界。诗人骚客喜欢和研讨十二花神的妙趣,不仅是在和平昌盛的年代体现出一种风流倜傥,才情横溢,也是在把自己对大自然的厚爱展露的同时,憧憬着花神一样的曼妙生活。

此次展出的十二花神台屏,是民国珠山八友之首王琦所做的早期作品。作者用工笔兼写意的手法,勾勒出了十二月令花卉和掌管十二月令的花神。这些作品绘画精细工巧,所描绘的人物、山石、花卉、鸟虫的质感强烈,明暗清晰,层次分明。精微处,丝毫不爽;豪放处,生动活泼。只可惜其中的四月和八月的花神台屏佚失,展览的一方是以写真的方式予以续补。看到这些台屏,我忽然想起了深圳小南山妈祖庙内的四扇挂瓶,同样的韵味十足,同样的珠光灿烂。为了看这四幅瓷挂瓶,我特意去了许多次,每一次都欣赏的心潮起伏。以至于让妈祖庙庙祝的一家人,觉得我企图不轨。后来的事情,自然是我们成为了好朋友,也算是挂瓶签下的缘分。


微音阁再东行,石径婉转处,便是一片苍松翠竹的林间。假山之上忽然飞叠出一道瀑布,水流滚滚跌出一个深潭。拨草寻路走近去看,只见有些冷暗的水潭被许多苔藓斑驳的石洞所包围。阳光偶尔的随着轻风从扑簌簌的枝叶间投下几道彩影,正照出群群小鱼天马行空的漫游。瀑布边有一棵随意倚斜的玉兰树,大约是因为疏于管理,也或许是鸟儿衔来的一棵种子,偶然失落在春藤兰草间,这棵玉兰树极是有林黛玉之风姿。最难得的是似枯不枯的枝尾,竟然还盈盈盛开着一簇娇娆而动人的玉兰花。

松竹间阴影下竹栏外,随意散落着几张石桌,而每张石桌前,都是两个老人对弈,一大群老人围观。这些老人们有的悠闲地背着手,有的若有所思的插手在胸前,更有的一边挠着头,一边还口中默默无声地念念有词。对弈的老人家们很安静从容,不紧不慢地举棋落子。围观的老人家们则观棋不语,都是做着真君子。这样的场景很和谐,也很文雅,大约是可以和那些吹拉弹唱跳的活泼老人们对比,更加令人觉得闲情雅致。

走过流入龟山湖的一条流水潺潺的小溪,眼前便是一座深深庭院。上石级迈门槛,迎门的便是一座巨大的石盆太湖石山影。娇粉俏丽的三叶草花儿环绕簇拥下的这块横卧的太湖石,虽然没有完全具备丑、陋、瘦、透、皱五大赏石要素,却也峰峦叠嶂,谷壑幽深。气势造型随着步转位移,姿态变幻莫测。这里看似八仙过海,跃跃欲试;那面瞧如猴戏山林,古灵精怪;侧面瞅仿佛太行雄风,崔巍崩腾;仰视望好像巨龙出海,遨游太空。一位老先生,看那满身是口袋的穿着打扮,背着镜头包三脚架的派头,气定神闲的格调,便知是一位颇有资历的业余摄影师。老先生不照房子不照石头,专门拿捏着姿势把单反相机或远或近或俯或仰地对着美丽的粉色小花不停地拍。


假山后面是一座飞檐斗拱的朱漆二层带廊台的开阔雄伟小楼,这便是顽石斋。顽石斋里正在举行名叫《石头记》的奇石展,展出的藏品是来自宁波籍的香港收藏家胡兆康。顽石斋里面展出的这些藏石,都是造型别致,小巧玲珑的案头摆件和手把件,陈品虽然罕见大块头,却因为精美绝伦,鬼斧神工,而更显得珍贵。

顽石斋原本是从前上海南市区的火神庙打唱台,解放后扩建的时候搬迁到古猗园。这些藏石作品中大多属于灵璧石,也有少量的黟石、鲁石、黄蜡石、麒麟石。造型最精美的要数河马渡龟,逼真地刻画出一只马驮着一只龟,而马的姿态俨然在泅水渡河。最妙趣横生的要数一块巧色灵璧石,青色的石衣半包裹着一矗雪白的石柱,仿佛一只破土而出的竹笋。我最喜欢的是一块傲然卓绝,纠集丑、陋、瘦、透、皱五大赏石要素的黄色灵璧石,我给它冠以冠云峰。听起来这个名字很耳熟,因为它确实形神兼似极了木渎严家花园的那块名石。

中国是一个石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从上古时代的女娲炼石,到北宋时期苏东坡洗濯雪浪石,米芾拜石;从秦末汉初所遇汜上老人化作黄石,到晋代高僧道生法师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而使顽石点头;从南朝陈正见作《石赋》,到清朝的曹雪芹写《石头记》。可以说我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发生过和石头有关的故事。从广泛的意义来讲,石头乃是有生命的历史文化载体。在它的上面,不仅镌刻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劳动和智慧,而且千秋万代传承和递接着哲理和诗情。白行简《望夫石赋》云:至坚者石,最灵者人。何精诚之所感,忽变化而如飞。


古猗园有假山数座,而堆砌的土石山只有位于园中心的龟山一座。龟山上的翔云阁乃全园制高点,也不过三丈开外。从前南翔古镇还没有高楼大厦的时候,立于亭中四望,不仅绿竹猗猗的古猗园尽收眼底,就算南翔的老街也历历在目。翔云阁中有百寿碑,可见汉字传承和演变的博大精深。龟山四面来,今日虽然是年来上海最高的温度,但是伫立在翔云阁里,感觉春风轻轻,花香袭袭,很是心旷神怡。

古猗园的布局疏密自然,花草树木繁盛,建筑小巧玲珑。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水为主,几乎所有造景都是围绕着水铺张和生情,景色平淡天真、自然天成。水面时而广阔,时而婉转,时而清明,时而掩映。古猗园以水为中心,亭阁轩榭悄然矗立在池湖溪湾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林木、绿竹、花卉,疏落有致,高低起伏,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古猗园形成的湖、池、溪、瀑、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四季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的同时,更是完美地展现了园主人的精神家园。


整个古猗园建筑仿佛浮于水面,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再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雨窗,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古猗园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凭我多次走进豫园来看,我总觉得古猗园胜似豫园。

古猗园里我是唯一个脚步匆匆,而又神色悠然的人了。因为时间的紧张,我连在茗轩喝杯茶的时间都没有。看看表,两个小时的时间忽忽而过,便心里还惦记要吃古猗园的小笼包,还要去南翔老街,便在鸳鸯湖上的九曲桥小坐了一会儿,为的是把古猗园的景致深刻印在脑子里。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头条号】、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百家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